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是社會管理最基本的單元,直接面對發展和穩定的雙重壓力,尤其當前改革發展進入攻堅階段,各類社會矛盾集中顯現,將縣級政府推向網絡輿論最前沿。網民數量連年攀升、基層矛盾日益多發、民眾網絡意識增強等主客觀因素直接導致縣域網絡輿論日趨活躍,輿情事件層出不窮。如何引導和把握眾說紛紜的社會輿論,亟需從議題設置、情緒疏導、信息發布、熱點要素控制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縣域﹔網絡輿情﹔輿論引導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隨之產生,並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縣域作為國家最基本的經濟和社會單元,同時也是社會管理最基本的單元。他們直面群眾,直面各種矛盾沖突,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應對突發事件,因此而面對的輿論壓力尤其是網絡輿情壓力也更嚴峻更突出[1]。
Z市地處山東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轉型加速,網絡文化發展十分迅猛。切實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已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該縣級市為例,通過調查網絡輿情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研究網絡輿情處置應對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繼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維護縣域良好的網上形象和網絡輿論環境,營造和諧穩定的互聯網環境,提供些許參考與借鑒。
一、縣域網絡輿情態勢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網民數量連年增長,網絡媒體形式不斷更新,群眾網絡參政議政意識逐漸增強,互聯網已越來越成為獲取信息和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
(一)網絡輿論日益活躍
總體看來,各地網絡輿論事件時有發生,網絡輿論總體呈日益活躍趨勢。從該市2013年網絡輿情數量來看,全年搜集網絡輿情2600余條,較2012年的1887條,同比增長37.8%。無論是年內不同季度間網絡輿情數量,還是不同年度間網絡輿情總量,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從輿情類別分布來看,涉及農村干群關系問題佔比為42.4%,可見農村網絡輿論日益活躍,干群關系和土地征用拆遷等問題成為網絡輿情多發點,同時也是下步縣域網絡輿情監測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二)網民數量不斷攀升
截至2013年6月,該市網站總量近600家,上網用戶20萬余戶,其中寬帶上網用戶11萬余戶,無線上網用戶9萬余戶,網吧83家,網民70余萬人。2008年以來,政府在每個社區規劃建設了電子閱覽室,208個農村社區均已建立起15台以上聯網電腦的電子閱覽室,年接待農村社區居民上網人次56.6萬以上。同時隨著電腦和互聯網應用的普及,電腦和網絡已逐漸進入城鄉居民家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城鄉居民家庭聯網用戶數超10萬戶,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提高。
(三)監管機制日趨健全
網絡輿情變化萬千,領域眾多,完整掌握網絡輿情,需要依靠有效的工作機制[2]。該市於2008年建立網絡宣傳管理部門,探索形成了網絡輿情收集、分析、處置、報告等機制。一是建立輿情收集機制,跟蹤即時信息。二是建立匯總機制,每日、每周、每月分別匯總本地網絡輿情信息,科學分析,合理研判,把握趨勢。三是建立報送機制,根據輿情層次和性質,分別報送不同領導和部門,為決策提供參考。四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力協作,形成合力。目前,基本形成“以聯席會議為基礎,以會商協作為平台,以輿情研判為重點”的聯動管理模式。
二、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縣域網絡輿情發展趨勢和規律是全國輿情形勢的一個縮影。網絡輿情連年增長,互聯網已成為社會輿論重要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受主觀和客觀因素影響。
(一)主觀方面
1.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領導干部不懂網、不上網,對網絡輿情認識不深刻,思想不重視。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不能及時做出預判性處置,隻求現實工作得以推進,忽略潛在輿情危機,疏忽間小輿情往往擴散演化成大事件。對網絡輿情危機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消極防御回避多、積極處置引導少,簡單粗暴應對多、合理疏導平息少。
2.認識存在誤區。部分基層干部不能正視發展中產生的問題,甚至把輿情當“敵情”,片面認為負面輿情就是媒體作祟。殊不知媒體既不是事件的起點,更不是終點。輿情的出現,其根源不是媒體報道,而是問題和矛盾本身的客觀存在。有些干部對批評和質疑過於敏感,對待網絡輿情能捂則捂、能壓就壓,更談不上從傾聽民眾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質疑中尋求進步。
3.處置應對乏力。由於網絡輿情突發突變,應對時缺乏合理有效策略,將導致措手不及、無從下手。基層黨委政府或部門在應對輿情事件和記者來訪時,往往認為宣傳問題就應當由宣傳部門出面解決。而事實是,問題的源頭往往出於現實工作不到位,單由宣傳人員出面應對,由於不了解矛盾現實情況而常處於被動,現實問題得不到合理有效處置,網絡輿情也不能從根源徹底解決。
(二)客觀方面
