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央視戲曲頻道舉辦的首屆“少京賽”,是在電視娛樂化浪潮下的一次成功的戲曲推廣。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巧妙選取少兒視角,對京劇進行消解與重建﹔利用戲曲優勢,進行周密策劃,大膽嘗試直播“真人秀”﹔在娛樂性的突破與專業性的堅守上謹慎平衡。
關鍵詞:少京賽﹔戲曲﹔娛樂化﹔宣傳推廣
當前,電視節目普遍出現了娛樂化傾向,這一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的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CCTV-11)。由央視戲曲頻道舉辦的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以下簡稱“少京賽”)是2013年盛夏的一檔熱門節目,決賽第一輪直播平均收視率0.28%,平均收視份額0.94%,與去年同時段相比,收視率提升109%,創下了央視戲曲頻道收視的最高紀錄。決賽第二、三輪平均收視率達到0.33%,平均收視份額為0.99%。高收視帶來的影響力顯而易見,對於長期處於觀眾視野邊緣的央視戲曲頻道來說,“少京賽”的成功經驗無疑是值得總結和借鑒的。
在電視娛樂化背景下,娛樂不再是單一的節目類型的概念,而已然成為構成節目形態的重要元素。可以說,“少京賽”正是以娛樂化為創意手段,實現了一次成功的戲曲推廣。
一、少兒視角對京劇的消解與重建
隨著“少京賽”的加入,央視戲曲頻道正式形成一年一個大賽,四年一個輪回的慣例。此舉進一步完善了京劇大賽的平台,即以“少京賽”、“學京賽”(全稱“全國戲曲院校京劇學生電視大賽”)、“青京賽”(全稱“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涵蓋京劇人才培養的三個梯隊,再通過“票友大賽”(全稱“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作為補充,致力於挖掘京劇的民間力量。與高度專業性的“青京賽”、“學京賽”,以及以成人為主力軍的“票友大賽”相比,“少京賽”的受關注程度無疑更高,這與“少京賽”獨有的“少兒視角”密切相關。
近年來,少兒選秀節目異軍突起,成為深受歡迎的大眾節目類型。在電視娛樂化的背景下,“少京賽”向少兒選秀借力,用少兒的天真無邪拉下了傳統國粹的“架子”,借助兒童的獨特魅力成功地消解了觀眾與京劇的心理距離,並將之引向群體狂歡。據央視公布的精確統計,平均每1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收看了“少京賽”。從“少京賽”特設的第二現場也可以看出,一個孩子參賽牽動的是整個家庭、整個班級乃至整個社區、整個縣城的關注,京劇的影響力也正在這無形的社會網中悄然滲透。這種巨大的社會效應是任何成人節目所無法比擬的,而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京劇宣傳作用,正是“少京賽”的意義所在。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劉連群作為“少京賽”監審,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對“少京賽”做出了解讀:“少兒的比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童真童趣。中華民族一直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人們看見小朋友,都會有一種由衷的喜愛。這種喜愛與京劇的魅力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正能量’。”
對少兒的喜愛消弭了觀眾對於京劇“不易親近”的顧慮,同時也淡化了觀眾在文化背景、認知水平,以及年齡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少京賽”的節目定位是“好看、好玩兒”[1],少兒的游戲色彩沖擊著觀眾的視聽神經,瓦解了京劇的嚴肅性(其嚴肅性主要表現在對傳統、規范的敬畏),將戲曲本就具有的娛樂屬性充分調動起來。於是,對於從未接觸過京劇的普通觀眾來說,京劇不再“高不可攀”,而是真正成為一項老少咸宜的文藝形式。
更為可喜的是,少兒視角在對傳統京劇距離感和嚴肅性進行消解的同時,還成功地展示了京劇未來的可重建性。筆者通過對進入到決賽的180名選手的採訪了解到,絕大多數孩子都是自發地喜歡上京劇的,學京劇也是出於興趣。他們在偶然接觸到京劇這門古老藝術后,或被華麗的服飾所吸引,或因多彩的臉譜而著迷,或為動人的故事所打動,可見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對於“00后”依然有著無窮的魅力。對此,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引用《牡丹亭》中的名句“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表示贊嘆,可謂是恰如其分。而且,本屆“少京賽”選手的藝術水平普遍很高,呈現出了“少兒專業化”的態勢,這也讓人們看到了京劇發展的希望。毫不夸張地說,對於很多素有京劇情結的觀眾來說,“看‘少京賽’,主要不是在看熱鬧、看輸贏,而是在看希望、看未來。[2]”
