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從青年文化研究視角解讀微電影的流行

宋 瑜

2014年07月29日10:2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微電影的流行與青年群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於文化特征和傳播特點與當代青年的社會性格和文化行為模式相契合微電影在與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動中取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使得傳統電影藝術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獲得現代化的“重生”。本文試圖從對當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將微電影作為一種青年流行文化現象展開探討,分析青年群體對這一文化形式產生消費需求的內在原因,全面了解微電影與青年群體之間的互動機制,進而更深入理解當代青年文化的內涵與能動力。

關鍵詞:微電影﹔青年亞文化﹔文化性格

自2008年底開始,微電影迅速躥紅於網絡,在藝術作品、商業廣告、碎片閱讀的交織中逐漸發展為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微電影是指在網絡、手機等多媒體平台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或短時下觀看的幾分鐘到幾十分鐘規格的敘事類影視作品,用電影的拍攝技法、畫面質量、鏡頭語言,以及宣傳模式等娛樂手段為觀眾營造出觀賞電影的氛圍體驗,並借助社會化媒體傳播機制實現病毒式傳播。應該說,微電影從制作、播放到觀看﹔從傳播主體到傳播方式再到傳播受眾,每個環節都與青年群體和青年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今,文化研究已進入心理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時代[1],因此本文試圖從分析當代青年的文化性格入手,將微電影作為一種青年流行文化現象展開探討,分析青年群體對這一文化形式產生消費需求的內在原因,全面把握微電影與青年群體之間的互動機制,進而更深入理解當代青年文化的內涵與能動力。

一、當代青年社會性格與文化行為特征

主文化和亞文化是社會學領域建立的一對分析范疇,強調文化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階梯,文化結構本身可能是一個相對矛盾體。一般看來,主文化是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亞文化是對主文化的一種補充,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現象。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社會成員常常同時身處多個亞文化中並發揮作用,而每個社會成員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多種亞文化。社會性格是一個社會或群體多數成員所具有的共同的性格結構。社會性格的形成是個人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協調的結果,既包括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歷程,也包括環境對個人的塑造過程。在任何一種復雜的文化中,都有著一些普遍構成的社會性格與文化特征。亞文化性格,主要界定於它代表著不同於正式的主文化要求的那種行為模式特征[2]。

應該說是大眾文化間接塑造了我們這個時代青年的亞文化性格,使之成為打上這個時代烙印的一種文化特質。在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青年亞文化性格不斷被塑造和強化,主要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化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普及、信息技術的進步、消費時代特征的出現,使青年群體從一個人口學上的群體變成一個重要的文化群體。大眾傳媒提供的開放與多元的信息空間所引發的社會變遷跨越了數代人的經驗。年輕一代不再只是從書本上接受社會化的知識,前輩的經驗也不足以幫助人們應付未來的不確定性。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用“時間上的移民”來描述當今青年人如何在復雜的文化環境與現實狀況中成長起來,反映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青年亞文化、亞文化性格被塑造、被認同成為這個時代年輕人思想生存和社會生存的另一種需要[3]。

在當代,青年亞文化性格首先表現為由大眾文化培養出來的一種逆向化思維和行為方式。這種亞文化性格創造出的“社會距離”使青年人單薄的個性不會在過分沉重的社會壓力下崩潰垮塌。青年需要這個“距離感”來保持他們的個人化空間,保持不同於主文化的生活方式,保持自我獨特的個性。正是這種與主流文化的距離感,與自我及標准社會性的距離感創造出了這個時代青年的另一社會性格特質——前衛型品格,表現為一種廣義的理念與個性,一種生活信念的追求,它的特點就是保持個性與時代同步狀態,並渴望超越時代。前衛品格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打破傳統行為定勢,成為開發行為潛能和創造力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帶來行為的非標准化、對秩序的排斥與心理反抗。

總體看來,青年亞文化性格的發展改變了青年社會化既有邏輯,青年文化開始成為社會文化變遷的前導。它一方面打破單項平衡,改變個人被動接受文化的狀態,使青年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並由此影響青年一生的心理及性格﹔另一方面,它強化了逆向型自選性行為的價值認同與心理滿足。瑪格麗特•米德曾給了青年文化現象一個漂亮的名詞——后喻文化,即從晚輩向長輩傳遞的文化[3]。網絡文化、手機文化、拇指文化都可以稱為典型的后喻文化。微電影的流行也不例外。

二、從當代青年文化性格看微電影的流行

有學者將我國青年流行文化特點概括為:新型傳播技術與高科技文化產品的應用是其技術特點,社會分層所形成的多重亞文化圈是其階層特點,右手拼命工作,左手拼命刷卡的生活方式是其消費特點,游戲、嘲笑與躲避崇高是其價值觀特點。[4]由此我們完全可以將微電影的興起與流行視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道新景觀,因為其從制作、播放到觀看,無論是社會功能、技術特點、文化特征還是消費特點或價值觀取向,都與當代青年群體的社會文化性格相當契合,也因此才能在同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動中取得強勁的發展動力,使得電影藝術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獲得一次現代化的“重生”。

