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文學刊物的歸宿和使命

黃利萍

2014年08月05日08:4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文學活動一直伴隨著人類活動發生和發展,在人類進程的各個階段,文學也經歷了其自身的興衰起落,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學的虛旺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學刊物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守護人類精神家園方面責無旁貸。那麼,文學刊物如何在新時期完成積澱精神的資源,淨化蕪雜的心靈,提升混沌的境界,最終達到以文“化”人的使命和目標呢?這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命題。

關鍵詞:文學﹔文學刊物﹔文學市場﹔以文化人

一、引 言

1956年被認為是文藝界的“春天”,“雙百方針”開啟了一個“百花時代”,如今,將近六十年時間過去了,在這一個甲子的輪回中,在經濟片面繁榮的當口,我們需要回顧與反思文學將向何處去的問題,需要回答文學刊物的歸宿和時代使命這一老生常談卻不得要領的命題。這兩個問題是聯袂相關的問題。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人類就有了自身特有的文學,也就是所謂的“哼唷哼唷派”。為什麼“哼唷哼唷”也可以稱為文學呢?那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人類的情感。是不是情感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文學呢?那又不是。人的情感有很多,喜怒哀樂都是人的情感,但作為文學來講,應該是普遍的能引起共鳴促進向上的能進行交流的情感。事實上,我們這個世界既包括外在的物質,也包括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作用於內在的精神世界就產生了情感,而這情感並不一定是正向的作用,往往是反向的作用居多。人類的情感有兩個向度,一個是向外,一個是向內。物質的享受往往把人的情感向外拉扯,使人的趣味脫離人類自身。而藝術的享受則向內生發,使人回歸人類的本真。當然,從縱向來說,人類的情感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和豐富亦隨之溢滿和提升。從橫向來說,人的情感拉扯力還跟社會秩序有關,如果貧富差距大,也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浮躁和虛榮。在這之間,文學的淨化和固本的功能就凸顯出來。它能排除人精神世界的雜質,淨化人的心理,提升人的境界。所以,文學是伴隨人類的進程發生和發展的,文學始終陪伴著人類。

既然文學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都在場,那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文學不重要了呢,看文學作品尤其是純文學作品的人越來越少了呢?甚至有人認為文學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了呢?其實,這是個偽命題。隻要還有人類存在,還有人類生活存在,人類就有精神上的需求,就有心靈上的訴求和追求,因為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平靜無波瀾的,生活中的不平靜造成了人心裡上的苦悶或憂傷,或虛無乏味,這些心理上的疙瘩一定要找一個心靈場去交換,去消解,而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心靈交流場所。之所以現在文學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成為市場中最亮眼的風清仙子,欣賞文學作品也未能蔚然成風,人們自發的閱讀文學作品也沒有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習慣,一方面,是因為多媒體對人們感官的沖擊使得文學欣賞比不上其他載體便捷和輕鬆,另一方面,是因為如今能靜下心來做純文學的人越來越少,文學對創作者對接受者的吸引力都在下降。回顧歐洲文藝發展史,有古希臘文學,有荷馬史詩,有文藝復興運動,有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潮流。中國的文化史上也出現過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有魏晉風骨,也有新文化運動。可以說在社會轉型的各個階段都出現過文學的繁榮局面。為什麼如今我們更傾向於輕鬆的方式享受愉悅享受休閑呢,為什麼我們的創作者如今很難創造出史詩般的作品呢?這是因為我們當下處於工業化或者后工業化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就是人把人自身從神學桎梏和封建藩籬中解放出來了,人的機能和潛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與此同時,對自然的掠奪和忽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對物質的渴求和貪婪也得到了空前的滿足和膨脹,這些心理上的應力累積起來一時還得不到消解,並且還沒有出現促使其消解的動力。所以文學藝術在今天的繁華景象面前顯得尤為的冷清和落寞。文學創作水平不高,缺少“清濁揚清”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的欣賞和消費。文學創作者缺乏對生活的洞察力,也使得作品缺少深度的感悟,從而影響作品的藝術價值。余華曾說“當我們考察想象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時,必須面對另外一種能力,就是洞察的能力”[1]。所以,文學刊物應該堅守住應有的品格,守護好人類的精神家園,在歷史的進程中起到應有的擔當,這也是一種時代使命。

