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突起,新聞頭條的決定權不僅僅是在媒體手中,由於新媒體的互動性強,受眾也成為了頭條新聞有力的決策者。“幫汪峰上頭條”事件的出現,讓頭條新聞的概念中,受眾第一個想看(聽)到的新聞在這件事上得能到了最具體的解釋。“本文通過李普曼的《公眾輿論》對受眾進行分析,站在新媒體背景下,從受眾角度和媒體角度,研究受眾參與度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受眾參與﹔受眾﹔媒體
一、幫汪峰上頭條事件的爆發和結果
從“好聲音”到王菲離婚,再到恆大奪冠,最后吳奇隆劉詩詩婚訊,各種大頭條的一邊總有一條消息跟汪峰有關,或許他變成很無辜的人,原本汪峰的新聞也足以登上頭條,可每次卻和其他大新聞碰撞而與頭條擦肩而過。
原本沒有登上媒體頭條的汪峰,卻在網友們的各種吐槽中,成為9月到11月期間一個不落的話題。特別是汪峰連續三次擦肩頭條后,幫汪峰上頭條的新聞在這過程中卻成為了最大的新聞,最大的頭條。最重要的是,受眾在這個事件的參與度極高,也為汪峰帶來了極大的人氣。這件事情大大的增大了汪峰的曝光率,不論是名人採訪還是網友調侃,都會拿幫汪峰上頭條這件事情來說,就連在百度中輸入“幫”這個字,默認選項中第一個就是“幫汪峰上頭條”,可見這件事情在網絡上的巨大影響。
二、“上頭條”事件中受眾參與度
CNNIC第32次互聯網報告:網民規模,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
新媒體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戶群和信息流量,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低成本、高互動、高開放、零等級的傳播特點更加方便大眾使用。借助“幫汪峰上頭條”事件,受眾的話語空間得到擴展,通過新媒體平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成為社會生活的評論者、參與者甚至是管理者、決策者。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一個新的且開闊的擬態環境,在這其中受眾的參與度情況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作為接受者的受眾,在新媒體事務的討論中,他們處於看客狀態。會對近日的熱議話題進行了解,參與度不高,且有時是被動接受。雖然沒有參與話題互動,但他們的參與度體現在點擊量上,為新聞帶來了人氣。他們的瀏覽關注是間接性的參與到了新聞的討論中。
第二,作為接受者和傳播者的受眾,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參與新聞話題的討論,闡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影響身邊人的觀點和行為。這一類是新聞事件的主力參與者,他們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了新媒體事件的傳播過程中。這些人,在“上頭條”事件中,首先處於一個觀察者,然后將汪峰三次與頭條擦肩而過事件進行整合,而進一步將這件事情深化。一次這樣的事件不算什麼,但是在一定量的影響下,新聞的力度也隨之增大。接下來這些人從自我傳播到人際傳播最終在新媒體上進一步大眾傳播。而此時的傳播不是漸進的,而是瞬間將新媒體世界佔領。
三、“上頭條”事件媒體引起受眾參與度分析的影響因素
第一,新聞性強。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報道,新並非就記者而言,而是對受眾而說。新聞性就是指新聞讓受眾感到新鮮,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是頭一次見到或聽說的事實,讓人得到新的啟示,感到新的興趣。“幫汪峰上頭條”這樣的事情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受眾從過去的看客、到意見的發表者,如今又轉化成網絡新聞議程設置重要的影響者,還在新聞的討論中延伸出新的討論話題。此時新聞的“新”不僅是新聞本身,還有影響新聞形成的新的話題。頭條新聞的價值在諸多新聞中毫無疑問是最大的。頭條新聞必須新聞性強,這是因為越新鮮越能滿足受眾的“新聞欲”,而越能滿足受眾的“新聞欲”,受眾就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才會才來更大的社會反響 “幫汪峰上頭條”這個看似不是頭條新聞,但是他的影響力足以達到頭條新聞的新聞性所在。受眾的大量關注參與讓新聞的新聞性增強,受眾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滿足。
在新聞價值中這裡我們著重探討興趣對於受眾在新媒體環境下參與度的影響。興趣也是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所探討的重要內容。書中說“通過演講、口號、戲劇、電影、漫畫、小說、雕塑或者繪畫把公共事物廣而告之的時候,要想讓它們引起一個人的興趣,首先需要對原型進行抽象,然后使這些被抽象出來的東西產生刺激作用。對於那些不是親眼所見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興趣,也不可能收到太大的觸動。”我們處在一定的社交圈子內,圈子內會出現對新事件的討論,而新事件一般會來自於媒體或者意見領袖。這些新聞會使身邊人主動或者被動的接受,但是無論知否願意接受,在這個圈子的人或者接觸媒體的人都會得知這個新聞。