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試析中國的網絡國際傳播現狀

趙 芳

2014年07月25日09:0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從全球范圍來看,網絡傳播以其高參與性和互動性得到越來越多公眾的青睞,公眾的知情范圍不斷擴大,表達的空間不斷拓寬,極大地推進了整個世界對於中國的知曉和溝通。中國的互聯網由政府主導以免受西方國家的信息侵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的國際傳播與交流。盡管如此,無論是互聯網的傳播內容或是傳播載體,都隨著國家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而日益發展。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新信息傳播環境下,當抓住契機以提升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傳播﹔網絡國際傳播

在互聯網創造的新信息傳播環境下,互聯網信息傳播極大地推進了整個世界對於中國的知曉和溝通,為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贏得和平發展的信息環境作出了貢獻。中國的互聯網國際傳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而來,除卻網絡時代國際傳播的共同點之外,基於中國國情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網絡國際傳播在中國的發展基礎

1986年,中國發出了第一封郵件拉開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序幕,互聯網開始為中國公眾的信息傳播服務。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計算機設備的普及,網絡走進中國人的生活,並且為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來自全球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更快更廣泛更直接的傳遞給了中國的公眾。

首先,網絡國際傳播得以發展得益於網絡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的普及。科技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變得簡易、可操作性強,大大降低了互聯網的門檻。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銀行、旅行預訂等的用戶規模都在擴大﹔微博等社交媒體,吸引了將近半數網民的參與。而傳統的交流溝通類應用,如電子郵件、論壇/BBS、博客、個人空間的用戶規模則有所減少。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之一,網絡信息傳播已經成為社會主流信息傳播方式,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其次,中國公眾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尋求精神上的滿足。互聯網為國外文化產品的引進提供了平台,人們通過互聯網收看美劇、日本動漫、收聽黑人音樂、歐美電影等,不僅滿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時廣告在互聯網的大量投放為互聯網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推動了行業發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在過去的五年裡均呈快速發展態勢,網絡文化產業已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中國社會的開放程度提高。中國互聯網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發展起來的,它順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要求,推進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一些人將台灣歌手鄧麗君飄洋而來的歌聲批為“靡靡之音”,港台音樂遭到抵制。隨著人們思想的開化和文化去政治化的意識,港台音樂在內地又紅極一時。互聯網信息傳播不僅為中國人民提供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而且架設起中國與世界進行全方位信息溝通的橋梁,為世界了解中國,為中國了解世界開辟了最迅捷、最有效的信息傳播通道。

二、當前中國網絡國際傳播的特點

近十年間,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正在告別互聯網早期公共信息傳播與私人信息傳播的初始形態,完成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從初級到高級的歷史進展,釋放著它推進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生變革的潛能。

(一)可傳播內容的范圍擴大

網絡傳播為公眾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當電視走進公眾的生活,人們通過電視可以觀看到大型體育賽事、實時的國際事件等,網絡更優於電視,它不受時間與次數的限制,傳播的內容范圍也不僅局限於此。公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在網絡上點擊查看自己所需的內容,互聯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解決了信息的自由流動。

互聯網還大大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隨著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完善,網絡讓人們實現了足不出戶的購買。人們隻要點擊國外商品的官方網站,就可以預訂和購買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商品,在互聯網上完成挑選、下單、付款的一系列過程。產品/商品的國際流通,不僅有利於商務溝通交流,也讓中國消費者通過對國外產品的解讀,加深了對國外的理解,有利於更加客觀的認識世界。

(二)傳播載體多樣化

2010年,移動互聯網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移動互聯網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結合起來成為一體,並且與計算機互聯網相比有自身獨有的特點,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元化。小巧輕便及通訊便捷兩個特點,決定了移動互聯網與計算機互聯網的根本不同之處、發展趨勢及相關聯之處。移動用戶的隱私度遠高於計算機網絡用戶的要求。不同於互聯網公開透明開放的特點,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信息不容易被搜集和監測,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傳播更自由,但同時也可能導致不安全狀況的發生。

(三)由政府主導的網絡國際傳播

在中國,政府仍然在互聯網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為了保護國家利益,國家通信管理部門負責互聯網行業管理,包括對中國境內互聯網域名、IP地址等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管理。中國在網絡連接點設置防火牆,攔截了部分國外的數據包,導致部分網站不能訪問,網民需要“翻牆”方能瀏覽,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公眾“翻牆”瀏覽國外的網站屬於違法行為。