二、文學刊物要堅守固有陣地

每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都有它固有的屬性和特征,一旦這種屬性和特征過度衍化就有瀕臨消失的危險。文學的屬性首先是審美的,是提升人的境界的,是使人在閱讀活動中能從生活中暫時超拔出來的。所以文學刊物尤其是純文學刊物在遴選作品的時候要把握好其審美水准,不能一味迎合市場,不能隻考慮受眾淺層次的消遣需求,不能被大眾的審美趣味所左右,更不能讓文學刊物充斥著低俗、庸俗、媚俗的審美氛圍。文學刊物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獨立性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礎上的,是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本真的健康的審美生態。其次,文學作品應該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既是文學的素材,也是文學的品質之基,思想之源。一部文學作品好不好既要看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夠不夠,還要看它反映的層面廣度夠不夠,是反映某一階層的生活還是各階層的生活,是用絢麗的色調描繪“白美富”們的生活狀態,還是用朴實的筆調敘述各階層的悲歡離合,是宣揚享樂主義還是崇尚艱苦朴素,是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還是灌輸資本主義的剝削階級的價值觀。可以說文學作品的格調決定了文學作品的品質,也反映了文學作品的思想。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社會分工,社會面貌,社會心態以及社會秩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生活不斷涌現新事物、新問題、新矛盾、新感受,文學創作應該及時反映這些變化,應該敏銳地捕捉社會變遷所造成社會心理脈動,並進行合理的引導。應該說在這方面我們的文學大有可為,文學刊物責任重大。最后,按照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環境的變化,文學作品要進行適度的改良和創新。既要保持文學的種屬特征,又要不斷吸收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新的藝術基因,這樣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生物界多物種的交叉互生能產生遺傳變異,藝術品種也一樣,各藝術品種的優勢可以互相吸收利用。文學可以和戲劇進行融合,文學可以和廣告、展覽以及旅游休閑互滲。文學中的詩歌、小說、散文也可以進行內部衍化。隻要這種融合和變化能有利於文學自身的發展都理應被允許。總體來說,新時期的文學創作體裁要新,題材要實,文學刊物應當給這些新藝術實驗提供平台。

三、文學刊物要挖掘好市場潛力

一部好的作品能不能走出深閨,被廣大讀者所接受、所喜愛,文學刊物的作用非同小可。按照市場規律,好的平台能給優秀的商品提供更多的推廣優勢。好的文學刊物也會給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被閱讀的機會,好的文學作品反過來也能擴大文學刊物的影響力,這就是品牌效應。因此,文學刊物應該盡可能多出精品力作,力爭在最高文學獎項上有所突破。這只是文學刊物的一種目標,或許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因為現在的文學產業異常發達,市場流通的文學刊物近千種,而像矛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這樣中國文壇的最高榮譽獎項畢竟屈指可數,老牌期刊像《人民文學》《收獲》《鐘山》《十月》《作家》等在稿源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一般的純文學刊物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就需要有獨到的眼光,能大膽選用有獨特價值的文學作品。是金子遲早要發光。應該說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人口資源為此提供了條件。如果每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每一千個人裡面有一個懂得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每一萬個人裡面有一個嘗試進行文學創作,每十萬個人裡面有一個在進行文學研究的話,我們的文學市場一定能繁榮昌盛,我們的文學刊物一定能蔚然大觀。當然,我們好的文學作品要進一步擴大影響還得充分利用新媒體,可以進行網絡和影視轉化。例如麥家的同名小說《風聲》就改編成電影被廣大受眾所知曉,還有很多世界名著也被改編成影視劇。哪怕是最不被看好的詩歌也可以進行二度創作,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經過王菲的傳唱家喻戶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純文學刊物如果在這方面做足了文章即便不能獲得最高獎項也一定能收獲市場的認可,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好作品被大眾所知曉、所接受。

四、文學刊物應有相對固定的風格和版塊

文學刊物必須先培養一些固定的讀者群,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領域性的。有了穩定的讀者群以后,受眾才能夠逐步擴散,互相宣傳,互相影響。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固定的讀者群呢?這就要看文學刊物的定位何在。是研究型的還是泛泛閱讀型的,是專題型的還是綜合型的,是年輕的讀者還是年老的讀者。不同的定位決定了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閱讀對象決定了版塊的選擇。不管怎樣,風格和版塊應該相對固定並有一定的延續性,這樣可以培養受眾的閱讀習慣。可以就某些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共同的苦惱,共同的心事,有選擇性的刊登系列作品,或者不同作家不同感受的相關作品,引起共鳴和思考。文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感受,而是引發思考,讓讀者在思考中進步,在體驗中走向澄明。

五、文學刊物要搭建好交流平台,培養好作家隊伍

現在的作家隊伍不像過去那樣都是體制內的,更多的是平民寫作,而我們的文學刊物大多是體制內的,90%以上是全國各地作協或文聯的機關刊物。怎樣做到體制內外的良性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做到政治的確切,又要做到藝術的自由。要給予文學創作者“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判的自由,有發表自己的和保留自己的意見的自由”[2]。這就要求文學刊物搭建好交流的平台,創造一個統一的主流意識形態環境,又能讓作家釋放更多的活力盡可能地進行原生態創作,在主旋律的背景下保護好創作的自主性。要不拘一格吸納優秀的有潛力的年輕作者進入作協或文聯系統,讓他們沒有生活的后顧之憂潛心創作,又要讓他們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必不可少的歷練,零距離接觸群眾生活,還要培養他們偉大的人格和淡泊的情操,這樣才會出現偉大的作家和偉大的作品。

在現實生活中,文學刊物承載了維護國家意識形態,提升全民文學素養的重要功能,通過推廣文學作品,培養文學新人,促進文化建設,文學刊物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文學刊物承擔著“推進文學自身的發展,提高全民文學素養的任務。除此之外,各級作協、文聯主辦的刊物還有培養本地作家、積累建設地方文化的任務”[3]。“以文化人”就是文學刊物的歸宿和使命。

(作者系:野草雜志社)

參考文獻:

[1] 余華.飛翔和變形——關於文學作品中的想象(1)[J].收獲,2007(5).

[2] 田本相,黃愛華.簡明曹禺詞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

[3] 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