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光明日報退休編輯黎丁逝世 "光明人"的好榜樣

饒 翔

2014年08月19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光明人”的好榜樣

  黎丁 資料圖片

  他與其供職了30年的光明日報同一天生日,在兩個月前的6月16日,光明日報慶祝它的65年華誕,而他則度過了96歲生辰,他無愧於“光明人”的稱號,並不斷為這一稱號增光添彩,堪稱“光明人”的好榜樣,他一度被譽為“首都報界最著名的副刊編輯”,人們親切地稱他“老黎丁”。8月14日,光明日報退休編輯黎丁在北京靜靜走完了他的生命之旅。今天,在八寶山人民公墓,新聞界和文學界老同事、老朋友齊聚一堂,同他做最后的告別。

  那個黃顏色的筆記本

  20世紀60年代初,盛祖宏由學校分配到光明日報文藝部,在黎丁身邊工作,他見到黎丁桌上放著一個黃顏色的簡陋筆記本。直到現在,盛祖宏還清楚地記得那個筆記本。“每天所約的、收到的稿子,他都會逐篇記在上面,從不遺漏,然后把稿子分別送部門主任或有關編輯處理,比如美術方面的稿件就會轉給我。過不了幾天,他就像關心自己的稿子那樣去詢問負責人,是准備用還是不會用。如果不用,他會立即要過來,及時退回去,很少有在卷宗裡壓上好幾天的。”

  在黎丁的工作中,不知經手過多少篇稿子,但從來沒有發生過把作者稿子丟失或者讓作者稿子石沉海底、音訊全無的事。“碰到這樣牢靠的編輯,誰不願意把稿子寄給他呢?”盛祖宏說。

  散文家、光明日報編輯韓小蕙說,黎丁工作起來,“有一種舍身沙場的勁頭”。不論刮風下雨,路途遙遠,也不論假日年節,什麼也擋不住他去跑稿子。跑回來每每先細讀一遍,拿著毛筆把疑惑之處一一描畫清楚,再在小樣、大樣上一遍遍地檢查核對,直到准確無誤地見報才能釋懷。當同志們表揚他時,他卻總是說:“現在好多了……”

  光明日報原編輯、《小說選刊》前主編馮立三“文革”后到光明日報文藝部工作時,黎丁已經是文藝部最資深的編輯了,但在馮立三的記憶中,黎丁卻一直是每天到報社最早的同事之一,“他每天四五點起床,在玉淵潭游完泳,到報社時一般7點半左右,而其他人都是八點以后才到。他抹桌子,打開水,一點兒也不覺得他作為老同志做這些有什麼不應該。這對年輕人是一種自然性的示范。”

  那扇隨時可以推開的門

  在盛祖宏的印象中,黎丁平時很少“坐”辦公室,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外面活動,訪問各界名家,談天說地,組約稿件。別看他瘦骨嶙峋,腿卻特別勤快。他的腦子裡有一張名家聯絡圖。“今天到甲處取稿,順便也到附近乙家拜訪,不一定約稿,聯絡聯絡感情。每年春節,他挨家挨戶去給老作者、老朋友拜年,從初一拜到初三,連拜幾十家。”

  光明日報文藝部原主任秦晉說,交結朋友,交結名家是黎丁等老一輩編輯的工作方式和優良傳統。“第一次見冰心就是黎丁帶我去的。去了之后也不談稿子,就是聊天,就像親朋好友拜訪一樣,慢慢地就熟了。有一次聊天時,冰心從我衣服上摘下一個線頭來,就像一位老奶奶一樣。黎丁總是能跟作者的關系達到這種深度,平時就跟他們是朋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黎丁約不到的稿子。”

  “你能不論早午晚飯茶點之時,推門就進郭沫若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和夏衍先生家中嗎?黎丁就能。你能連他們的夫人、孩子都高興你的造訪嗎?黎丁就能。”韓小蕙說。