二、直播“真人秀”的嘗試
“少京賽”是一檔直播的“真人秀”[3]節目。時下,各類“真人秀”節目層出不窮,而直播的“真人秀”則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體是因為“真人秀”節目沒有精確嚴密的腳本,僅提供游戲規則和大體框架。參與者作為非專業演員,會產生很多無意義的冗余內容,使得節目在節奏控制方面的難度很高。並且,直播是將現場的一切及時、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對節目造成難以補救的影響。“少京賽”敢於做成直播的“真人秀”,源於其客觀的優勢,和主觀的周密編排。
客觀方面的優勢有二:第一,戲曲本就是強調當眾表演、注重臨場發揮的藝術,其表演講究漸入佳境,直播的一氣呵成恰正與之契合﹔第二,“少京賽”是一檔以少兒為參與主體的節目。少兒特有的不可預期性一方面給節目增加了不穩定因素,但同時也為節目帶來了懸念和期待。即便孩子在比賽中出現嚴重失誤也無妨,那甚至會令節目更加精彩,通過直播鏡頭觀眾也能因此獲得更為強烈的現場感與參與感。
主觀方面,“少京賽”在流程的銜接上做足功課,將錄播節目中可能會被剪輯掉的冗余環節通過精心設計,轉化成直播中的亮點內容。試舉一例:為了呈現幕后的精彩故事,“少京賽”特地設立了第二現場,邀請選手的親友團助陣。選手從第二現場上場,進入到第一現場進行比賽,然后再回到第二現場的親友團中,一起接受採訪。如此一來,選手上下場變成了一個耗費時間卻又無法省略的環節。節目組的解決方案是將上下場設計成選手進行“真人秀”的一部分。在音樂的烘托下,選手走過布滿星光的夢想之門,斯坦尼康鏡頭的正面拍攝將選手上場時或緊張或放鬆的狀態和下場時或興奮或沮喪的情緒實時捕捉下來。尤其少兒特有的率真使得他們比成人更易流露真實的情感,每位選手的個性就在鏡頭裡如實展現,簡單的上下場也因此充滿了可看性。
對節奏難以掌控的問題,“少京賽”是通過主持人的串聯來解決的。三位主持人與導演組密切配合,嚴格控制每個環節的耗時。並且,主持人通過恰當的引導,及時調節現場氣氛,並且努力讓選手在有限的時長內展現出盡可能多的看點。
三、娛樂性的突破與專業性的堅守
“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載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4]”可以說,電視戲曲比賽一直糾結於專業性和娛樂性該如何折衷的問題上,對於“重專業性”還是“重娛樂性”的爭議也是一直存在。從央視戲曲頻道舉辦“青京賽”、“學京賽”、“越女爭鋒”、“尋找七仙女”等戲曲比賽的經驗來看,參賽選手大多是抱著比拼專業的心態來參賽,而電視節目的可看性又離不開合適的娛樂化元素。通過多元化的定位,成功地完成專業性與娛樂化之間的借力與平衡,正是此次“少京賽”獲得成功的一項重要經驗。 “少京賽”決賽第一輪分為少年專業組、少兒組和少年業余組三個組別。規范細致的“少年專業組”側重於選拔梨園新苗,而活潑討喜的“少兒組”、異彩紛呈的“少年業余組”則著力於展現京劇魅力。在第一輪的經驗基礎上,為了讓每場比賽都有多樣化、全方位的欣賞效果,決賽第二輪打通了三個組別進行混排。這樣,專業與業余之間各有偏重,又實現了交叉與融合,此舉既大大增加了比賽的可看性,更有效地避免了京劇本體的土崩瓦解。
在比賽環節的設計上,“少京賽”還引入了時下非常流行的“導師制”,由專業評委組成“評委指導團隊”,對選手進行特訓。這種形式對於京劇來說,既是對《中國好聲音》等當紅娛樂選秀節目的借鑒,也是對京劇傳統的回歸。因為眾所周知,京劇的傳承非常注重根基。自誕生之日起,便採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講究“口傳心授”。評委的現場點評也是“少京賽”的一大看點,充分展現了“少京賽”專業性與娛樂性合二為一的特點。“少京賽”聘請了極富舞台經驗的專業評委,他們以專業的眼光,對選手的唱腔、念白、身段、韻味等各方面進行指導和點撥。除了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優秀演員、琴師外,“少京賽”的評委中還有深諳戲曲門道的相聲名家,以及熟悉京劇掌故的電視編導。他們從獨特的視角出發,對選手的表演進行點評,嚴肅與戲謔交織,尺度拿捏精准,達到了很好的節目效果。
四、結 語
可以說,“少京賽”是電視娛樂化浪潮下順勢而為的一次嘗試,其成功的秘訣是在立足京劇本體的前提下巧妙借勢、准確定位。高收視率所產生的推廣效應不言而喻,相信定會有更多的孩子接觸京劇、愛上京劇、學習京劇。而隨著京劇在少兒中的普及與振興,“少京賽”也定能成為央視戲曲頻道的一項品牌賽事。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張成.電視戲曲節目為何也創高收視率[N].中國藝術報,2013-12-16.
[2] 秦來來.追“夢”京劇——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業余組比賽觀感[J].上海戲劇,2013(10).
[3] “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EB/OL].http://baike.so.com/doc/699 25.html.
[4]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著.張永喜,鮑貴,陳光明譯.電視與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