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傳媒單位“轉企改制”的進一步深化,傳媒企業也在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進行擴張,其經營范圍更廣、業務更復雜、風險也更大,這就要求傳媒企業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但是在實際運作中,不少傳媒企業的決策機構卻成了名副其實的“長老會”,不僅導致在重大事項上決策失誤,而且耽誤了傳媒企業轉型和發展。
公司治理機制的關鍵在於決策機制
首先,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是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一整套系統,而其前提是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即股權結構相對分散、社會化程度較高。但我國傳媒企業多是國有股一股獨佔或一股獨大,即使上市的傳媒股份公司也基本是國有股佔據絕大部分份額。
其次,國有股過於集中的股權結構,使得公司治理機制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當前,一方面由於很多國有傳媒集團公司是一人公司,其股東會沒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雖然很多傳媒集團公司也設立了董事會和監事會,但其董事會多是經營班子的翻牌,形同虛設。據筆者調查,不少傳媒集團公司的董事會基本不開,而是以黨委會代替集團公司的董事會。
第三,國有股過於集中的傳媒公司,其公司治理機制的關鍵在於能否建立起科學的決策機制。在股東會、董事會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公司治理機制的核心就是建立起能夠起到與董事會相仿職能的機制,而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無疑就是最佳的替代。
程序缺失與人員構成不合理導致決策機制不科學
首先,當前的決策機制程序不合理。很多傳媒企業在做決策時,既沒有對要決策的問題進行認真系統的前期調研,更沒有把要決策的內容提前告知參與決策人員。在信息不充分情況下,很難做出真正科學有效的決策。
其次,我國傳媒企業的領導層多為採編出身,經營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較為欠缺。而在傳媒企業的主要決策為戰略和經營管理決策的情況下,決策人員的素質欠缺就成為重大制約。
當前,傳媒企業的決策機構常淪落為“長老會”,呈現如下三種情形:一是參與決策人員雖然能力不足,但是很負責,導致難以形成科學決策,容易貽誤戰機﹔二是參與決策人員能力不夠,並不負責,一切唯“一把手”馬首是瞻,僅僅是政治正確而沒有任何個人風險﹔三是決策班子內部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導致科學決策難以出台。
科學決策機制的構建
首先,建立傳媒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引進傳媒職業經理人或者通過大量培訓,提高決策參與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尤其是補齊經營管理相關知識,從根本上解決班子成員能力問題。當然,決策機制的關鍵是要讓董事會真正發揮作用,而不能以黨委會代替董事會。
其次,建立起分門別類的專業委員會。在決策班子成員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建議在現有的決策機構下分別設立不同的專業委員會,如戰略委員會、投資委員會、薪酬委員會、人事委員會等等。引入內部懂戰略和經營管理的人員,或者外部專業人士,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人員某方面專業素質不高的難題。
第三,完善決策程序。科學的決策必須有完善的調研和充足的信息做基礎,因此,對於重要的決策應有專門機構事先搜集充足的資料,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此外,在決策前一周就應把相關資料送給決策人員,以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決策內容。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管理學博士)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轉型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13AXW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