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6月上

難承受的轉型之重

徐紹林

2014年07月28日13:28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四個不同的媒體負責人,因為同一種疾病,選擇同一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再一次驚醒:抑郁症就在我們身邊。據報道,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還有約200萬人自殺未遂。死於自殺的人中,約一半患有抑郁症。而近些年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所帶來的巨大壓力,被認為是導致媒體領導層心理壓力大的重要誘因之一。

緊迫感大:工作時間被高密度切割

吃飯還沒吃到一半,就要看一下手機客戶端,看有沒有什麼突發的熱點新聞。晚上剛睡下沒多久,就被下屬的電話驚醒,爬下床去指揮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有事沒事就檢查一下自己媒體在微博、微信上的更新,生怕有內容出錯。隨著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對於很多工作在一線的媒體負責人來說,這些都是“家常便飯”。

“7×24”小時正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中所面臨的工作節奏的轉變:從原來的月刊、半月刊、周刊、日報的工作節奏,向每一個小時、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改變。夸張點說,新媒體環境下全天候的工作時間要求,使得媒體人像航母上的戰斗機一樣,隻要接到命令,就要隨時隨地“出擊作戰”。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研究者通過調查真實的網絡使用數據后表示,高頻率地使用互聯網是抑郁症的一個關鍵征兆。被綁在網上的媒體人,過著不規律的生活、吃著不規律的飲食、背負著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這一人群的健康大打折扣的同時,內心也遭受蹂躪。

睡得最差: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4中國睡眠指數》報告,按最差至最好的程度劃分睡眠人群,分別為媒體人、廣告公關、小微企業主、IT從業者、銷售和教師。媒體人以平均6.5小時的睡眠時間排名末尾。

在新媒體越來越流行的當下,信息爆炸使媒體人無法睡個安穩覺,全天候的工作使得他們的工作時間最長,加班是家常便飯﹔他們睡得最少,比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間整整少1個小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韓芳教授認為,睡眠對於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睡得好,人就會覺得精力充沛,心情愉悅,相反,就會無精打採,心情煩躁,甚至可能導致抑郁的症狀。

常年睡眠不足、常年生活規律顛倒,不少人常年處於亞健康狀態。與此同時,在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下,媒體人難免心態浮躁,沒時間“充電”,導致惡性循環,報道越做越淺,越做越毛躁,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心態自然也越來越糟糕。

轉型更多意味著工作量增加

正如博瑞傳播董事長孫旭軍在去年CCTV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上說的那樣:傳統媒體被擠壓的壓力越來越大,朝新媒體方向發展才是根本。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加入了向新媒體轉型的大軍,殊不知,壓力非但沒有被分解,反而平添了新媒體轉型這一新的壓力。

在原來的工作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媒體人被要求作品更加適合新媒體傳播。這點可以從薪酬體系中窺得一斑,媒體人的薪酬體系通常是底薪加績效工資。就以紙媒的記者為例,績效工資往往就是稿費,而稿費的高低要看每月發稿的數量和質量。在傳統媒體吹響向新媒體轉型的號角之后,像用戶點擊數和轉載數這種考核指標又加入到了媒體人的工作考核指標中。

考核指標更加量化,無疑將增加媒體人的心理壓力。媒體人日復一日地採訪、寫稿、編輯、組版、錄播,隨時處於待命狀態,每天承受著“搶新聞”、“搶獨家”的壓力,經常透支自己的身體。而做出來的報道隻顧抓人眼球,內容禁不起推敲,對內容有想法的人自然容易對自己失望。如今又加上新的考核杠杆,心中承受的東西太多,增加了抑郁的可能。

也許有人會說,4位媒體人接連自殺是偶然的極端事件,串在一起沒有多大意義。那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近些年因各種各樣原因離開我們的年輕媒體人:

2012年8月1日,浙江電台音樂調頻動聽968在其官方微博發出一條訃告:“主持人郭夢秋於7月31日晚在家中突發心肌梗塞,經急送新華醫院搶救無效辭世,年僅25歲。”2011年5月23日晚,28歲的鄭州電視台政法頻道記者劉建突發心肌梗塞離世……

這些都是偶然麼?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