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是新媒體時代的全新課題,本文結合新媒體時代傳播環境變遷,以2006年(第十六屆)—2012年(第二十二屆)期間,中國新聞獎近200件網絡新聞獲獎作品中,54篇網絡專題作品為樣本,研究網絡新聞專題的發展趨勢與創新策略,為蓬勃發展的網絡媒體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探尋差異化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新聞專題﹔新媒體﹔策劃﹔輿情引導
2013年5月23日,據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作品初評評委會透露,本屆中國新聞獎擬參加定評的43件網絡新聞作品名單將開始公示[1]。2006年,代表全國新聞最高水平、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項的中國新聞獎增設網絡新聞獎項。7年來,從最初的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三大板塊,到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網頁設計、網絡專欄、國際傳播六大板塊,近200件網絡新聞作品獲一、二、三等獎,獎項設置與獲獎作品始終體現著我國網絡新聞發展的最新趨勢和動態。
結合新媒體時代傳播環境變遷,以2006年(第十六屆)—2012年(第二十二屆)期間,中國新聞獎近200件網絡新聞獲獎作品中,54篇網絡專題作品為樣本,本文研究網絡新聞專題的發展趨勢與創新策略,為蓬勃發展的網絡媒體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探尋差異化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一、選題:意義深遠,角度獨到
學會和運用新媒體,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是新媒體時代的全新課題。2013年1月,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2]。互聯網逐漸成為集信息、觀點、民意為一身的平台,角度獨到的選題成為保証輿論引導效果的首要前提。2006年,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獎評選之初,即以“主題得當,特色鮮明﹔容量大、採集廣、更新迅即﹔交互性強、表現形式豐富多樣﹔頁面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布局合理,頁面設計新穎美觀,富有特色,達到形式、內容與主題思想的完美統一”作為評選標准。54篇網絡專題獲獎作品的定量分析表明(如圖1所示),獲獎作品題材涉及政治生活、突發事件、經濟、科學、社會等九大類。其中政治生活類、社會重大突發性事件類佔比重最大,分別為28%、20%﹔其次,社會新聞、紀念性專題比例也較大,分別佔到19%和13%﹔文化選題比重較小,僅佔1%。
圖1 選題統計
從2006年一等獎網絡專題作品《網民感動總理 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到2012年一等獎網絡專題作品《接力尋美 溫暖中國》、《黨旗漫卷中國紅——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採風活動》,獲獎作品中政治生活、突發事件及社會新聞題材最多,且有獨特視角。
(一)重大政治事件
54篇作品中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專題共15篇,比重最大,達 28%。如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作品《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專題》等。獲獎作品多與政治生活相關,且選擇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報道,借助網絡專題連續全面、深入直觀的優勢,社會反響好,輿論引導作用得到彰顯。
(二)突發事件報道
突發事件影響大,涉及面廣,並且具有動態發展性,需要大量即時信息支撐,網絡專題無疑是最適合的報道方式。統計顯示,獲獎作品中反映重大突發性事件的專題11篇,佔比20%。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品《江西萬眾一心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中國軍隊大救援》、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作品《眾志成城 搶險救災——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報道專題》等,均以突發事件為題,整合大量信息,邏輯清楚,主題明確。
(三)選題獨到
相似的新聞源頭,共同的受眾群體和價值判斷標准,在網絡新聞同質化泛濫的今天,可寬泛可具體、豐富多樣的選題切入,讓優秀網絡新聞專題脫穎而出。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領航中國——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90華誕》,與三等獎作品《“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專題》,盡管選題相同,切入口卻不一樣。前者以“領航中國”為主線,后者以“人民”為主線,盡管新聞事件相同,網絡新聞專題獨特的包容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允許了不同報道不同角度實現不同的成功闡釋,給網民留下鮮明印象。
二、內容:縱深並蓄