1.社會矛盾問題多發。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隨著城鄉一體化改革進程的深入,群眾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征用、拆遷改造、就業、教育、醫療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引起群眾的強烈關注。加之部分基層干部工作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導致群眾對政策不了解、不支持,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工作難以落實、矛盾多發。
2.群眾網絡意識增強。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日益普及,群眾網絡參政議政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網民逐漸習慣於通過網絡反映問題、表達訴求。在現實社會中通過信訪等方式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民眾往往轉向網絡渠道,甚至由於其平等、虛擬、隱蔽等特性,網絡有時已成為群眾反映問題的首選渠道。由於網絡傳播的快速性,一個訴求往往被同時在不同網站轉發以引起關注、炒作,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輿論壓力。
3.暢通網絡表達渠道。近年來,“網絡問政”越來越為群眾所熟知和接受,各級黨委政府逐漸重視網絡民意收集,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通過網絡問政於民,中央領導首先提出並率先垂范,多次親自“觸網”與網民溝通交流﹔多省市黨政主要領導親自上網公開回應網民訴求﹔將微博問政寫入省級政府工作報告,等等。從各級領導到各級媒體,從中央到地方,網絡民意表達渠道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
三、應對策略
縣級政府直接面對發展和穩定的雙重壓力,特別是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各類社會矛盾集中顯現,眾說紛紜的社會輿論亟待引導和把握,更需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3]。因此,既要重視網絡輿論監督,使其成為匯集民意的重要途徑,更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控與引導,確保網絡輿論健康發展。
(一)做強主流網站,主動設置議題
調查顯示,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主流新聞網站是民眾獲取和求証信息的主渠道[4]。我國現有的傳統主流媒體在受眾中享有較高的公信力,應把這種信譽和權威延伸到網絡,依托黨報黨刊辦好主流核心網站,使之成為權威新聞源[5]。特別是在有突發事件或熱點問題發生時,主流核心網站應第一時間發布准確消息,滿足公眾知情權。目前縣域本地網站影響力還很弱,而商業網站的影響力大大超越了政府性網站。因此,應依托報社、電視台等傳統媒體機構的新聞資質和新聞資源,加大縣域主流核心網站建設力度,使其發揮應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成為能對本地網絡輿論起主導作用的權威網站。
(二)轉換把關方式,疏導網民情緒
與傳統媒體把關方式相比,雖然網絡媒體各關節點上同樣存在著各種“把關人”,但由於網絡媒體自身特點,其把關方式與傳統媒體有較大差別,網絡傳播大大削弱了傳統把關人的權力。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轉變觀念,轉換把關方式。在新形勢下,輿論把關的方式應從“嚴把關”發展為“巧指路”,從讓人們“看什麼”發展為教人們“怎麼看”,從以“堵”為主發展為以“導”為主。在充分尊重言論自由、允許不同觀點表達的同時,還要在扑朔迷離的新聞事件和眾說紛紜的意見中為網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4]。
(三)控制熱源要素,防止輿情升級
對監測到的網絡輿情區分輿情類型、分析熱源要素的基礎上,要對輿情事件中存在的熱源要素予以合理控制和干預,防止輿情升級形成輿論熱點[6]。如針對司法執法、干部風紀、公民維權類輿情事件中存在的主體地位差別,應注重採取平等對話方式與網民溝通,減弱或消除地位差別要素,防止因公權方過於強勢,激化官民矛盾﹔針對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事件存在的牽涉方廣泛性,應著重做好群眾安撫工作,防止事態擴大形成群體事件。不同類型的輿情事件熱源要素不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對各要素逐一控制,防止熱點升級[7]。
(四)做好信息發布,回應網民關切
謠言止於智者。根據“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的定律,隻要破除模糊性因子,謠言就沒有存在的空間。由於政府與民眾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網民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存在疑惑,各級政府部門就要通過網上或網下方式及時與群眾取得溝通,使官方的信息發布與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真誠答疑、及時反饋,進而消除疑慮,建立公信。
參考文獻:
[1] 董麗麗.基層干部:網絡輿論壓力最大的干部[EB/OL].http://news. nen.com.cn/system/2013/05/31/010403464.shtml.
[2] 紀紅,馬小潔.論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7(6).
[3] 龐胡瑞.新媒體環境下如何“突圍”縣域輿論危機[EB/OL].http:// society.people.com.cn/BIG5/223265/16908290.html.
[4] 馬美莉.關於提高新形勢下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調查與思考[J].台州社會科學,2009(2).
[5] 劉國軍.網絡輿情與創新社會管理[J].網絡傳播,2012(8).
[6] 王國華,曾潤喜,方付建.解碼網絡輿情[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7] 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