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我國社會新聞概念的辨析與探討

潘智琦

2014年08月04日15:3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社會新聞從誕生至今,學界對其概念作出了眾多解釋,但並無定論。這導致許多學者在開展社會新聞研究的過程中,極易將其與黃色新聞、軟新聞和Society News等一些“舶來”詞匯相互混淆。對於這一現象,本文旨在通過對社會新聞和與其混淆的相關詞匯的具體比較分析,同時援引現實案例証明,以糾正當下學界關於社會新聞的解釋存有的偏頗之處,為社會新聞概念的最終確定,掃清部分障礙。

關鍵詞:社會新聞﹔概念﹔黃色新聞﹔軟新聞﹔Society News

一、引 言

翻開一份報紙,不管是《人民日報》《揚子晚報》或其他報紙,要聞、政治、經濟、社會等版面幾乎每天都存在。按照報紙版面的設定規律,似乎社會新聞與政治新聞、體育新聞、經濟新聞等類別的新聞相並列,但事實是,在《專業採訪報道學》一書中,涉及了政治、文藝、科技等新聞類別報道的深入介紹,唯獨社會新聞並未涉及。這表明社會新聞區別於普通行業類別新聞,它的范圍包羅萬象,涉及領域並不確定。

社會新聞是什麼?對此,從社會新聞的誕生、發展到現在,並無一個確切的概念,眾說紛紜。台灣學者馬星野依據傳統報紙版面設置,將所有新聞報道大致劃分為政治、經濟、國際、社會等新聞門類,其中的社會新聞需要滿足趣味性強、能夠引發關注等特征[1]。這一解釋主要從報紙版面設置出發,貼近於報紙和受眾,但一旦深究,這一概念在某些方面站不住腳。以具體新聞為例,某一領導人訪問他國,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這屬於政治新聞﹔若領導人在下飛機時不慎摔跤,這一事件具備了趣味性和能夠引發關注的特征,符合以上社會新聞的概念,但事實上,這類新聞往往被安排在政治新聞的版面之上。

我國學者黎信對於上述社會新聞的概念持不同意見,他認為社會新聞不一定要滿足趣味性強等特征,隻要以社會中的人、事以及關系為報道對象就屬於社會新聞[2]。這一定義較前者更為寬泛,缺乏對社會新聞特征的具體描述,主要強調新聞發生的區域,對時效性的考慮較少,這類新聞往往與軟新聞接近。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隻要是在社會上發生的事,經由媒體報道后,就是社會新聞”[3],這一廣義的定義雖然能夠囊括所有社會新聞,但將社會新聞的獨立特征抹滅,過於寬泛導致不具備識別度。

筆者通過全面考察中國紛繁復雜社會新聞的概念發現,社會新聞是一個動態概念,從縱向維度而言,社會新聞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有不同的概念解釋﹔從橫向維度而言,社會新聞因國家或地域的不同,也因地而異。正因為社會新聞概念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使許多學者往往將其與黃色新聞、軟新聞以及Society news相混淆,對此本文將具體指出並作出辨析,為社會新聞概念的最終確定排除部分阻礙。

二、社會新聞≠黃色新聞

若追根溯源,類似社會新聞形態的文本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關於民風內容的記載﹔邸報產生后,也曾涉及關於盜竊國庫的流賊死於陰溝洞的事件[2]。雖然《詩經》與“邸報”中刊載的內容符合當下學界對社會新聞的基本判斷,但由於當時不存在社會新聞一說,因此此類新聞並未真正“開枝散葉”,傳播開去。

1833年,美國的本杰明•戴伊在紐約創辦《太陽報》,報紙的“大眾化”運動開始拉來帷幕,這意味著社會新聞真正意義上的誕生。在社會新聞誕生初期,主要以色情、凶殺等聳人聽聞的事件作為社會新聞的主要報道內容,因此這類新聞又被稱作“黃色新聞”[4]。

隨著19世紀外國人轉入中國開始辦報活動,在美國發展較為成熟的社會新聞也開始出現在中國近代的報刊之上。《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刊登的“酒徒打人致命”的報道以及“105歲老翁娶22歲閨女並生子”的報道,開創了中國報紙刊登社會新聞的先河,但在當時此類新聞被稱為“裡巷中事”、“瑣聞”,而不是社會新聞。隨著中文近代報刊發展的向前推進,關於社會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1874年4月18日,《申報》報道了“楊乃武案件”,並對該社會事件展開了連續報道,在社會上造成較大哄動[4]。19世紀末20年代初,社會新聞與黃色新聞在報紙版面的呈現上無異,因其趣味性較強,符合這一時期民眾口味,因此成為了報紙盈利的重要構成[5]。社會新聞的發展以及帶來的較高銷量和利潤,一度催生了眾多以社會新聞為主要報道內容的報紙。建國后,關於報紙是否應該刊登社會新聞引起了廣泛持續的討論,最終在極左路線統治時期,社會新聞被嚴肅批判,並被視為黃色新聞,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毒瘤和催眠讀者的工具,亟需肅清。

