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中國記協組織的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評選工作啟動了一項重大改革:增設審核環節。往年出現的“不該評上的評上了”、高校新聞系不敢把獲獎作品當作范文的現象,有望得到改觀。
7月11日至16日,“兩獎”審核工作在全國宣傳干部學院展開。審核工作按照《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在提交定評委員會之前,對參評作品、參評者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提出意見,為定評委員會確定參評資格和有關事項提供參考。
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說:“從全國數以億計的新聞作品中評選出來的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如果有瑕疵,這絕對不可接受!”
據此,中國記協明確提出,倡導正氣先正己,倡導公平先公平。中國記協從自身做起,以“走轉改”的精神,為“兩獎”評選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在舉國上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中國記協要把“兩獎”評選做到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滿意,讓社會滿意。
嚴格標准:“我們不能降格以求,寧可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約再也找不到比這群人更“吹毛求疵”的人了。古代人們把“校對”叫“校讎”,就是像揪住仇人一樣把書籍的差錯揪出來。審核委員會32位委員,分成11組,各就各位,也像揪仇人一樣,“狙擊”每一件參評作品裡的錯誤。
河南日報總編輯助理高李麗委員在審讀一篇系列報道時,讀著讀著,感動得哭起來,讀完后一看,發現其他審讀專家建議退回,她哭得更傷心了:“這麼好的一篇作品,就因為幾處文字上的‘硬傷’失去了評選資格。”
這種情況引發了審核委員們的爭議:這是在評“中國新聞獎”還是在評“中國語文獎”?尤其是網絡作品,錯別字如“的地得”混用相當普遍。對網絡作品能否寬鬆一些?
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柳婷婷介紹說,中國新聞獎制定了嚴格的評選標准,比如作品存在錯別字、標點符號錯誤、多字、漏字等情況,不得獲一等獎﹔以上錯誤出現兩次以上(含兩次)的,不得獲獎。
審核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認為,要想讓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成為全國新聞工作者學習的范本,並且在國際交往中能夠毫無愧色地代表中國新聞界的職業水平,評選標准必須從嚴。
審核委員會副主任羅華笑言:“這次經我們手‘殺’出去能獲獎的,真的是個兒頂個兒的!”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些委員只是揪揪錯別字什麼的,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除了“緝拿”文字上的錯誤,他們還對作品導向、新聞價值、寫作邏輯、結構等進行深入考察。有審核委員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一件作品有新聞價值,就好比一棟房子處於好的地段﹔作品結構不均衡,就好比戶型不合理﹔如果新聞失實,就好比地基有問題,就會‘樓塌塌’,業主就隻好退房了!”
本次“兩獎”審核委員會共審核656件參評作品,建議撤銷評選資格的87件。此前,經評獎辦公室審讀,已退回明顯不符合評選標准的作品69件。
“如果中國新聞獎某一個大項全部空缺,怎麼辦?”記者問。
“那就空缺!”田聰明毫不猶豫地說,“就是要讓新聞界引起震動。我們不能降格以求,寧可置之死地而后生。”
公平公正:讓“兩獎”經得起檢驗
為了保証“兩獎”評選的公平公正,《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明確規定了各推薦單位、報送單位的組織推薦程序,要求必須經過編輯記者民主推薦,組成評委會評選並公示。今年評獎工作改革的一個亮點是,為了防止出現漏報優秀作品和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情況,評獎辦公室可以直接受理自薦、他薦參評作品和參評者。
作為今年改革的又一個亮點,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等全國11家教研機構可以報送參評作品,審核委員們對此高度肯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主任翁昌壽認為:“推選作品的渠道多樣化,可以增加公信力。高校相比較而言更為超脫,更像‘第三方’,能讓審核與評選更為客觀、公正。中國新聞獎應該經得起新聞界乃至社會各界和時間的檢驗。”
光明日報新聞研究部主任馬興宇委員說:“保証公平公正意義非常重大,我認為這是給中國新聞獎評選的精准化、專業化定一個更高、更嚴的標准。”
據柳婷婷介紹,所有的參評材料,都上網公示,接受監督和舉報。經查實確有造假、虛報等違規問題的,立即撤銷參評資格﹔評委會評選出的獲獎作品、人選也會上網公示。
