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文學名著改編現象引發的思考

賈紅分

2014年07月29日10:1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隨著影視娛樂化、商業化的不斷推進,視覺化、讀圖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文學名著被改變成影視作品搬上銀幕,這其中包括對世界經典的文學名著的改編、對現當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的改編以及近幾年來一些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符合了人們淺層次視覺化的審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文學名著的影響,加快了文學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編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惡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現象屢見不鮮。本文將針對文學名著改編中的惡搞等現象,從名著改編的現狀、名著改編盛行的原因、名著改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名著改編的未來之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解讀。

關鍵詞:名著﹔影視作品﹔惡搞﹔原創劇本

一、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現狀

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這一現象由來已久,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出現了改編名著的現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學名著不斷被搬上銀幕,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學作品視覺敘事的不足又能適時引發思考而逐步被人們所認可。這幾年名著改編在好萊塢也很盛行,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編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其中不乏《亂世佳人》《廣島之戀》《肖申克的救贖》等這樣的經典作品,在好萊塢,起碼一半以上的電影與文學有淵源[1]。因此,在好萊塢無論流行什麼題材和元素,名著改編的地位都不會缺席。

中國的電影向來也跟文學有著淵源,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由名著改編成的電影有很多,其中不乏魯迅、老舍、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小說被改編成的電影。但真正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是在20世紀80、90年代,很多優秀的當代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小說、《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小說、《菊豆》改編自劉桓的小說。這幾部影片在國際上也曾為中國電影贏得過一定的聲譽。比較典型的是在1988年,這一年被稱作“王朔電影年”,因王朔的4部小說先后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米家山導演的《頑主》、夏鋼導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導演的《輪回》及葉大鷹導演的《大喘氣》[2]。進入新世紀,網絡文學也進入了影視作品改編的行列,在2000年,風靡一時的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由小說改編為電影,自此網絡小說與電影的“聯姻”拉開了序幕。2013年的《致青春》也是改編自於網絡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因此,近幾年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也越來越普遍。

二、名著改編盛行的原因

(一)影視產業化、商業化的需要

隨著影視產業化的發展,影視商業化也越來越嚴重,很多人投資影視業,把拍電影、電視劇當成了一個賺錢的渠道,在這種影視商業化的浪潮之下,很多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成了影視業實現盈利的一種途徑。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娛樂需求,也順應了當下的市場運作規律,同時對於普及文學作品、擴大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實現影視作品文學性與商業性共存、藝術性與大眾性並舉的必要要求,但商業化背景下文學名著的改編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的一些對經典名著進行惡搞和顛覆的現象。新版電視劇《武鬆》就因出現“武鬆愛上潘金蓮”這樣的橋段,引發過人們的熱議,當武鬆和潘金蓮變成了青梅竹馬,武大郎變成了“高富帥”,王婆變得風情萬種,我們不得不要對這樣不可思議的顛覆進行反思。

(二)視覺化、讀圖時代的觀眾和市場的需求

視覺化是指運用語言、音響、音樂等三要素,努力激活受眾的形象思維,使受眾頭腦裡能呈現出視覺化的圖像,並能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參與到信息的接收,以達到傳播效果提升的目的[3]。影視作品正好符合了當下人們視覺化的信息需求。讀圖時代就是指在科學技術逐步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文字的閱讀容易使人疲倦,不能很好的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人們需要借助於圖像的不斷刺激,吸引我們的眼球,激發我們的求知欲。因圖像淺顯易懂,加上配樂、解說,理解的難度大大降低,觀眾的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在讀圖時代下,觀眾隻需要被動地接受視覺傳達出來的畫面內容,不用再有那種面對文字的主動思考和大膽豐富的想象,這也正好滿足了當下很多觀眾快餐式文化消費的心理需求。這也正是影視作品能擁有市場和觀眾的重要原因,也是改編現象能夠盛行的現實基礎。

(三)影視業編劇的原創能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國內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適應產業需求的影視編劇創作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的不足已成為影響影視業發展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影視編劇的原創能力不足是各種改編和翻拍盛行的根源,現在中國電影缺的不是大導演和大明星,缺的也不是大制作團隊和雄厚的資金,缺的是好編劇,好劇本。當下能當導演的人很多,能當一個好編劇的人很少。現在的編劇能關注當下社會熱點及人們的真實需求的不多,搞翻拍搞古裝搞穿越搞戲說的人不少。這也就直接造成了影視作品中自主原創的故事越來越少。電影的源頭應該是編劇的原創作品,然而,目前改編和翻拍盛行,正是影視編劇創作人員缺乏原創作品的一個印証。中國電影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擺脫發展中的困境,國家就必須大力扶持編劇,鼓勵原創,並在物質上給編劇以保障,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廣大影視編劇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劇本原創能力。

