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李虹霏

2014年07月29日10:0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際傳播在客家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眾傳播時代,客家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挑戰和危機。為應對大眾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應注重意見領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際傳播,拓寬人際傳播渠道、積極營造客家文化傳播的環境。

關鍵詞:客家文化﹔大眾傳播時代﹔人際傳播﹔傳播策略

一、客家文化淵源

近年來,文學界、史學界、藝術界、新聞媒體以及客家地區的黨政府部門等社會各界對客家文化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客家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客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日益成為被關注的話題。

客家是中國漢民族的一個穩定而又獨特的民系。他們主要是4世紀(西晉末年)、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而從黃河流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他們都操著共同的客家方言,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質。目前,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貴族、台灣、海南等省、自治區。客家人分布既廣泛,又相對集中。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不忘母語,即客家話,到落腳之地仍能說客家話,並代代相傳,因此客家話成為識別客家人的主要標志。謝棟光教授在《客家話形成的三個階段》一文中指出,“移民隻要具備這兩個條件,故鄉的語言風俗就不會丟失。一是集團式的遷徙,在移民過程中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由強宗大族或德高望重者為流亡領袖﹔二是抵達遷入地之后,居住要相對集中[1]。”客家人每次遷徙的隊伍均具備這兩個條件,故客家文化也得以延續和傳承。

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客家文化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它既表現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內涵,又具有魏晉唐宋時期的中原風。客家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其中包括保留著濃厚中州音韻的客家方言(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圓柱形或方形夯土圍屋、圍龍屋、走馬樓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調優美、抒情雋永的客家山歌﹔被譽為“南國牡丹”的廣東話劇﹔獨具特色的飲譽海內外的客家風味食品,如鹽焗雞、釀豆腐、落水狗等。

客家文化主要以人際傳播渠道傳播與傳承,並發展成有自己個性的文化。正如《荀子•王制》所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人能結成社會群體,而它們(指牛、馬等)不能結成社會群體。這說明人際關系在傳播客家文化過程中起到凝聚和紐帶的作用,客家人通過社會關系進行客家文化傳播活動。人際傳播是最基本的傳播方式,是人類最廣泛、最主要和最復雜的社會行為之一。它在維系和形成人類社會、孕育和延續文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客家文化的傳統傳播渠道

客家文化1000 多年的傳承離不開人際傳播這種傳統的傳播渠道。在大眾傳播時代到來之前,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教育、教堂、人際影響是文化傳載的主要渠道。時至今日,大眾傳播在文化傳承中發揮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人際傳播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

人際傳播是最基本的傳播方式,是人類最廣泛、最主要和最復雜的社會行為之一。它在維系和形成人類社會、孕育和延續文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客家人由最初河南洛陽到黃河以南地區、由黃河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由長江中下游地區到南洋,最終遍布全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人際傳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客家婦女、商人移民、藝人文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各類不同的人群構成了客家文化傳統傳播渠道。

(一)客家婦女

文化通過傳承代代相傳。本土文化的學習過程從你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父母、同齡人、學校、宗教機構等都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老師。其中父母的文化傳承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則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客家婦女在家庭中承擔著大部分的活兒:“……(客家婦女)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主持家政,農事以及家務,概由其包辦,而老弱之撫養,少長的教導,亦概由她們負責[4]”。客家婦女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包括教育。另一方面,客家婦女具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素質,如勤儉、精干、耐勞、大方、熱情等,英國學者愛德爾曾說:“客家人是剛柔相濟,既剛毅又仁愛的民族(應為民系),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類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70%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5]”客家婦女從孕育就開始教育,從嬰兒到成年子女的寢起庭掃,乃至家居生活的柴米油鹽,言傳與身教結合教育子孫,子孫受其影響又將這些教育內容教給其后代,客家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客家人的傳統家教主要有三個特點:1.重視培養后代敢於冒險,敢於進取,不畏艱難,勇於接受厄運的挑戰的精神。客家子弟自小就聽著“寧願出門做到死,不願在家吃老米”,“膽大漂洋過海,膽小死守家門”這些客家諺語成長。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客家子弟成年后陸陸續續離開家去打拼,即使自己不走,也會被父母或妻子趕出家門去闖蕩。2.教育后代平等對待士農工商。馮秀珍在《客家文化大觀》記載:“在客都梅縣泮源源裡的公王廟裡供著紅臉、黑臉、白臉三王,紅臉為鐵匠,黑臉為農夫,白臉為教書先生,他們平等坐於神廟,享受客家人的香火祭祀,保佑客家子弟的謀生生涯平坦、順利”[6]。3.對男女區別施教,這與中國傳統家教一樣。而客家人對女子的教育要求更嚴格,要求她們女耕女織,既主內也主外。這一特點是由客家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