社會新聞在19世紀末20年代初與極左路線統治時期,成為了黃色新聞的同義詞。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極大關系。前一階段是報紙為迎合小市民低俗心理的“主動出擊”﹔后者則是為維護社會主義宣傳的被動控制。所幸,社會新聞報道環境變得寬鬆,同時在新聞倫理、新聞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改變了社會新聞等同於黃色新聞的局面,最終形成了目前較為健康並有益於社會發展的社會新聞。因此,必須指出,“黃色新聞=社會新聞”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這一判斷無法沿用到當前。

三、社會新聞≠軟新聞

我國有些學者認為,社會新聞就是“軟新聞”,也就是趣味性較強、時效性性較弱的新聞。“軟新聞”與‘硬新聞”來源與英文單詞“Soft News”和“Hard News”。在西方語境中,“硬新聞”是指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較高,時效性較強的新聞,一般為事件性新聞﹔作為硬新聞的對應,軟新聞涉及的新聞事件則較有彈性,一般報道內容為新聞事實的動向、發展趨勢等,一般為非事件性新聞[3]。

軟新聞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的確與社會新聞相挂鉤,但必須指出,在許多媒體的新聞報道中,許多社會新聞具有強時效性,屬於事件性新聞,符合西方語境中對於硬新聞的描述。例如突發性災難報道,一般此類報道屬於時效性極強的事件性新聞(硬新聞),但災難發生后社會各方的反應則屬於社會新聞,報道的彈性較大,時效性特征並不明顯。2014年3月8日,“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我國媒體第一時間趕往北京家屬安置點和吉隆坡展開相關的新聞報道,各地群眾對於馬航的祈福等系列活動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之一。災難,顧名思義就是“天災人禍導致的損害和痛苦”,天災對應著自然災難,人禍則是社會災難。災難新聞是指媒體對於災難展開的新聞報道。因此,筆者認為,社會各方對於災難新聞的反應和表現屬於社會新聞,報道彈性雖大,但仍屬於事件性新聞,是災難新聞的重要配套。因此不管在何種語境中,一謂將社會新聞與軟新聞等同是不恰當的,社會新聞中一部分往往被當作硬新聞報道。

四、社會新聞≠Society News

社會新聞的英文翻譯是Society News,但事實上在英美國家,並不存在社會新聞一說,中國的社會新聞與英美所謂的社會新聞(Society News)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英美報紙中的Society News是指關於交際活動的新聞,一般涉及對象為在國家中有名望的家族或個人,新聞價值不高,類似於我國文娛報道。

在中國,對於西方Society News的涉及內容並不一概而論,皇室公主結婚、舞會、慈善舞宴等會因其重要程度而被區分,重要性高的將被置於要聞版,甚至頭版,重要性低的則置於文娛版。以2011年4月29日,英國威廉王子的婚禮為例,幾乎所有的中國都市報都將其放在頭版上,顯示此類Society News(在西方此類新聞被看作是“社會新聞”)的重要性,而不是至於社會新聞版面。單從新聞類別來看,外國皇室大婚屬於國際新聞,新聞價值較大,不符合英美對“社會新聞”定義的“常帶有富貴之家錦上添花的意味,純粹的新聞價值並不太高”的意義。由此看來,中國的社會新聞與西方所理解的Society News差別較大,不能輕易混淆。

有中國學者試圖對英國的社會新聞進行概念判斷,他認為“社會新聞是指不與重大的政治或經濟話題直接相關、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低級別政治新聞”[6]。對此,筆者必須指出,由於西方各國並不存在符合中國語境的“社會新聞”這一說法,因此從中國語境出發,對於西方社會新聞進行的概念或定義總結實則都屬於“被舶來品”,沒有實際意義。

五、總 結

社會新聞是報紙版面、電視節目的重要構成之一,也是深受受眾喜愛的重要新聞內容。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社會新聞的概念並無明確說法,且學界經常將其與黃色新聞、軟新聞、Society News相混淆,這對於社會新聞的採寫、編輯等具體操作存在一定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學界必須爭取早日在社會新聞的概念上達成共識,使社會新聞能夠“有章可循”,便於記者在新聞實踐中進行具體操作。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瞻.新聞理論與實務[M].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84.

[2] 陳世敏.社會新聞的趨向:新聞現實與社會現實之間[M].新聞學研究(40卷),1988(2).

[3] 黎信.社會新聞之我見[J].新聞愛好者,1987(1).

[4] 繆軍.社會新聞的歷史演變[J].新聞採編,1997(4).

[5] 何風波.對我國媒介黃色新聞現象的文化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5.

[6] 朱俊清,周朱迪.英國媒體怎樣報道社會新聞[J].中國記者,2010(11).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