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普羅普功能人物理論對《竊聽風暴》的評析

劉書芳

2014年07月28日16:1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一部好電影會講一個好的故事,一個好故事會有完整的人物組合,以及環環相扣的敘事方式。俄羅斯的藝術理論家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論對故事創作的闡釋與分析是創新而且獨特的﹔電影《竊聽風暴》曲折跌宕,緊抓人心,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好故事﹔本文將兩者結合起來,運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論,對《竊聽風暴》裡的電影故事創作進行分析,如此,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普羅普關於故事敘事文本的解讀,更能在此基礎上探討好電影所具備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普羅普﹔功能人物﹔竊聽風暴﹔電影

一、普羅普功能人物理論概述

俄羅斯著名的藝術理論家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於1928年撰寫了《民間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他根據對阿法納西耶夫故事集裡的100個俄羅斯童話故事進行了細致的形態比較分析,並引入了一個概念——“功能”,把它作為分析民間故事的最基本單位。普羅普認為“功能指的是從其對於行動過程意義的角度定義的角色行為。[1]”

在分析中,他發現了神奇故事的結構要素——31個功能項,並總結了民間故事功能的四條原則:1.角色的功能充當了故事的穩定不變因素,它們不依賴於由誰來完成以及怎樣完成,它們構成了故事的基本組成成分。2.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項是有限的。3.功能項的排列順序永遠是同一的。4.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構成都是同一類型[1]。

盡管在研究中,普羅普所探討的是敘事體樣本是童話故事,但是他突破性地採用了“功能”來定義故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並且將它作為分析故事的構成單位,而且“在普羅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載功能作用的角色”[2],這種人物功能理論對分析故事的敘事研究有一定的價值。

二、電影《竊聽風暴》劇情簡介

《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是一部德國影片,於2006年3月23日在德國首映。影片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東德柏林,前民主德國國家安全總局一名官員奉命暗中監視一名頗具聲望的劇作家和女演員,然而,故事並沒有如此單調地發展,隨著調查的深入,這名竊聽者逐漸對被監視者的生活產生了興趣,甚至痴迷,這使他發生了變化,然而其它的竊聽者卻依舊反面,矛盾就在這樣的人物關系之間展開……電影舉重若輕地將柏林牆倒塌之前東德大規模的間諜工作及對無辜人們的迫害展示出來。

當然普羅普的人物功能理論在解讀故事時有一定的局限,它僅僅適用於“迫害/考驗”的模式,從《竊聽風暴》的劇情來看,它講述的就是該模式的故事,所以用普羅普的人物功能理論來分析此電影是合適的。

三、普羅普功能人物理論對《竊聽風暴》的分析

(一)角色分析

按照普羅普的分析,故事中千變萬化的人物刻意抽象歸納成為七種“角色”, 這七種功能性角色分別為:the hero——英雄,亦譯為“主人公”﹔the donor(provider)——被害者﹔the villain——叛徒,亦譯為“迫害者”﹔the helper——幫助者﹔the sought-for person (and her father)——受難者的家屬﹔the false hero——偽英雄,亦譯為“偽主人公”﹔the dispatcher——委派者,亦譯為“送信者”[3]。影片《竊聽風暴》中,並沒有完全呈現這七種“角色”,它主要體現了以下3種功能人物,如表1所示。

表1 《竊聽風暴》劇情中的三種人物角色

圖1 《竊聽風暴》功能人物“金三角”

故事的基本矛盾在於,作家喬治•德萊曼受到古比茲等秘密警察的迫害,而主人公戈德•維斯勒作為“英雄”在這部影片中的特殊之處是:作為秘密警察,他首先對喬治•德萊曼產生懷疑,並向上級提出對其進行秘密監控﹔但是在竊聽的過程中,喬治•德萊曼及其好友的思想使戈德•維斯勒受到極大的震撼,而自己所在組織的種種劣行也正向促使著他在意識形態的統治中彰顯人性,在關鍵時刻“光榮背叛”,將喬治•德萊曼搭救出困境,而他也從迫害者的身份轉為挽救被害者的英雄。這種身份的轉變也是影片情節的焦點。