(二)商人異客

客家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經過五次大遷徙,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的新思想。因此,客家人的足跡從黃河一帶向長江以南一帶迅速延展,范圍擴展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台灣等地,18世紀末遠渡南洋、美洲做勞工,之后輻射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繁衍了眾多客家人及其后裔。

聽著“情願在外討飯吃,不願在家掌灶爐”這些客家俗語長大的客家子弟年齡稍長,就會有出門創業的念頭,甚至漂洋過海創基業,如廣東梅州石扇人羅芳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伯抱著南洋採金謀生的希望,邀集同鄉,帶著工具、種子、干糧和淡水等出海,經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漂流到婆羅洲——一個基本沒有開發的荒島。羅芳伯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墾土地,種糧種菜,而后又到東萬律開採金礦,並最終成為蘭芳大統制大唐總長[7]。像羅芳伯這樣的客家人還有很多,他們為南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提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都表現出了積極進取的思想意識。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以及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在出門開拓的客家人身上更能體現出來。這種精神代代相傳,客家人走得越來越遠,在哪裡立下根基就在哪裡成功,便有了“哪裡有咸水,哪裡就有客家人”這一說法。

(三)藝人文人

在客家文化元素中,客家音樂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音樂是人們抒發、表現、寄托感情的藝術,而藝人們創造出的音樂作品則能體現出他們的文化和精神。民族和地方音樂往往彰顯出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那麼藝人們創造出的客家音樂也體現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客家音樂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它包括客家器樂曲中漢樂和閩西十番、客家山歌、山歌號子、客家小調、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以及宗教音樂。近年來,一些客家音樂得到國家相應的保護,廣東梅州客家山歌和廣東漢樂、福建龍岩與福州市的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和茶亭十番音樂、江西贛南採茶戲、廣西博白縣桂南採茶戲、閩西漢劇和木偶戲、廣東紫金縣花朝戲等共7 項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客家音樂在傳承的過程中,客家人通過現場的看和聽,養成對客家音樂的濃厚興趣,熟悉客家音樂的歌唱、演奏、表演的程式,逐漸參與表演,從而客家音樂的作品、表演方式和表演技術也就在現場的音樂活動中得以研習和傳承[8]。

“客家文學”的定義目前沒有標准化,且文學界頗多爭議,但客家文化的文獻著作日益增多,尤其是每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召開,由客家人組成的客家研究學會都會相應出版、更新客家學的研究成果。譚元亨教授多次參與編纂,個人也寫了多部客家文化的作品,如《客家聖典》《客家文化史》《客家圖志》《客家女》等,因此榮獲20世紀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客家名著獎。研究客家文化對於弘揚客家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有利於更好地研究中華民族文化﹔更好地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於海外華人的愛國熱忱的闡揚﹔可使新一代客家人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繼承先輩的優秀品德[6]。

(四)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近年來,海內外多地競爭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簡稱世客會),2014年的舉辦權落戶於印度尼西亞的峇厘島(第26屆)。世客會源於1971年,由香港乃至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客屬組織——香港崇正會召開第一屆,那次會議還決定以后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召開一屆。至此終於形成一個世界性的客屬社團,一個把大大小小各種血緣、地緣、族緣和業緣集中在一起的社團。世客會自舉行以來,已在亞、美、非三大洲10個國家和地區共22個城市舉辦過24屆,規模逐漸擴大,已由單純的懇親聯誼發展為融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於一體的活動載體。

現在世界客屬懇親會已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盛會之一,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成為各國各地區客家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舞台,代替了宗族的功能[7]。它的指導思想——弘揚客家精神,增進海內外客家的團結,促進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成功指導世客會跨國家和地區傳播,使之成為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奧運會的盛會,並讓更多人認識客家人,理解客家人精神。