在上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光明日報報送的重點欄目“光明時評”被評為“新聞名專欄”。在網上公示環節,有人指出專欄一篇文章中有一個錯字。一字之誤,最終使這個重點欄目落選。此事在新聞界引起很大震動。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多次在會上以此為例,他說:“評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此為教訓,加強記者、編輯、檢校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精品意識,讓我們的作品經得起檢驗。”
認真負責:不“錯殺”任何一件作品
“因為每一件撤銷參評資格的作品,我們都要寫清理由退回原單位,所以,必須認真再認真,負責再負責。否則,人家會找你理論的。”審核委員李建偉說。所以,一揪到錯,他會多渠道查証,還立即把正確答案用手機拍下來,作為証據。
對不能確定的問題,審核委員會沒有輕易放過。一件作品裡提到“沈陽有35個民族”,委員們提出質疑。審核委員會打電話咨詢沈陽市民委,得到的准確答案是:2010年,沈陽市就有少數民族52個。
為了不“錯殺”任何一件作品,7月16日,審核委員會用整整一天時間,進行“死刑復核”——會議室裡,兩幅大投影字幕,32位委員目不轉睛地盯著每一件可能被撤銷參評資格的作品,審查其中的每一處錯誤是否確切。每一位委員都可以發表意見。一時間唇槍舌劍,不亦樂乎。某件作品的錯誤被認為不是“硬傷”得以過關時,滿屋子人歡欣鼓舞,齊聲道:“復活!”有的作品“病入膏肓”最終未能入圍,就會聽見一片嘆息聲:“唉,實在救不活啊……”
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說,審核工作有一道環節,就是對准備撤銷參評資格的作品,允許報送單位申訴。若申訴有道理,仍可參評。
認真負責地審核參評作品,其后續效應是明顯的。今年福建省報送的4件作品被認定為有差錯達不到獲獎標准,評獎辦公室予以退回。收到相關函件后,福建省記協立即組織人員認真研讀審核意見,並向省委宣傳部領導作了專題匯報。相關領導非常重視,決定通過開辦培訓班等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
苦中作樂:“能夠為樹立中國新聞界典范作一點貢獻,我感到非常榮幸,也感到自豪”
時間短,工作量大。在11個審核小組中,文字組最多的要審讀25萬字,電視組最多的要審看20小時,廣播組要審聽20小時。審核委員會要求不能泛泛地審,而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審,一句話一句話地聽。審核國際傳播英文作品的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功軍委員笑言:“這幾天可是好好練了練聽力。”
推開任何一位委員的房門,都會看見他們不同的工作場景:或口中念念有詞,或伏案寫意見,或豎起耳朵聽,若感覺不對,“馬上倒回去!”或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
為了按進度完成任務,不少委員隻好放棄休息時間。戴著助聽器的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高級編輯劉小錚委員,有一天加班到凌晨兩點。有午休習慣的委員也不敢睡了,靠在沙發上瞇瞪片刻也是奢侈享受。
五天下來,人困馬乏。但中國社科院新聞所編輯室主任錢蓮生委員說:“能夠成為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首屆審核委員會委員,能夠為樹立中國新聞界典范作一點貢獻,我感到非常榮幸,也感到自豪。”錢蓮生的感受幾乎代言了所有委員的感受:累不累?累。值不值?值。 (本報記者 鄧凱)
短評
凝聚正氣 倡導公平
代表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獲獎作品評出后,還能挑出一些錯處,應該不應該?不應該。獲獎作品不能被新聞學院當作范文,慚愧不慚愧?慚愧。
人們期望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
廣開報送渠道,增設審核環節,採取“三級評選”“四次公示”等多項措施保証公平公正——中國記協從自身做起,“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倡導正氣先正己,倡導公平先公平,開放胸懷,廣納賢言,勇於擔當,厲行改革,努力落實、落細、落小。審核委員以嚴肅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嚴格的標准,生動詮釋了“公正嚴為先”的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大潮中,中國記協邁出了比較實在的一步。
因為是創新,所以還有待完善﹔因為敢於創新,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抱以信心。范長江曾說:“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而鄒韜奮以筆為槍、真誠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猶如一隻熊熊燃燒的精神火炬,引領我們前進的步伐。中國新聞獎和以范長江、鄒韜奮名字命名的長江韜奮獎,繼往開來,鼎新革故,相信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事業中,必將為中國新聞界樹立典范。中國新聞界的未來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