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那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時代的需求。新聞傳媒界的重任之一,就是發現問題並助推問題解決。寫作過程,就是思維過程﹔寫作過程,也是思想過程。思維清晰、思想正確,對寫作者來講非常重要。錯誤的報道思維、評論思維時有所見:觀念陳舊思維固化、非黑即白簡單粗暴、厚此薄彼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刻舟求劍……像那老謀子電影《歸來》中的鏡頭:陸焉識就在眼前,卻要舉著牌子尋找陸焉識,這是病了。
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出問題,常常是因為三個“不尊重”所造成的:一是不尊重事實,二是不尊重常識,三是不尊重邏輯。下面結合若干具體案例,分析三個“不尊重”帶來的問題。
不尊重事實,把新聞與評論弄成“假面舞會”
有一個“經典謊言”,2012年2月8日上午10點54分,重慶市政府新聞辦通過新華網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
“據悉,王立軍副市長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精神高度緊張,身體嚴重不適,經同意,現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療。”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休假式治療”一詞迅速躥紅網絡。后來的事實証明了“休假式治療”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2012年12月14日上午,河南省光山縣一小學發生慘案,一男子持菜刀砍傷22名學生。公眾沒想到的是,2012年12月17日,事發地區黨報《信陽日報》在頭版刊出報道《光山: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用一連串的“持續”來“美化”事發地的教育:
十七大以來……光山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全縣教育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教育發展持續均衡、教學質量持續提高、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教育民主持續向好、教育公平持續推進、隊伍素質持續提升、系統局面持續穩定,教育已成為全縣社會事業的一面旗幟、一扇窗口、一張名片……
這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刊出的一個錯誤的報道,瞧瞧那一個個“持續”,就是一個個“假面具”。這“假面舞會”開得多麼熱鬧,受眾也隻當笑話看,沒有人相信“光山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是事實。
不尊重基本的事實,將各種“說頭”建立在虛假的信息上,是嚴重的、根本性的問題。新聞寫作,決不能弄成“假面舞會”。
不尊重常識,在認知上有嚴重缺陷
學識學識,有學才有識。由於認知不到位,加上骨子裡對常識不尊重,常常會鬧笑話。
2011年3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答記者問,一位境外媒體的記者提問:“你能明確告訴我們違反了中國哪項法律的哪個條款嗎?”姜瑜回答說:“違反了去那個地方採訪需申請的有關規定。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問題的實質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想在中國鬧事。對於抱有這種動機的人,我想什麼法律也保護不了他。希望大家能夠明智地認識這個問題。”
“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這是一句違反常識的話,它不是按照事先寫好的“底稿”發言的,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於是成了一句新聞發言人的經典笑話。過后不久,《南方周末》在3月17日發表了著名律師陳有西的評論《法律應當是所有人的擋箭牌》——這個標題才是正確的常識性認知。
“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一個標志,湖中的三個小石塔確實很漂亮。2013年7月29日晚上,三個塔被游船撞掉了一個,倒進了湖裡。次日《都市快報》見報的大標題竟然是:“三潭印月 昨晚被游船撞掉一潭!”
這“撞掉一潭”是什麼意思呢?用常識來判斷,“潭”是不可能被撞掉的,能撞掉的隻能是塔。為此,我特意請教杭州話專家曹曉波先生,曹先生說得很明晰:“潭,杭州人讀tuan,指的是一泓深水。譬如武林門外珠兒潭,清波門外黃泥潭。三潭印月的‘潭’,清人陸次雲在《湖壖雜記》裡說得很清楚,是三個水潭。后人搞混了。”
沒有常識、不尊重常識、無視常識,這是多麼可怕的情形。嘲笑古人違反常識“刻舟求劍”很容易,可現代媒體人自個為何屢屢“刻舟求劍”掉進潭裡?
更值得反思的是,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也被一些人拋之腦后,這難道不是更可怕嗎?