1.從社會功能上看——用后現代的外觀提供感性內容,幫助釋放現代性焦慮。從社會學意義上來看,大眾文化得以風行並在本世紀初成為近乎帶有全球意義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性的焦慮不無關系。所謂現代性,即現代人的社會性,以及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現代性與市場時代競爭秩序緊密相關。市場競爭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但也帶來了作為追求社會效率最大化的社會分化、收入與社會地位分化以及個人生存狀態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等結果。現代性雖然意味著無所不能的夢想、奮斗與成功的可能,但是當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自己的自致性社會關系,追求事業成功時,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酷、失敗、淘汰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不得不面對心理上很脆弱的自己,以及由社會競爭、失意帶來的無法抑制的焦慮。現代性引發的焦慮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2007年英國研究機構針對城市居民的步行速度作了調查,把人們行走60英尺所花費的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依據,得出排名前四位的是新加坡、哥本哈根、馬德裡和中國廣州。英國的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英國青年群體迫於工作壓力,一日三餐花費時間總共不到40分鐘,還有45%的調查對象吃飯完全以感覺飢餓為標准,常常等到處理完手裡的事物才吃飯。在這個生活壓力過於沉重的時代,講究效率成為人們行事的唯一准則。同樣是休閑方式,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就能看到起承轉合的情節、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調節情緒效果的微電影顯然比2小時左右的電影更符合“快餐文化消費時代”人們的消遣需求。

現代性帶來的心理負荷有多大,大眾文化市場的潛力就有多大。因為在大眾文化產品的娛樂消費中,現代性的焦慮可以得到有效的宣泄和轉移。當代青年的現代性精神需求為微電影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適合的土壤。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青年人每天面對繁忙的學習生活、沉重的就業壓力,理想迷失的工作狀態渴望得到情緒的釋放,微電影出現填補了生活中的那些碎片時間,並幫助他們緩解、轉移、釋放現代性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感。微電影給青年群體提供了一個現代性與人性交織的舞台,用后現代碎片化外觀提供一個個人性化的故事,通過高科技數碼工具帶給青年人輕鬆愉快、休閑刺激的感官體驗,這是以往任何時代都不曾有的。

2.從制作主體上看——打破專業壟斷與模式化創作,重新詮釋藝術內涵。微電影的低門檻、普及性和互動性催生了許多草根導演,其中絕大多數是有志於電影創作的青年。信息時代的青年強調的已不再是社會與長輩們曾經說過什麼,而是一種“我行我秀”的思維方式和膽量氣魄。微電影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契機——打破傳統電影由專業制作團隊角色分工共同完成創作過程的模式,強調個人隻要有興趣和技能,就可以寫劇本、做演員、做導演、做攝影——這使得電影從過去曲高和寡的藝術向民主與草根靠攏。同時在線視頻技術的成熟更為這些草根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播出渠道,進一步使影像藝術走下神壇、擺脫專業人士把控。在這個充滿青春氣息的“草根秀”時代,人人都有機會用電影的形式去展現自己眼中的世界。從這一角度而言,電影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內涵已然發生了改變。

同時,微電影創作的高度自由性和無模式化作業流程,也是吸引青年群體參與創作的重要因素。當代青年文化的特點是,不破壞和顛覆主文化的制度與秩序,但卻通過自身特有的文化行為表達著對正統權威的逆向思維、不順從、不恭敬、不在意、崇尚偏離行為傾向。正因為此,我們看到青年導演們吸收著不同的靈感元素,探討各種人文主題,剖析出人生的不同側面,時常以另類表達重新詮釋“年輕”的涵義,由此形成當前審美取向五彩斑斕、表現形式千姿百態的微電影格局。

3.從內容生產上看——體現消解崇高的生活態度,滿足顛覆傳統的快感體驗。在關於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現象的各種討論中,人們敏銳地注意到青年一代“游戲”、“嘲笑”與躲避崇高的性格特征及其與他們的文化之間的關系。同中國近代當代歷史上激進青年的“反抗”文化不同,“游戲一代”的文化是以“拒斥”為其性格特征的,這樣的拒斥在他們與社會的關系中是以自我邊緣化的姿態去對抗來自社會的角色期待、角色要求的,是以對成年人社會的支配價值以及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的擔當團體的激烈否定為背景的。當代青年似乎對一切無法呈現於傳統媒體的新鮮事物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因為他們可以從中得到一種顛覆傳統的快感。21世紀的互聯網科技無限擴展了青年人的媒介觸角和窺視欲望。微電影常常以一種“去中心化”的碎片敘事模式和驚悚、性愛、無厘頭搞笑等元素的運用吸引青年受眾,體現出消解崇高、游戲一切的生活態度和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青年群體的好奇心和意念幻想的欲望。

