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的步步緊逼下,報紙走到了危險的時刻。報紙新聞的路在何方?報紙新聞流程與報人角色該如何改變?廣州日報高級記者竇豐昌最近出版的著作《開放式新聞生產——網絡時代報紙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局內報人身份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答。
問道報業:報紙新聞生產從“閉合”到“開放”
該著作創新性提出的“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是對網絡時代報紙新聞生產方式的新概括,是對傳統報紙新聞生產方式的一種拓展。該著作以廣州日報為例,考察了報紙生產流程中不同部門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中國報業數字化轉型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未來報紙新聞生產如何開展?這是時下學界與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時報》總編萊昂內爾·巴博爾(Lionel Barber)宣布《金融時報》將不再是一張報紙。這也意味著傳統紙媒深夜作業的方式將被終止。對此,他解釋“上世紀70年代式的運作模式——整個晚上對不同版本做細微修改的做法已死。在未來,我們的印刷制品將脫胎於互聯網的內容,而非相反。”報紙有可能不再屬於紙張,各類網絡終端、移動終端也許將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新聞平台。在這種情況下,新聞無印刷,更無截稿時間,24小時全天候發布成為常態。
“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正是基於此背景作出的理論思考。竇豐昌在專著中指出,過去報紙在長期的實踐中建立了一套穩固的話語體系,在縝密的生產規范指引下設置公眾議程,影響輿論進程,並在相對封閉的精英式的新聞生產系統中,主導著新聞定義的權利,屬於“閉合式新聞生產”。然而,進入網絡時代以后,一種全新的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正在形成中。
作者總結了“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的特點和運作機制。在作者看來,“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具有消息源開放化和多元化、新聞採寫編社會協作化、網友多路徑介入新聞文本、新聞效果開放化和新聞傳播半徑無限延伸等多種特征。這種新聞生產打破了傳統報紙“內部循環”、“以我為主”的生產模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傳播路徑、面相和特點。
同時,作者也指出了開放式新聞生產的缺陷,這表現在四個維度:新聞的主觀性增強、虛假新聞產生的可能性增大、獨家新聞減少和宣傳管制強化。與此同時,記者的身份認同感出現危機。這些缺陷和危機來自於新聞生產四重邏輯的牽制,特別是宣傳邏輯所發揮的負向作用尤為值得重視,在全鏈條開放的新聞生產中,宣傳邏輯成了限制開放式生產的主要角色之一。要突破這些限制,需要報紙在公共利益的維護以及建設新聞專業主義方面有所作為。
當然,由於種種限制,這本書還留下了一些遺憾。本研究是基於對廣州日報新聞生產的考察,廣州日報雖有代表性,但畢竟只是若干黨報中的一家,如有機會,應該補充更多的樣本。同時,廣州日報的生產實踐也在不斷演變中,需要不斷跟蹤研究。開放式新聞生產對新聞學研究領域包括新聞採訪、新聞編輯和新聞策劃等帶來的問題和影響,還需要作者繼續研究和思考。
“局內人”視角:報人自覺的理論追尋
“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的理論建構是該書最濃墨重彩的成果。此外,該書所展現的研究路徑與視角也讓人驚嘆。竇豐昌先生深耕採編一線十五載,做過編輯,也做過記者,從採編一線又走向採編管理者崗位,耕耘在繁瑣一線,卻不乏敏銳思考。讀此書,每位讀者都可了解發生於報紙編輯部中的報業故事,感知報業機構和報人在危機面前所作出的轉型努力,如親臨其境。這也便是竇豐昌先生的獨特視角——“局內人”。
在該書自序中,竇豐昌先生披露了他的思考脈絡,展露出一幅清晰的理論追尋路線圖。“1998年8月初到《廣州日報》社工作……但編輯的主體工作方式依舊是傳統式的,看稿改稿都是在紙面上進行,普通編輯對網絡的使用僅僅限於收發郵件。”“但是,轉眼間十五年過去了,《廣州日報》的整個新聞生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十五年也恰好是網絡技術不斷普及的十五年。”
2000年至今的十多年,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報業新聞生產卻固守傳統程式,自我改造浮於表層。在報業周身環境巨變時代,置身其中的報人是無法躲避的觀察者。竇豐昌先生無疑是眾多觀察者中的佼佼者,他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報業新聞生產流程的變革,並上升到理論層面。
局內“在場者”耕耘在一線,思考更顯深刻與獨到。傳統報紙生產流程為何難以跟上新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在該書中,竇豐昌先生對於報紙傳統生產弊端有清醒認知。“報紙在長期的實踐中建立了一套穩固的話語體系,在縝密的生產規范指引下設置公眾議程,影響輿論進程,並在相對封閉的精英式的新聞生產系統中,主導著新聞定義的權利。”言簡意賅,讓我們看到了報人的自省,也為探路報業生產提供了思路。
深度訪談:26人訪談構成立論材料
接下來,竇豐昌先生在“開放式新聞生產”模式中提出,報業新聞生產應倡導平台開放、專業記者“讓渡”採寫權,吸納網友參與生產,形成社會協作新模式。其所提出的觀點,對於關注報業發展方向的人士而言,無疑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同樣,對於新聞學界而言,該書的觀點也如一縷清風。這源自作者主要採用了“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屬“內視角”的研究。深度訪談即一種無結構的、直接的訪問形式。訪問過程中,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具有一定訪談技巧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的訪問,用以揭示對某一問題的潛在動機、態度和情感,最常應用於探測性調查。
該書訪談了廣州日報從管理層到一線記者共26人,一線訪談構成了本書的立論材料。這本書中研究與實踐無脫節感,章節之間、論証與結論之間都以現實為支撐,鮮活有力。
(作者為廣州日報政文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