  正是由於有黎丁這樣的編輯,《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上的名家名作一時蔚為大觀。“文革”前,郭沫若、田漢、鄧拓的詩,吳伯簫、杜埃、季羨林的散文,吳?、鄧拓、秦牧、關鋒的雜文,華君武的諷刺漫畫,米谷的國際漫畫,何香凝、李可染、李苦禪、陳半丁、關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國畫,黃新波、荒煙、王琦、古元、劉峴、晁楣的木刻,臧克家的詩評,孟超的劇評,蔡若虹、郁風的畫評,四大名旦的談藝錄……輪流出現,膾炙人口,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黎丁用一顆虔誠的心請來的。

  “文革”后,王蒙的小說《夜的眼》、謝冕的評論《在新的崛起面前》等被文學史所記錄的名篇,也都是由黎丁約來的。“黎丁先生非常專業。他在知識界有很多朋友,我是一個小青年,但經常來往,很投緣,我們還是同鄉。《在新的崛起面前》就是他約的,后來一字不差地發表了,我始終很感激他。”謝冕說。

  1979年6月,王蒙從新疆回到北京,在文藝界的座談會上認識了黎丁。“他約我給《光明日報》寫篇小說,我就把當時正在寫的《夜的眼》給他了,他后來給我打電話,說寫得很好,但是多了三行半字,問我能不能刪。我就在電話裡,對著他寄給我的校樣,刪去了四行。《夜的眼》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作品,發表后,很多文藝界的人不接受,說看不懂。黎丁、秦晉等人對《夜的眼》有很好的評價,是我所難忘的。”

  遺體告別會上,王蒙托人送來花圈,上書:“沉痛追悼黎丁大哥”。

  那幅沒有裱的字

  盛祖宏回憶起一樁舊事:郭沫若夫婦曾送給黎丁一幅字,黎丁接受后並沒有拿去裝裱,而是折起來放在書櫃裡。一次郭沫若在造訪黎丁家后,嚴肅地對他說:“我給的字幅寫得有不對的地方,請你還給我。”半個多月后,郭沫若又送給黎丁一幅裱好的字,展開細看,竟是原來索回的那幅。頓時,黎丁明白了:郭沫若以為他經濟拮據,舍不得花錢裝裱,因此代他裝裱了。黎丁拿著畫軸,淡淡一笑,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直爽地說:“謝謝你的費心,不過,我還是不會挂的,我這舊屋子值得挂字畫嗎?”

  其實,黎丁得到的名人字畫頗多,如馬一浮、豐子愷、葉恭綽、潘天壽、傅抱石等人的墨寶,他都是這樣收藏的。在黎丁家裡的牆上,沒有挂一幅字畫。“他不願意拿名人的字畫來炫耀,不願意拿跟名人的關系來顯示自己的資格。”盛祖宏說。

  “他自然、朴素、高雅,是個善良的好老頭兒。他並不給人敬畏的感覺,他讓人感到溫和、親切、真實,多才多藝,多智多能,對人的關懷顯得很自然,你連聲感謝都不用說。他充滿對公職的責任心,毫無張揚作態之處。他好像對一切事情都一片熱愛,熱愛生活,熱愛親人,熱愛工作,熱愛同事,熱愛作者,熱愛報紙。他既不覺得做一名編輯有多麼崇高,也不覺得有多麼不如別人,他沒有庸俗的自尊心,這是非常典范的文人風度。”馮立三如此評價道。

  光明日報文藝部編輯李韻回憶說:“1996年夏,我剛到報社工作。黎丁到報社辦事,到部門來轉轉。老同事向我介紹他,於是我稱他‘黎丁老師’。他笑著說:‘不要叫老師,就叫老黎丁。’快20年過去了,我一直都叫他老黎丁,而且報社的其他人,無論年紀大小,也都這樣稱呼他。”

  活字典,老黎丁,標志性的滿頭白發,總是剪得有棱有角。這是他留給世人的永恆形象。他的遺像靜靜地躺在白色的鮮花中間。斯人已逝,風范長存。願他一路走好!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