如今,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書籍、廣播、報刊、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活動無不滲透。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已經成為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介帶來的信息充滿著人們生活的空間,並成為一種舉足輕重的生活環境,即便那個人沒有使用大眾傳媒,人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大眾傳媒和各種現代媒介已廣為使用的社會之中。[9]”然而,大眾傳播日益對傳統文化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即積極與消極影響。

三、大眾傳播時代對客家文化的雙重影響

(一)大眾傳播對客家文化的積極影響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10]。H•拉斯韋爾發表的《傳播在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傳播的三大社會功能,其中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是傳播的一項重要的功能。傳播是保証社會遺產得以代代相傳的重要保障。由口頭傳播到文字傳播,由文字傳播到印刷傳播,由印刷傳播到電子傳播,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進步給人類文化得到一定的保護和傳承。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大眾傳播的手段的進步和范圍的擴大,使得大眾傳播最終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大眾傳播在人類文化甚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大眾傳播的特征及社會功能決定了它要承擔傳承社會文化的重任。大眾傳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1.大眾媒介的傳播特性推動了客家文化的傳繼

大眾傳播媒介,憑借著先進的傳媒手段和傳播技術,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對於擴大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范圍、延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的空間、豐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內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際傳播所望塵莫及的[11]。由口頭傳播轉變為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以大眾媒介為載體傳播途徑,以優於人際傳播的速度傳播,把一對一延伸到一對多、多對多,並且能夠及時保存下來,有效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承。2013年4月1日起,中央四套從周一到周五播出百集大型客家系列片《客家足跡行》,這是中央電視台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橫跨全球五大洲,深入客家聚居地,踏遍客家人走過的山山水水,探尋客家遷徙足跡,記錄客家生活,發現客家文化傳承。通過梳理和記錄客家遷徙歷史,記錄客家千百年保留下來的漢族文化以及五彩繽紛的客家風情,不僅可以弘揚客家文化,同時還將喚醒客家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12]。

2.大眾媒介的傳播能引起大眾的重視和保護

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信息通達度和傳播速度達到了幾何倍數的增長,受眾可接觸信息的渠道也增多,通過媒介的宣傳報道,向本地區介紹客家文化可喚起大眾對它的關注,同時可以引起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進一步推動政府開展保護和宣傳客家文化的工作。為了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各地相應建立起了保護體系,以行政手段為客家文化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除此之外,媒介對客家文化的傳播,使得以傳統戲劇、曲藝、舞蹈、手工技藝為主的文化旅游業、文化產業等受到了社會公眾的歡迎和青睞,與此同時,帶動了相關地方經濟的發展,反過來產生動力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和傳承客家文化的積極作用。

3.新技術促進客家文化的傳承創新

一種文化想要發展,必須是將文化的積累與傳承創新相結合[13]。而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技術和手段的進步和推力。在大眾傳播時代,新技術的應用賦予客家文化新的動力,為客家文化的制作工藝和表演技藝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元素和靈感。同時,客家傳統的民俗、舞蹈、戲劇、音樂、曲藝等獲得了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客家文化在內容上得到了傳承,在工藝上有所創新,在觀念上受到了重視,不得不歸功於大眾傳播的積極影響。

(二)大眾傳播對客家文化的消極影響

我們在肯定大眾傳播對於客家文化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不能忽略其消極影響。首先,大眾傳播技術對文化塑造具有強制性操作。大眾傳播技術可實現客家文化的批量復制、機械生產,並產生了盲目追求商業化和消費化的不良影響。大眾傳播利用科技手段,在對文化傳播上採用覆蓋式傳播和規模化生產的方式,對受眾的價值觀念、思維意識和社會生活進行強制性的信息輸入和引導,導致其想象力和思維空間的萎縮[14]。其次,大眾傳播功能過度強化易導致文化的媚俗化。大眾傳播功能過度強化主要是指娛樂功能過分強化,這會導致大眾傳播的內容庸俗化和媚俗化。大眾傳播的媚俗化,指的是“傳播往往一味注重和迎合大眾的口味,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導致了傳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15]”。“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就必然導致創造重心由精神品格的發現和構建滑向單純的對世俗享樂的追求,失落應有的認識價值。[16]”第三,大眾傳播社會責任和文化傳播功能的缺失。大肆宣傳商業文化和消費文化,直接影響是使受眾接觸到庸俗化,甚至是媚俗化文化。最重要的是,弱化了大眾傳播對文化篩選、剝離文化功能,嚴重損害了大眾傳播在受眾眼裡的精神向導的形象,背離了大眾傳播積極引導社會良好風氣的責任,同時影響了大眾傳播對文化積累、傳承、發展、變遷、重組、創新這些作用的發揮。