這三個角色是中心故事情節的支柱,而影片中的其它角色則在故事的展開中起到很大作用,他們的存在使情節更加跌宕起伏。“講故事需要曲折,英雄也要有柳暗花明式的挫折和奮起,所以他也需要有‘幫助者’”[3]。影片中的“幫助者”設置的十分巧妙——真正幫助戈德•維斯勒挽救喬治•德萊曼於危難之間的是誰呢?這個非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莫屬,她是喬治•德萊曼的女友,也是東德戲劇界的瑰寶。在關鍵時刻,她告訴喬治•德萊曼那個“致使打字機”的位置,使他在秘密警察到達之前將這個重要的証據轉移出去。但是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的角色並非如此簡單,於她而言,她要保住自己的演藝生,“不落得像雅斯卡一樣”向漢普部長出賣身體。對於喬治•德萊曼來說,她又是一個迫害者,她同樣為了保住自己的事業,作了秘密警察的幫凶,出賣了喬治•德萊曼。另外,記者豪瑟、導演雅斯卡也充當著“幫助者”的角色,他們與喬治•德萊曼站在同一戰線上,以激進者的姿態生活著,他們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戈德•維斯勒的思想。而且雅斯卡的自殺使影片情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促使喬治•德萊曼寫了那篇探討東德自殺現象的文章,並由明鏡出刊,這引起了影片的高潮危機,使各個角色間呈現出緊張激烈的交錯。

(二)劇情分析

《竊聽風暴》是一部有著深刻歷史背景的劇情電影,影片情節雖然復雜詭異,但它統一包含了歷史故事的諸多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羅普按照童話本身記述的順序列舉出的角色的31項功能。

普羅普角色功能在電影《竊聽風暴》中的應用:

1.對主人公下一道禁令(禁止)。在影片中主人公戈德•維斯勒主動請示要監聽劇作家喬治•德萊曼,這便預示著他要完成服從於上級,禁止對上級隱瞞。

2.打破禁令(破禁)。在監聽的過程中,主人公逐漸了解喬治•德萊曼的生活圈子及其全新的思想,這使他產生了同情心理,並打算打破禁令,對上級進行“光榮的背叛”。

3.對頭試圖刺探消息(刺探)。上級也就是迫害者“秘密警察”一直以來就試圖從喬治•德萊曼找到可以打擊他的理由,並通過戈德•維斯勒來刺探相關消息。

4.受害者上當並無意中幫助了敵人(協同)。同為受害者的喬治•德萊曼的女友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為了保住自己的事業,同時為了得到禁藥,向文化部長漢普出賣了身體,並且為以后的被抓捕提供了條件。

5.對頭給一個家庭成員帶來危害或損失(加害)。“秘密警察”將與喬治•德萊曼在同一戰線的雅斯卡導演拉入所謂的“黑名單”,他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6.家庭成員之一缺少某種東西,他想得到某種東西(缺失)。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缺少兩樣東西:一樣是對自己事業的信心﹔另一樣是禁藥。這些都促使了她以后的背叛。

7.災難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請求或發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許他出發(調停)。雅斯卡自殺的消息被告知,喬治•德萊曼被激發,寫出了探討東德自殺現象的激進文章,並激起了“秘密警察”的大規模搜查,這些信號使主人公戈德•維斯勒邁入了援救喬治•德萊曼的進程。

8.主人公與對頭正面交鋒(交鋒)。戈德•維斯勒對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的審問是主人公與對頭正面交鋒的高潮,並為以后採取直接的援救行動作了鋪墊。

9.給主人公做標記(打印記)。“勇者行動”以克裡斯塔-瑪麗亞•西蘭德的意外死亡結束,喬治•德萊曼以情報錯誤的理由恢復自由,但是在援救行動過程中,主人公出現破綻,被下放至地下室拆信。

10.對頭被打敗(戰勝)。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二德合一,意識形態的不同被打破,“秘密警察”不復存在。

11.主人公歸來(歸來)。主人公恢復自由身,以送信為生,並且最后當維斯勒走過路邊的書店進,他發現了德萊曼的書。他走進書店后,翻開那本書,封面上寫著“這本書謹獻給HGWXX/7(維斯勒的代號)致上最深的感激”。售貨員詢問他是否包起來送人,他說:“nein, das ist f?r mich” (不,這是給我的)。

影片並不像普羅普所分析的童話故事一樣,以一種大團圓的歡樂場景結束,而是給觀眾留下了一絲感懷,意識形態下的人性的發掘是如此艱難,而這種人性一旦展現又是如此的高尚。盡管喬治•德萊曼並沒有當面向戈德•維斯勒致謝,但是他卻用一個作家最純潔神聖的筆,在廣大世人面前,向他致以最深的感激,當維斯勒在影片最后說出: “nein,das ist f?r mich.”(不,這是給我的)這句話,歷史便向人們展現了最為真實的人性之美。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峰.用普羅普功能人物理論分析體育電影《一球成名》的美[J].電影評介,2008(22).

[2] 盧普玲.普羅普功能理論對敘事學人物研究的啟發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11(4).

[3] 李稚田.普羅普功能人物理論的電影應用[J].民間文化論壇,2006(6).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