不尊重邏輯,缺乏基本的邏輯思維、辯証思維
邏輯思維、辯証思維,都是分析事件評論新聞時所應該具有的思維品質。概念要清晰,判斷要准確,推理要嚴密,這是對邏輯的尊重。然而,媒體人常常發表似是而非的評論,“自媒體人”屢屢發表自以為是的言論,壓根就不尊重基本的內在邏輯,結果貽笑大方。
2014年2月23日,於丹老師在微博中發帖說:“霧霾持續到了周末,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去跟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都沒用了,那隻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
可想而知,這樣的言論一發表就受到網友們的強烈吐糟。從概念看,於丹老師的“霧霾”大概不是我們通常所感所知的霧霾﹔而她的“精神防護”與“心裡”,更是匪夷所思的神概念。至於她所說的“如果這都沒用了,那隻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是一種什麼樣的判斷與推理呢?我等凡人,無法理解。
好一個“退回內心”!不尊重邏輯的背后,是對價值觀的不尊重。所言所論,價值觀不正確,也就失去了價值。或者說,也就剩下了做反面教材的價值。
《人民日報》2013年7月22日24版“大地漫筆”欄目,刊出一篇小品文《成功與習慣》,之后諸多黨報轉載了這篇文章。全文有六百多字: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其不同一般的奮斗史。然而,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成功者的共性,那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都有一種持之以恆的堅持。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銷大師,在他結束自己的推銷生涯時,全球有5000位保險界的精英來參加他的職業生涯告別會。當許多人問他推銷的秘訣時,大師微笑不答。這時,全場的燈光暗下來了,從會場一邊出現了四位彪形大漢,他們合力抬著一鐵架走上台,鐵架下放著一個大鐵球。人們有點詫異,搞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大師走上前,用一把小鐵錘朝大鐵球敲了一下,鐵球發出輕輕的響聲,卻紋絲不動。以后,大師每隔5秒鐘就用小鐵錘對著大鐵球敲一下,如此不斷。可鐵球還是一動不動,人們開始騷動,陸續有人離場而去。但大師還是一言不發,靜靜地敲著鐵球。
人越走越多,留下來的所剩無幾。終於,大鐵球開始慢慢晃動。經過40多分鐘的不停敲擊,大鐵球搖晃起來,而且越晃越厲害,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讓它停下來。這時,大師面對僅剩下來的幾個人說,他一生成功的經驗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以這種持續的毅力,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成功來臨時,你擋都擋不住!
簡單的動作重復做,簡單的話重復說,心中有成功的夢,每天向成功前進一點點,這就是成功秘訣。或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還看不到努力的效果,就像大師用小鐵錘敲大鐵球那樣,開始一動不動,以至許多人認為大師在做無用功。然而,當一點點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鐵球就晃動起來了,成功就降臨了。所以,用大師的話來說,成功其實很容易。就是先養成成功的習慣!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文中開頭與結尾的段落屬於說理的部分,在此不論﹔中間是講故事的部分,這個故事有各種版本,上網能夠輕鬆查到﹔該故事伴隨著“成功學”的風行而風行,經不起推敲:
從新聞的基本要素看,這人物是誰,叫什麼名字?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是哪個國家?這都沒有起碼的交代。什麼推銷大師?什麼世界第一?全球有5000位保險界的精英來參加他的職業生涯告別會?5000個,而不是4999個?這麼多人很像搞傳銷啊,有沒有?國外有哪個“人民大會堂”能坐5000人?每隔5秒鐘就用小鐵錘對著大鐵球敲一下?機器人般的“每隔5秒鐘”?40多分鐘不停敲擊?大鐵球搖晃起來?外來的作用力是可以這樣累加的?當鐵球晃動起來,越到后面幅度越大,也還是“每隔5秒鐘”的敲擊?晃回來時敲上去,作用力不是抵消了?5000個人竟然都走光,隻剩下幾個人?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讓大鐵球停下來?變成“永動機”了?這是什麼“物理原理”?
這個“故事”還有另外的版本,情景更荒唐,說有兩位工作人員抬上一個大鐵錘,請兩位身強體壯的聽眾上台,奮力猛砸,響聲震耳,吊球卻紋絲不動﹔一直接二連三地砸,卻都不能將鐵球砸動。試想,4個人合力抬上來的吊球,除掉鐵架的重量,這球充其量也就千把斤,而兩個人合力抬上來的一個大鐵錘都敲不動?接二連三地砸都不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有個古老方法榨油的鏡頭,那高高地垂吊下來的大條石,在榨油民工手上能夠有力地晃動,砸向木枕,把茶油餅中的茶油給壓榨出來——這晃動大條石和晃動大鐵球的原理該差不多吧?
這個“砸鐵球”的故事,是為推銷保險業務而編撰出來的一個“偽故事”,既不符合事實,也違背常識,更違反科學原理,沒有什麼內在邏輯,完全經不起推敲,卻唬住了很多人。認知不到位,判斷易失誤,最終會謬以千裡。
結 語
尊重事實、尊重常識、尊重邏輯,這對於媒體人來說,永遠是必須遵循的原則。把三個“不尊重”變為三個“尊重”,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來匹配。對於不專業的報道,著名媒體人胡舒立會用“瞎說亂寫”來評價。這“瞎說亂寫”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制造問題、制造麻煩。媒體人可不能成為這樣的“麻煩制造者”。
(作者為都市快報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