三、名著改編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於迎合商業化需求,影片粗制濫造

近年來中國電影生產在影片數量上不斷增加,其中不乏由名著改編的作品,但這些影片的質量卻並不高,甚至還出現了很多被吐槽的大爛片,《滿城盡戴黃金甲》就是一個廣受詬病的典型,它的故事內容雖取材於《雷雨》,但卻一點都沒有做到與《雷雨》的形神兼備。再比如說2010年的由胡玫執導的《孔子》和由陳凱歌執導的《趙氏孤兒》,它們原本都是很好的歷史題材,卻都沒有達到票房與口碑的雙重收獲。因為歷史題材的劇本更需要編劇花大量的時間去打磨,編劇要認真地去發掘文獻,制作團隊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應是僅僅靠玩技巧。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僅靠花哨的制作與精巧的敘事是不夠的,它必須依托的是一個完善的劇本和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必須有一定的學術和文化背景作為支撐。

(二)對待改編的態度輕浮,存在惡搞、顛覆

對待改編的態度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們要忠實於原著的精神,能復現原著的主旨﹔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形式上維護原著的完整性,不能打破原著的基本構思。因此,改編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做到形神兼備,也就是說要不僅形似也要神似。然而,現實中很多影視作品對於改編的態度卻過於輕浮,甚至大搞顛覆、重構、惡搞等,這是現代消費語境下影視改編娛樂化的表現,影視作品日漸成為人們的娛樂和消遣的方式,這其中包括影視劇中對歷史題材的“戲說”、對傳統文學的解構以及對紅色經典的惡搞等。“戲說”歷史的現象可能會滿足商業語境下觀眾的想象,但這種把歷史娛樂化、消費化的方法並不討巧。再一個就是對紅色經典的惡搞,《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中潘冬子被塑造成了一個整天做明星夢並渴望賺大錢的拜金主義者,這種惡搞革命英雄和混淆歷史黑白的做法消解了“紅色經典”的崇高性和嚴肅性,成了一些人在娛樂化中宣泄情緒博得關注的手段。

四、名著改編的未來之路

(一)國家應立法保護原著,尊重原著

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原著、尊重原著,不能讓一些個人或團體為了商業目的等隨意篡改原著,對於那些大肆篡改原著的行為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懲罰。改編應該忠實於原著,尊重原著應該成為編劇界最基本的行業規范,如果改編后的經典名著再也不是它的原汁原味,那就不能稱其為改編,隻能說是新作。經典名著的改編是否成功看的是改編者是否能完整地再現原著的氣質與精神,是否能准確地表現原作的意圖和主旨,是否能真實地再現原著敘事的風貌和品格[4]。因此,為了保護經典名著不被肆意篡改,不僅要靠國家制定相關的名著保護法,更要靠制作者、編劇的自覺,同時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應切實的給予他們監督,隻有這樣那些肆意篡改原著、惡意顛覆原著的現象才能得到一定的制止。

(二)鼓勵原創,加大對編劇的培養

名著改編盛行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下的劇本原創力不足,近年來,有很多關於中國影視行業“劇本荒”的報道,這正是中國編劇界原創力匱乏和疲軟的表現,也是近二十年來影視行業輕視編劇釀下的苦果,影視作品中的精品應該來自於編劇的原創,原創才有力量,原創才有能量,原創才具膽量,有了原創我們才敢與美國的大片較量,唯有原創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份量。因此,國家應加大對編劇人才的培養,提高編劇的地位,大力地鼓勵原創,對優秀的原創作品應有法律上的保護和資金上的扶持。

(三)名著改編不能代替名著閱讀

相比於文學名著,影視作品中的畫面更逼真,場景更宏大,形象更直觀,表達更直接,能給人們帶來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因此,被改編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的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群體,他們更願意去影院看一部由名著改編成的電影,而不願意親自去翻閱原著感受文字帶來的更多的想象,再加上很多人因心裡浮躁很難真正靜下心來去品味文學名著的魅力,用觀看影視作品代替名著閱讀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顯然是一種偷懶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觀看影視作品並不能代替了文學名著的閱讀。

由文學名著改編翻拍成影視劇的現象由來已久,名著改編翻拍等現象長盛不衰也有著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擴大名著本身的影響力,也能起到普及文學名著的作用,但影視改編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原著,並對任意篡改、惡搞名著等行為做出相應懲罰和制止,還有就是要加大對編劇的培養,鼓勵更多原創作品創作等。總之,針對這一現象,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存在能實現一定的價值就不去關注它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問題就去否認它的意義,我們都應該抱著客觀、包容、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名著改編。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周南焱.國產片何以改不好文學名著[N].北京日報,2013-04-18.

[2]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陳永國.視覺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康怡.中國名著影視改編現象之批評[J].電影文學,2007(9).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