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到25日,記者連續撰寫5篇跟香港有關的稿件,每篇都被國內各大網站競相轉載,有幾篇還引發香港媒體熱烈討論。究其原因,一是香港問題本來就是當下熱點﹔二是香港的政改爭議,有待權威媒體去厘清和定性,而黨中央機關報在此時拿出明確有力的觀點,符合市場的期待。
7日,港台版刊登《香港還是內地客的“購物天堂”嗎》頭條文章,翌日被香港《東方日報》頭版頭條大篇幅引用。香港媒體評論,央媒指出了香港零售業發展的症結所在,值得香港反思。此前,內地客在香港的遭遇已引發兩地普遍的關注。2月,香港極端人士做出了“驅蝗”等粗暴行為,隨后香港零售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5個月連跌。眾多內地游客正在觀望,香港是否還值得一游?此時由央媒來分析香港是否還是“購物天堂”,零售業下跌是否與泛政治化氣氛有關,無論對內地還是香港的讀者來說,都是有吸引力的題目。
14日,三版的《香港現在還好嗎》頭條文章再度引發內地網站熱轉。站在內地和海外讀者的角度,香港近來種種現象令人困惑:反對派威脅要“佔領中環”,極端人士跟內地游客發生不愉快的摩擦,有“港獨”背景的激進人士沖擊駐港部隊,還有人暴力沖擊立法會……讀者需要知道,香港為什麼出現這麼多亂象?香港的發展前景是否已受到影響?報道從亂象說起,點出背后反對派勢力的盤算,論証亂象並不能代表香港主流民意,進而分析香港的發展優勢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搗亂就消失。可以說,文章之所以能獲得大量轉載,是因為它回答了很多人心中都有的問題,並且給出了有說服力的答案。
17日香港反“佔中”人士大游行,港台版次日發出《八·一七大游行說出港人真正心聲》的頭條文章,再次引發網絡瘋轉。有關大游行的報道很多,但多數流於常規報道,而本報的報道緊扣“港人心聲”,獲得成功。因為外界對於香港人“究竟是怎麼想的?”非常好奇,而本文戳中了這一“痛點”。
19日,港台版頭條文章《選舉哪有國際標准 誰會希望家園變亂 五問“佔中”荒謬邏輯》一文,轉載量空前,各大門戶網站、客戶端幾乎無一遺漏。本文引用香港各界人士對“佔中”大游行的評價,亮點在於提煉出“選舉哪有國際標准”等五大尖銳而本質的問題,這些“佔中”人士所宣揚的似是而非的邏輯,由此無所遁形。可以說,有關香港政改的大部分爭議,都可以在本文得到解答,而且以5個反問句小標題統領的文章,讀起來十分輕鬆而清楚,符合互聯網的傳播規律。
8月25日,港台版再發《特首必須愛國愛港 政治原則不容讓步 香港政改中央底線不會變》的頭條文章。本文解答的是中央對政改持何態度這一問題。中央幾位主要涉港官員之前紛紛發表講話,對於讀者來說,要去逐一細讀並弄清中央態度無疑是困難的。這篇報道旗幟鮮明地點出中央的底線,就是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香港普選需在基本法框架之內進行。作為黨中央機關報,適時發出這樣的權威解讀很有必要,而且也符合市場需要和讀者需求。這篇報道也引發港媒關注,多家香港報紙加以引述,認為報道反映了中央的態度,比如TVB新聞台、中央社駐港分社都給予報道與評論。
新媒體時代,黨報的報道方式也需推陳出新,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以上報道的成功,在於一方面充分運用黨報優勢,及時給出權威解讀,另一方面抓住讀者“痛點”,從讀者需求的角度出發來寫,不避諱最敏感、最尖銳的沖突點,讓文章有可讀性和話題性。這一做法,某種程度上也是互聯網思維在報紙報道上運用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