另一方面,當代青年文化性格的社會距離感需求,使得他們崇尚個性張揚,喜歡與眾不同,強調自身個性的獨特性。微電影以或娛樂休閑或刺激新奇或簡潔感人的故事情節滿足了青年受眾的心理需求,並借助視頻分享網站一鍵轉載的便捷性、微博的鏈式傳播及SNS網站的龐大社群關系,觸動青年的“分享”神經,達到病毒式傳播效果。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心理機制的作用下,青年群體會根據個性化需求選用不同的媒介、選擇不同的信息去滿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觀看如《四夜怪譚》《酒店星座愛情故事》等游走於敏感禁忌話題邊緣的微電影時,就滿足了自我身份認同的心理需求,同時釋放了心中壓抑的情感,達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從營銷模式上看——改變生硬灌輸的廣而告之,訴求情感共鳴的信息傳達。與傳統電影植入式廣告常常受到猛烈抨擊不同,大多數青年觀眾對微電影廣告卻持寬容態度,認為與品牌傳播相結合是微電影藝術創作的一個有機環節,是無法避免卻可以接受的。這是因為微電影改變了將產品或品牌信息生硬直白地添加到廣告中向消費者“硬”性推銷的傳統營銷方式,通過講述一個個情節完整且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廣大網民主動關注、有趣性觀看,樂於自發自願的轉載和傳播,以實現產品及品牌信息迅速廣泛的傳播。雖然在情節設計上難免帶有商業色彩,但隻要劇情設置合理、情感打動人心,觀眾的抵觸情緒比對傳統廣告要小得多。

Web2.0時代的互聯網受眾以青年為主體,微電影能否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是微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情感共鳴分為深淺不同的兩種,淺層共鳴由文化符號構成,如特定時代的音樂、當下熱點新聞事件、有代表性的符號表征等,這類共鳴發生速度快但要持續影響力卻不太容易﹔深層共鳴以受眾群體共同的心理經驗、精神情感、人生經歷為基礎,這類共鳴的持續時間更長,影響力更為顯著。全球知名的蘇格蘭威士忌品牌尊尼獲加2011年投資拍攝的微電影《語路》講述了l2位具有新青年標杆性先鋒人物的奮斗故事,通過分享這些過來人走出困境的智慧和勇氣,激勵當代青年“永遠向前”,使他們對品牌產生了切身體會,有效地實現了拉近和青年群體距離的營銷目標。

5.從傳播方式上看——滿足身份認同與社會互動需求,獲得自我實現的價值感。作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電影符合當代青年逆向型行為方式的特點,它不僅是一種被同輩人認可的行為方式選擇,更能通過參與其間而獲得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它的傳播方式有著極強的互動性、參與性和自主性,迎合了當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認同和參與社會互動的心理特征,滿足了青年受眾張揚個性、表達自我的社會交往要求。

首先,影片的播放在時間空間上是自主的,甚至包括播放的內容,完全由受眾自主選擇﹔其次,在微電影的傳播過程中,青年觀眾可自由選擇轉發、參加投票或參與評論,同樣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影片評價發布在論壇、博客以及各大網站,可以在電影公司甚至演出明星的官方或個人網絡空間留下自己對於影片的看法和建議。在此,匿名性評論給予了青年群體自我的無限釋放,在發表影片評論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與觀點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而不必存有太多顧忌,這種行為方式可以使觀眾得到情緒的徹底宣泄和自我釋放。當然最值得關注的是,微電影的傳播方式為草根青年提供了參與傳播的經驗,這被學界認為是培養大眾參與能力的最有價值的途徑,使得草根階層意識到自己並不只是社會傳播活動的簡單陪襯,由此獲得一種參與的快感,進而把網絡原生態文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5]。

三、總 結

可以說,是青年群體和網絡文化成就了微電影的興起與流行,其迅猛的發展勢頭和廣泛的影響力正是得益於網絡文化和青年文化特點相結合、網絡虛擬社區和人際傳播形式相結合,然后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文化工業充分利用了青年群體的潛在力量,推動微電影發展成為一種青年流行文化現象,並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逐漸演變成重要的話語力量,進入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以上探討進一步說明,微電影的興起與流行是由社會后代精神所催生,是一種“后喻文化”,而傳播媒介變革以及文化工業則在微電影的流行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年需要激揚個性、海量信息、娛樂體驗,需要快速便捷、互動共享、追逐新奇,所以微電影應運而生﹔隨著電影藝術思維與技術的日新月異,隨著多媒體和移動視頻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青年群體對視覺藝術的豐富多彩和時尚快捷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微電影必將加速發展。

(作者系:上海大學 數碼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扈海鸝.解讀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 (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 田方萌,楊長征.近5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點[J].中國青年研究,2003(2).

[5] 張成良.網絡電影:草根文化的視覺狂歡[J].電影評介,2007(6).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