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發生變化,閱讀需求與心理特征同樣變化。閱讀模式的速覽化,要求網絡新聞專題在極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眼球,並將與事件相關的分散信息整合在一起,同時,讓受眾直觀了解新聞事件來龍去脈的同時,更要闡發報道的深刻意義,精心考慮內容組合的深度與廣度。
(一)豐富全面
網絡新聞專題的集成性和延展性使得內容組合即全面又豐富。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軍隊大救援》,組稿11000多篇,字數近千萬(如表1所示),涵蓋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詳細地展示了大救援的情況。
表1 《中國軍隊大救援》專題內容統計
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全球百家網站聯合直播日全食》,不僅包括最新動態、現場直播,還包括日全食常識、常見問題,以及近些年的圖片、運行軌道、各種奇特現象等板塊,專題內容涵蓋廣泛、全面。
(二)內涵深刻
盡管內容豐富全面,但是簡單的信息堆積是無法支撐網絡新聞專題的,作為深度報道的網絡表達方式,網絡新聞專題必然強調深度,側重事件意義和價值的闡發,網絡專題必然要求縱深並蓄。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棗庄:一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調實踐——千年煤都的生死變軌》,通過特派記者前往棗庄展開調研,形成長達3萬字的深度調查報告,向受眾展示了為什麼要轉變,怎麼轉變以及轉變的成果,意義深遠。
三、形式:“1+1>2”的整合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專題在形式上,更應強調傳播過程中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利用視頻、音頻、動畫等新媒體資源,並輔以動態時間線、表格、樹狀圖等多種形式,修飾和完善其表現形式,達到“1+1>2”的資源整合效果。
(一)升華互動,強調溝通
新媒體時代,受眾自我表達的意識更強,互動交流的欲望更強,傳播過程中更強調溝通與互動。傳播學中的“意見領袖”,最早由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即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從受眾的自我意見表達中找到一些有代表性、有說服力的觀點,然后在專題中重新開一個板塊,將其整理出來,展示給受眾。網絡專題通過這種“意見領袖”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專題的互動性,還能引導受眾更透徹,更正確地看待整個事件。如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愛,八方來——愛撐起4歲娃娃的家》,在網友留言左側設置了留言牆,貼出了一些網友的言論,如“該是頑皮的時候,你卻毅然決然的肩負責任,你是好樣的……”“有愛就有希望”“讓我們一起為這個孩子祈禱,希望她今后一切順利,能夠快樂的度過童年!”“四歲的肩膀就撐起了家庭的一片天,相信等小悅悅長大以后能撐起更大的天!”等。
(二)善用新形式,新穎獨特
新媒體時代信息表達趨向“速讀”,圖解,如時間線、樹狀圖等都是可取形式,在關鍵點加上精煉的文字解釋,清晰直觀,節省時間的同時,又能清楚地表達事件始末。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嫦娥二號”探月全景報道》,不僅有圖片、視頻,還加入了動畫、游戲等元素,多種表現方式讓整個專題看起來內容豐富飽滿,形式多樣有趣。
(三)合理布局,防止碎片化
新時期網絡新聞專題的信息量更大,不僅有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還會新聞事件產生的原因、結果、影響,以及專家點評,獨家觀點,圖片視頻等周邊信息。此外,網絡新聞專題具有延時性,可以不斷地更新相關動態和消息,因此缺乏版面和時空的限制,受眾可能會漏掉一些之前的新聞,產生不連貫的感受,無法弄清楚整個新聞發展過程。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專題的布局,首先,在信息分配上要分清內容主次,凸顯鮮明層次﹔其次,應該體現出新聞事件進度整體概況,防止碎片化信息干擾受眾理解。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陝縣7•29淹井事件救援創造奇跡69名礦工兄弟獲救》中,不僅有導讀、滾動,同時添加“事件回放”的版塊,保証了新聞的連貫性,讓受眾更直觀的了解到事件的始末進展。此外,運用動態時間線和樹狀圖,也是網絡新聞專題保証新聞連貫性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陝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官方網站.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作品初評結果公示[EB/OL].http://www.gapp.gov.cn,2013-05-23.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www.cnnic.net.cn,2013-01-15.
[3] 蔣曉麗.網絡新聞編輯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石偉.網絡新聞專題制作要增強三種意識[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9(Z1).
[5] 李凡.網絡新聞專題的制勝之道[J].青年記者,2012(15).
[6] 彭蘭.網絡新聞編輯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