盡管政府的牽制使國內無法完全暢通的在互聯網與世界共享信息,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一些國家對我國的信息侵略,降低了不客觀的惡意輿論對中國網民的不良影響。互聯網受政府控制檢測的同時,也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向世界宣傳了中國政府形象,保護了國家主權和國際話語權。中國政府不斷完善互聯網發展與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聯網發展與管理的內在規律及客觀需要。在實踐中,注重借鑒世界各國發展與管理互聯網的有益經驗,共同促進世界互聯網的繁榮發展。

三、當前網絡國際傳播的制約條件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方面在全球已經名列前茅,但在科技等軟實力方面仍然受到自身條件和國際環境的制約。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的載體,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一系列手段希望在互聯網領域繼續保持其信息傳播的壟斷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從這場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中提升國際話語權。

(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處於主導地位

在web2.0時代,以個人為中心的應用已經擺脫少數商業精英力量的控制,信息傳播的內容多樣性、互動便捷性與個性化訂制功能大大增強,信息生產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大眾,推動著互聯網朝著親和開放的方向發展。網絡傳播不受國界限制,公眾自由瀏覽、檢索、下載,壟斷著傳統媒體話語權的西方國家難以壟斷互聯網的話語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傳播中長期難以發聲的劣勢處境有所改善。但發展中國家想要打破西方國家對信息的封鎖、出於政治需要的價值觀強加、對國際事件的歪曲報道等問題歸根結底仍需要依靠國家的綜合實力,西方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雄厚、科技發達,在網絡傳播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不斷更新網絡科學技術,控制全球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無論從殖民時代,抑或是當今的網絡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新聞議程設置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近些年來,美國憑借其發達的高新科技,充分利用網絡走在全球的社交平台的最前端。

(二)我國對信息傳播的控制與保護

我國政府充分的意識到互聯網將發展互聯網作為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了關於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中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在國際上,互聯網曾被認為是一種民主化甚至是革命意義的傳播工具。西方國家對全球信息傳播議程的控制,並沒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消失。發達國家致力於制定涵蓋范圍更廣的信息技術協議,從而在信息技術領域裡進一步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國際上,一些極端組織和社會團體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斗爭。因此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對本國的互聯網進行著監管與控制,防止西方國家的政治言論的滲透。

(三)城市化程度相對不高,農村比例大

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國際傳播都具有邊緣化的特點。從全球范圍來看,信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本身,信息的主要傳播對象是針對城市用戶群體,而很少有針對鄉村的傳播。

首先,農村網民佔中國總體網民的比重小。我國政府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中國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農村人口,人數超過7億,其中網民僅有1.36億,僅佔農村人口的五分之一。農村網民所佔的相對比例較小。

其次,農村網民相較於城市網民不關注國際信息。農村的經濟水平相對落后,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國家政策、民生等問題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國際傳播的信息內容與他們關聯度小,因此對國際事務的信息接收和傳播相對城市網民較少。我國農村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作為網絡傳播載體的計算機設備及其使用技術難以得到廣泛的普及,這也是制約國際傳播的因素之一。

網絡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傳播技術的變革,導致現代傳播生態格局和國際傳播新秩序的重構。隨著互聯網與手機的融合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新媒體成為了國際傳播爭奪話語權的重要工具。中國應該在互聯網國際傳播中堅持傳播主權,防止被美國宣揚的“互聯網自由”觀念所滲透﹔並且也要加快科技研發的腳步,在新媒體和網絡技術方面取得新成果,提升自身在國際傳播秩序中的話語權,在重構“中心”和“邊緣”的國際傳播格局中贏得發展契機。

(作者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田智輝.論新媒體語境下的國際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7) .

[2] 趙雲澤.論網絡傳播對國際傳播秩序均衡化影響[J].國際新聞界,2003(6).

[3] 黃艾.國際傳播的研究熱點回顧與趨勢展望——2012國際傳播文獻綜述[J].對外傳播,2012(12).

[4] 鄧建國.從在華外國人的博客看國際傳播的新途徑[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中國會議,2006.

[5] 《政府白皮書》中國互聯網狀況[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06-08.

[6] Daya Kishan Thuss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A].2004.

[7] 吳小坤,吳信訓.國際視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與動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2).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