如汪峰上頭條事件,首先給我們制造一個模糊的關於汪峰沒有上頭條事件的概念,至於原由,此時興趣點高的受眾會積極的通過媒體尋求解答並且會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之中。而相對於興趣點一般的受眾會接受圈內人的意見或者通過媒體的報道簡單了解。而他們的行為,都表現出了興趣,因為有了相對的行動。隻不過是程度不同。在新媒體的平台上會提供多媒體信息。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的沖擊下,原本模糊的新聞事件,在這裡“清醒”。說到愛因斯坦我們會想到那個滿臉胡子的老人,說到趙忠祥我們能想到《動物世界》中那富有吸引力的聲音,說到奧普拉我們會立刻稱其為脫口秀女王。這就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給人帶來的一種觀念一種認知。它以一種成見存在我們的腦海中。而這種成見就是在興趣中所產生的一種認同感,達成共識。同樣在大家看到數次汪峰沒能上頭條時,會想到他何時可以上頭條。由於受眾的參與,真實的與新聞進行互動,讓原本抽象的信息在新媒體的平台上具象化,從起初的新聞刺激轉變成興趣。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才使得更多的受眾願意參與其中,使大家共同的疑問被打破。而產生了大家共同的新的興趣“幫汪峰上頭條”就是由汪峰沒有能上頭條而受眾產生遺憾,隨之又重新產生的興趣意願。興趣讓受眾不約而同的追著一個話題,並讓這個話題帶來強烈的社會反響。
第二,新聞的組合報道和報道組合。在組合報道中,各個報道單體的使命是共同完成對一個新聞事實的綜合表述。而在報道組合中,各個報道單體表述的是不同的新聞事實。從組合報道的角度看,汪峰三次錯過上頭條的機會,從9月到11月期間,對於他的各種消息不斷,而所討論的話題都是“上頭條”。當三次錯失頭條事件被整合報到時,這種組合報道的消息讓網絡碎片化的信息,化零為整,讓受眾更加容易接受。從報道組合的角度看,從王菲李亞鵬的離婚、恆大奪冠、吳奇隆劉詩詩、楊冪劉愷威等多對娛樂圈情侶組團式公開戀情或婚訊,同時於汪峰相關的新聞事件撞車,汪峰在此時被“比”了下去,這種對比讓新聞的話題點升溫,也讓受眾的參與度隨之加強。
組合新聞和新聞組合對於受眾參與新聞有很大的影響。這樣的報道形式給受眾沖擊的力度相對提高,且更具有說服性。網上有人說汪峰“上頭條”這個是他的自我炒作,但是回想這幾件事的主人公,王菲、李亞鵬、恆大、吳奇隆、劉詩詩、楊冪、劉愷威。都是影響力很大的個人和團體。而汪峰也是敗給了他們兩兩組合和一個大團體。由此可見新聞組合、新聞人物的組合都會提高新聞的關注度。也正是這多次的偶然,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看不到汪峰上頭條,才引起了網友的關注與呼聲。“幫網友上頭條”也是在事件綜合發展基礎上應運而生的。
在我們從未去過的某地,發生的事情處於我們的視覺和聽覺以外,對它們的描述——除了短暫的想象或者幻想中——就不會也絕不可能囊括整個世界。但是這種描述卻能夠喚起全部情感,有時比現實所能喚起的情感還多。也越是那種意外而模糊的事件才越能喚起受眾的興趣。如果針對汪峰未能上頭條事件翻來覆去的報道。會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但是通過組合,可以通過不同角度來調動受眾的興趣。受眾對於汪峰數次沒能上頭條而產生了希望他可以上頭條的意識,他們對這件事情產生了情感,但是他們不能控制媒體的議程設置,於是他們換了一種方式,在網絡上將共識得到最大的延展,通過微博論壇等平台發動“幫汪峰上頭條”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是間接的而認識的效果是直接的。刺激來自事件,對刺激的反應也是來自事件發展的某些階段,隻有感情是一直存留在這個過程中的。受眾對汪峰錯失上頭條是一種認識,對事件發生過程的理解是一種認識,但受眾開始發展“幫汪峰上頭條”則是一種真實的體驗。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否可以幫汪峰上頭條,但是他們在情感的驅使下行動。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共同的情感達成一種紐帶,哪怕那些感情最初與互不相干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也正是將新聞與組合放在一起,才讓受眾在不同的階段產生相關的情感。而情感的來源是媒體以及新聞本身所帶來的刺激。
第三,媒體同時同內容報道,讓受眾所能接觸到新聞的媒介都有共同話題的討論。“幫汪峰上頭條”事件從網絡出發,隨后各大媒體也對此進行報道,可以說是新聞無死角。媒體給受眾營造了一個擬態環境,受眾接受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而受眾相對的決策權也只是在媒體設置的議程上來進行的。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這個平台的討論越熱烈,受眾共同意識的表達越強烈,受眾的參與度也就越高。從受眾的參與度而言,其實可以說是媒體贏得了受眾。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 張寧.新媒體事件的受眾參與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1(7).
[3] 陳一新,陳建明.頭條新聞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4] 孫劍忠,劉曦.對復雜事實的綜合演繹—論組合報道的組合效應[J].中國記者,2000(4).
[5] 王岫廬.頭條新聞有哲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