大眾傳播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和繼承方面的沖擊和消解,亦對客家文化產生這樣的效果。大眾傳播擠壓客家文化傳播的空間,使客家文化載體弱化,甚至消亡,讓客家文化的傳統傳播途徑受到沖擊,進而改變了客家文化的思想,從而導致客家文化傳播面臨嚴峻的形勢。

1.客家文化傳播的載體深受沖擊

客家文化傳播的兩大載體是客家話和客家山歌。經過幾次大遷移,由於客家人認定“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因此客家話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受本地語言的影響很少。然而在大眾傳播的今天,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交流日益密切,普通話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傳播語言,客觀上對客家話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使客家話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從廣東省來說,粵西和珠三角地區的客家語言島被擠佔甚至消失,惠州、深圳、韶關、清遠等邊緣地區的客語區流失嚴重,梅州、河源等客家核心區也倍受沖擊。

在大眾傳播的互聯網化、快餐化的影響下客家山歌逐漸消亡。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學的瑰寶和客家文化的寶貴遺產,自唐代開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上繼《詩經•十五國風》、漢魏樂府,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還逐漸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精華,成就了自身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發展,客家人更多追求大眾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那未經雕琢的原味客家山歌音韻已不能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2.客家文化的傳播途徑的弱化

客家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遷徙、客家傳統節日、傳統手工技藝,然而這些途徑在大眾文化時代背景下逐漸弱化。首先,客家文化遍布南北、世界傳播主要是經過幾次歷史大遷徙完成的,遷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躲避戰亂、保留種族、繁榮后代,所以之前的大遷徙保留了又別於當地的原汁原味是客家文化,然而進入到大眾傳播時代,佔主導作用的大眾文化逐漸改變了客家文化,加上處於和平年代,客家人落腳后容易得到穩定的生活而選擇與本土居民共棲,同時為了適應當地民俗和環境逐漸改變一些客家的風俗、傳統。其次,客家傳統節日的冷淡也進一步弱化了客家文化,主要表現在城鄉一體化后,客家人更加分散,很多客家人沒有時間去組織、參加客家傳統節日活動,甚至有些客家的后代因為被本土文化同化並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對自身的文化一無所知、無認同感,反而更加容易接受大眾化節日,使得一些客家傳統節日走向消亡。最后,客家許多手工技藝靠口傳身教來傳播,隨著時代變遷,在大眾傳播的影響下,這種口傳身教的方式基本上不存在了,主要原因是沒有繼承人,加上需求大大減少,隨著老一輩的老去,許多傳統的手工技藝也走進了墳墓。

3.娛樂化使客家精神傳播面臨嚴峻形勢

客家人之所以有輝煌的歷史,是因為一直傳承著“十六字”客家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崇文重教,愛國愛鄉[17]。在大眾傳播下今天,客家文化的傳播面臨著一個文化傳播娛樂化的環境。文化傳播娛樂化,主要是借用新聞傳播娛樂化概念,是指傳播特定文化現象時,根據文化接受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在正確表達特定文化內容的同時,增強文化表現形式上的故事性、情節性,趣味性、貼近性和吸引力,使文化接受者在一個輕簡單快速的接受一種文化,只是領會一種文化的表面,而沒有領會這種文化的精髓,如網絡流行的“杜甫很忙”、“元芳,你怎麼看”。“杜甫很忙”沒有把杜甫的愛國情懷正確表現出來,反而出現了嘲笑杜甫的情形﹔“元芳,你怎麼看”沒有真正反應出元芳的忠君愛國、正直的形象,而是一種調侃式娛樂。客家文化是一種比較朴實和傳統的文化,代表了客家人向上的精神,這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和言傳身教才能慢慢體會,是一個慢慢的體會和感悟過程,過於娛樂化不但不能傳播客家精神,反而可能誤讀和扭曲了客家文化的精神。

四、大眾傳播時代下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面對大眾傳播時代帶來的消極影響,該如何保護和繼承客家文化呢?筆者認為,在客家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際傳播始終是核心渠道,充分利用大眾傳播時代的先進技術和方式,由傳統傳播方式帶動其他傳播渠道來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因此,應該進一步運用和擴大人際傳播,同時充分利用大眾傳播,才是推進客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關鍵。

