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民日報記者張帆深入魯甸地震災區:救災規矩比天大

張帆

2014年08月19日14:2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救災規矩比天大

編者按 距離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已經過去10多天時間,但地震帶給人們的巨大創傷卻難以抹去,每一位深入災區的記者的感觸也都是刻骨銘心。本期《人物》版特別約請5名深入地震災區一線的記者,為讀者講述他們在災區的經歷。

張帆(右一)在震中和同事們研究、策劃選題。

人物素描

張帆,《人民日報》主任記者,長年活躍在雲南和西藏從事新聞採訪,多次參與突發事件的報道,曾報道過雲南姚安地震、彝良地震、西藏仲巴地震、當雄地震等。《搶險救援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烏蒙山麓抗天歌》等文章曾獲《人民日報》好新聞獎。

8月4日下午3時許,我和同事陳永斌疾行在沙壩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公路上。

這條長約3公裡的公路,依山而建,下臨滔滔奔涌的牛欄江,是通往龍頭山鎮的要道。強震導致路段多處塌方,烈日下行走十分艱難,不時發生的余震和散落的碎石讓我的心情和同路的救援人員、受災群眾一樣焦灼——“快過!要快!”

不住提醒忙於拍片的小陳朝前趕路,40分鐘后,氣喘吁吁的我抬頭一望,前方約150米有一處拐彎,邁過這個“坎兒”,我們就可以到達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了。

就在這時,拐彎處駛出一台巨大的挖掘機,后面跟著一台推土機,挖掘機在一處塌方體前停下碩大的身軀,揚起巨鏟開始掘土,推土機把渣土推到公路下面的牛欄江。

“糟糕!要是早5分鐘就過去了!”我一陣懊悔。停步再打量周圍,一面是因塌方而裸露的山體,一面是深深的牛欄江河谷,狹窄的道路上擁擠著40來人,我想到往后退。可就在滯留的10來分鐘,滾落的兩塊巨石堵住了回路,一台挖掘機和一台推土機開始了緊張地清障。

進退不得,看樣子前面的清障怎麼也要個把鐘頭。等了10來分鐘后,我趕緊走到現場一位負責地質觀察的小伙子旁邊,提出能否讓我們先過去。

“不行!”這位來自中鐵十六局的觀察員拒絕了我的要求,“清障完后再放行,這是規定﹔讓記者先過,其他人怎麼辦,秩序肯定要亂的”。

我隻好悻悻然回到原地,觀察員站在土堆上,死死地盯著對面山體上包夾的幾塊石頭。

突然之間,感覺地面微微顫了一下,抬頭一看,山頂上的幾塊碎石滾落下來,人群中一陣驚呼!

“大家不要慌,盡量離山遠點兒站!”觀察員朝人群高喊道,白皙的面孔漲得通紅。

“趕緊停止施工,讓我們過去!”人群中有人朝觀察員喊道。

“我沒權力叫停,清障也要抓緊時間啊,大家多理解吧。”小伙子回答,“你們別怕,我盯在這裡看半天了,應該沒有大問題!”

時間一點點過去,人們的情緒也一點點穩定了。趁著挖掘機停機的間隙,觀察員組織我們快速、安全地邁過了“坎兒”。

“守規矩,按規定辦、沒有特殊群體”是此次魯甸抗震救災給人最突出的感受。震后多天了,那個嚴守規定的觀察員總是浮現在我腦海裡。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我國救災“硬實力”的進步令世人矚目,但救災中的組織、協調、聯動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到每個救援團隊、每個人迫切需要強調的是規矩意識、程序觀念,不能隻主張自己的優先權和特殊性——規矩比天大!

在震后24小時,由魯甸縣城通往龍頭山鎮的公路,各種救援、社會車輛曾擁堵在一起而幾近癱瘓。指揮部隨即嚴令整治並鐵面執法,各救援單位照章遵守,不謀特權,道路很快暢通,極大提高了救援的整體效力。

災難中的規矩意識凝聚著無數人的血、淚,甚至生命,應當無比珍視,全力倡導,從而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在每個普通人心中播下法治信仰的種子。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