(一)發揮人際傳播中意見領袖的作用

“意見領袖”是傳播學五大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爾提出的,他認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有一些人能夠為他人提供信息,並能對他人施加一定的影響,這些人就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一般是在某個群體或某個團體中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被認同感,通曉某些問題,並樂於接受和傳播相關信息。客家婦女、商人移民、藝人文人等群體在傳播客家文化過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那麼這些群體就屬於意見領袖。因此,首先發現和挖掘這些廣泛分布在人際傳播中的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性,才能發揮出意見領袖的作用,這對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緩解大眾傳播對客家文化傳播途徑的弱化,都可產生一定積極的作用。

(二)發展新的人際傳播渠道

客家文化的傳播途徑的弱化,使人們更容易也更多地關注新的傳播途徑。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也為了傳播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時空”網站在2004年應運而生,目前成為全國三大客家網站之一(另兩個是:客家風情網(廣州)和客家堂網(梅州)),每天點擊率上萬人次。網站包含資訊、日志、相冊、圈子、論壇等九大板塊,其中客家文化時空論壇是全球最專業的客家文化交流平台之一。論壇按內容來分,有客家消息、客家源流、客家人物、客家風俗、客家民居等16個母欄目,客家話寫作、客家名勝古跡、客家活動等42個子欄目﹔按客家地域劃分為廣東客家、福建客家、江西客家、廣西客家等8個母欄目和博白客家等3個子欄目﹔按時空文化分為小說散文、詩詞對聯等7個欄目﹔按休閑娛樂分為貼圖專區、灌水專區等多個欄目。客家文化時空論壇設置近百個欄目,涵蓋了客家文化方方面面,注冊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興趣暢所欲言,同時可以瀏覽別人的評論和留言,以及與多人進行交流溝通。徐天河教授對該網站給予高度評價:客家文化時空網站自誕生之日起,憑借客

人突出的艱苦創業、團結奮斗、開拓進取、和諧共贏的精神,不遺余力地弘揚客家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祖國和平統一[7]。

(三)積極營造客家文化傳播

1.政府官員的積極引導

政府有責任對客家文化的傳播行使職責,而且政府有能力對客家文化的傳播進行組織。政府的職能是保護公共資源不受損失,保護全體民眾的共同利益不受損失。因此,政府就應該把客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納入本地整體發展的視野,使傳統文化走出邊緣化的弱勢處境[18]。

地方當局及其官員擁有廣泛的行政、社會資源以及號召力,充分利用可以高效、節省地獲得最佳傳播效果,同時有利於塑造客家活動品牌形象,甚至可以打造出世界客家品牌,洛帶鎮的成功有力地驗証了政府官員在人際傳播上的優勢。在洛帶鎮官員的倡議支持下,借助已經舉辦16屆的桃花節這一平台傳播客家文化,形成了“一節(桃花節)一會(客家文化學術會議)”的新鮮模式。一節一會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而借助桃花品牌的力量,客家文化也隨之走出成都,走向世界[19]。2005年,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在成都隆重舉行,這次會議是由客家提出系統申請,得到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支持而得以成功舉辦。洛帶客家文化品牌終於名揚海內外[20]。政府官員在傳播客家文化作用上顯示出了權威性、公信力,使客家文化的傳播途徑得以加強利用,也使客家文化的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2.保護客家方言

俗話說“入境問俗,方言為先”。語言不僅是一種溝通工具,而且是傳承文化、負載認同、代表尊嚴的媒介[21]。客家人講的客家話,是客家文化重要載體,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標志。然而,客家方言流失嚴重,甚至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客家人的遷徙和與當地人的通婚是客家話流失的最主要的兩個原因。為了入鄉隨俗,也為了適應當地的生活,客家人主動學習當地的語言,以便於與當地人的溝通,減少外鄉人的阻力和矛盾。生活在桂柳一帶的客家人,大部分客家人會說幾口方言,桂柳話、壯話也能流利地說出。在客家人融入當地的同時,客家話就被一點點地改變,尤其是通婚的客家婦女為了適應婆家生活,放棄了客家方言,包括放棄教給下一代客家方言。在廣西博白縣的郊區,客家方言的流失更為嚴重:客家人遷徙過來后就地落腳成為一條村,過去一聽語音就知道是客家人,而現在這個村子的客家人除了中老年人還說客家話,年輕人基本上用的是當地的地佬話,而年輕人也很難與中老年人溝通。保護客家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客家文化。使用客家方言直接增加客家人之間的認同感,使他們感情更加深厚,更加“一家親”。保護客家話有利於加強客家人之間人際交往和溝通,有利於增進海內外客家人的感情,也有利於緩解大眾傳播對客家文化傳播的載體的沖擊。

3.把客家山歌引領進校園

作為客家文化語言傳播第二載體——客家山歌,是客家話吟唱的民歌,在客家地區廣為流傳,歷史悠久。客家山歌在內容上承襲了以《詩經》為首的中國傳統詩詞歌賦乃至俗文學的特點,而在表現和歌吟的形式上,則充分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的粗獷豪放,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特色[22]。因此,客家山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如:“人生在世唔怕窮,最怕睡到日頭紅,老古言語都講過,早起三朝當日公。”這首客歌是鼓勵客家人要早起、要勤奮,要銳意進取,而不是當懶虫﹔又如“青竹莫把黃竹欺,嫩筍也有變筍時,孝順傳下孝順子,忤逆教出忤逆子。”這首山歌教育客家人要孝順父母,也要謹防“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此看來,客家山歌反映著客家人的文化意識、民俗風情、民族特性、倫理道德、勞動生活,它凝聚了千千萬萬客家人的智慧和才能,是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勞動生活和民俗風情的縮影[8]。

從這個意義來說,客家山歌的傳繼實際上就是整個客家文化精神的傳繼。那麼,如此優秀的客家傳統文化沒有理由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獨立扛起一面大旗。把客家山歌引進校園,使客家地區的學生更加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在傳唱客家山歌過程中傳承客家文化。在大眾傳播時代,把文化的精髓傳遞下去,這種文化才會生生不息,把客家山歌引進校園對於傳播客家文化,以及應對大眾傳播時代的消極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五、總 結

綜上所述,客家文化是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價值,繼承發展好客家文化有利於更好地研究中華民族文化﹔更好地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於海外華人的愛國熱忱的闡揚﹔可使新一代客家人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繼承先輩的優秀品德[6]。進入大眾傳播時代以來,客家文化的傳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尤其給客家文化的傳播載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弱化了客家文化的傳統傳播途徑,還有娛樂歪曲化的嚴峻形勢。為此,在大眾傳播時代下,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客家文化傳播的環境,在利用人際傳播中意見領袖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人際傳播渠道等傳播策略,讓客家文化繼續得以傳承發展,發揮積極的文化作用。願客家文化與時俱進,永葆活力;客家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作者系: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謝棟光.客家話形成的三個階段[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3).

[2]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 帥志強,佔海燕.人際傳播與媽祖文化[J].新聞世界,2011(5).

[4] 譚元亨.客家聖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5] 曾耀東,傅德露,高曉斌.閩西客家大典[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6] 馮秀珍.客家文化大觀[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7] 徐天河.客家文化與和諧廣西[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8] 梁藝紅.試論客家音樂文化的傳承[J].嘉應學院學報,2011(6).

[9] 仲富蘭.民俗傳播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0]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1] 劉詩迪.從昆曲的成功傳播看中國精神文化遺產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媒介力量[J].消費導刊,2008(20).

[12] 客家足跡行[EB/OL].http://news.cntv.cn/special/kjzjx/.

[13] 戚永哲.大眾傳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積極作用[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6).

[14] 楊蕾,胡晴,張遙.大眾傳播的消極因素對中國當代文化塑造的影響及對策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5] 張國民,曾岩艷,譚舒.我國大眾傳播的價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傾向[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2).

[16] 謝明香,歐陽宏生.中國電視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7] 黃杰明.論客家精神與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

[18] 譚宏.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思考——基於“拉斯韋爾5W模型”的分析[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09(3).

[19] 中共龍泉驛區區委宣傳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等.挖掘客家文化豐富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J].中共成都市委黨報,2003(2).

[20] 陳世鬆.論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利用[J].成都大學學報,2006(4).

[21] 周建新.族群認同、文化自覺與客家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22] 黃杰明.客家文化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嘉應學院學報,2011(10).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