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級衛視作為各省的重要傳媒力量,其經濟新聞報道對區域性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揭示省級衛視自身的經濟、文化特性和區域資源環境的基礎上,從新聞信息的來源、形式、內容三方面對兵團衛視《新聞聯播》的經濟新聞節目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讀,力求為省級衛視經濟新聞更好地服務民眾和貢獻區域發展提供參考,進而探索經濟新聞的新發展。
關鍵詞:省級衛視﹔新聞聯播﹔內容分析﹔經濟報道
一、省級衛視區域環境分析
省級衛視不同於城市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它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確定的,所以每個行政區域的電視台都是獨立的,隸屬於各自行政省域,而且電視頻道都是獨自創辦[1]。省級衛視的這些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它的特色,在充分把握的基礎上產生了自身優勢和價值。
(一)資源的本土化
省級衛視作為省級傳播的重要渠道,不能與央視同台競技。央視在網絡資源、覆蓋面等方面都處於巨大優勢,而且作為國家的輿論喉舌,央視本身站得高度和廣度就大不相同。然而,省級衛視也有自身優勢,它在信息收集和傳播上都有著地域經濟、文化的本土資源優勢,有著本土化性質[2]。此外,在某些問題上,省級衛視便於深入挖掘,更可以展現本身地域特色。
(二)服務的貼近性
作為各直接的信息平台,省級衛視電視節目的採集和制作也都緊緊圍繞本省。省級衛視擔負著對內、對外宣傳的重任,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致力服務本行政省域,如《新聞聯播》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新聞信息都致力於服務於區域民眾。省級衛視是各省域的電視頻道,擁有著熟悉的穩定收視群體,也更了解本地區受眾的收視習慣,可以制作出更有接近性的節目,使群眾喜聞樂見,實現貼心為民服務的價值[2]。
(三)宣傳的及時性
省級衛視的獨特性使其成為了各個行政省域的最為直接的宣傳部門,成為了各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最新政策、決策信息的傳達平台。政府的政策引導、經濟指導、市場監督等多種措施通過衛視電視台及時傳達給民眾,給予他們一定的決策參考,實現媒體及時上通下達的宣傳價值。例如,省級衛視的經濟新聞就通過農業、工業等產業的新方法、新成就、新政策宣傳指導,讓民眾立足自身,恰當決策。
二、兵團衛視《兵團新聞聯播》經濟新聞分析
兵團衛視隸屬於新疆建設兵團,是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的省級綜合衛視,成為兵團對內對外傳播的主要媒體渠道。由於新疆建設兵團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實體,生產建設、經濟發展一直是兵團的重中之重,因此兵團衛視創辦初始就強調兵團生產、生活報道,注重區域經濟信息採集,力求為兵團的生產建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兵團新聞聯播》就是一檔緊緊圍繞新疆維吾爾族地區,依托兵團組織,報道地區新聞為主的電視新聞欄目,其內容以新疆維吾爾族地區、兵團區域的行政、生產、生活為主,以區域外國內國際新聞事件為輔,目前,節目已經覆蓋了烏魯木齊及新疆建設兵團12個地區14個師,收視人口達800多萬[3]。
兵團衛視近年來立足維護新疆穩定,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以新聞立台,打造品牌新聞欄目。《兵團新聞聯播》作為兵團衛視手中的“新聞牌”,重視經濟新聞和主題報道,拓展報道形式。
由於兵團衛視在全國省級電視台中起步較晚,無論是節目的質量還是定位,基礎發展仍舊薄弱,必然需要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走入成熟期。本文選取兵團衛視《兵團新聞聯播》欄目的經濟新聞作為分析對象,可以揭示省級衛視經濟新聞發展過程的特點和問題,此外,新疆建設兵團特有的重視生產、經濟的歷史傳統,以及兵團電視台獨有的政治地位,經濟新聞的選取、採集、報道都有其獨特性,因此,研究兵團衛視《兵團新聞聯播》經濟新聞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主要選取了一周兵團衛視《新聞聯播》中的經濟新聞來分析兵團衛視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身價值。此外,本文筆者在眾多經濟新聞概念的基礎上對經濟新聞進行了重新定義,即“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一切經濟政策、經濟行為、經濟成果的報道”。
在兵團衛視《新聞聯播》2013年10月25日到31日的一周節目中,筆者對要聞版、區內動態、聯播快訊、國內國際等四個板塊的新聞報道進行了統計,新聞總數是126條,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新聞報道有67條,比例達53.2%,按平均數算,平均每天也有近10條經濟新聞播出(如表1所示)。
不難得出,在一周新聞信息總量上,經濟新聞佔據優勢,綜合一周分布情況,《新聞聯播》在每日的新聞報道總數和經濟新聞數量上都很穩定,可見經濟新聞在兵團電視台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新疆建設兵團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兼具屯墾戍邊、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社會組織,生產建設、經濟發展一直是兵團的重中之重,也是兵團民眾最關心的,而兵團衛視《新聞聯播》立足自治區和兵團本地,重視經濟新聞報道,收集本土經濟信息,反應兵團和新疆本土經濟發展狀況,使經濟報道貼近民眾,服務民眾。
筆者將分別從其來源、內容、形式對兵團衛視《新聞聯播》一周節目中經濟新聞進行具體分析。
(一)經濟新聞來源分析
新聞信息來源是判斷一則新聞真實性的有力工具,也可有效衡量其可信度。對經濟新聞的信息來源進行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出(如表2所示),兵團衛視《新聞聯播》一周的經濟新聞,來自本台的有10條,佔總數的14.9%,平均下來,每天播出本台記者採寫的經濟新聞有一條多。地區台(包含各師台),一周內有51條,佔總數的76.1%,平均每天7∼8條,顯示出兵團衛視對地區台、師台的新聞採用率極高。採用國內其它媒體的新聞極為個別,隻有6條,隻佔總數的9.0%。
分析表2,經濟新聞的來源中,地區台的新聞佔有一半以上的比例,國內其他方面的新聞偏少。以農業為基礎的兵團,有14個師(墾區),174個農牧團場,工業也分布各地區,兵團《新聞聯播》作為地區主要信息平台,經濟新來源聞緊緊圍繞著兵團,信息收集和傳播上也有著各地區台、師台經濟、文化的本土化資源優勢。因此,經濟新聞多數由各地區台、師台提供,有利於發揮各地新聞採寫容易,深入反映各地區、各團場的經濟生產、流通以及新經驗、新方法等優勢,容易貼近群眾生活,為民眾提供實際有效參考。國內、國際經濟新聞比重小,採寫困難,信息獲取途徑缺少等因素都會成為原因。
(二)經濟新聞形式分析
新聞報道形式是展現新聞內容,反映情況的重要的方式、方法,好的報道形式往往使受眾喜聞樂見。表3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周兵團衛視《新聞聯播》中經濟新聞報道形式的一組數據,反映經濟報道的信息的展現手法、處理質量。
本文主要以報道形式中的消息為主,進而深入分析經濟新聞。分析表3,在四種消息形式中,動態消息的新聞條數最多,為28條,達到41.8%的比例,主要是迅速、及時、重點地報道各地區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成就、新方法,提供真實准確信息,服務百姓。如“一師15萬畝水稻喜獲豐收”,言簡意賅地傳遞一師15萬畝水稻日前開始收割,預計總產12萬噸,種植職工收入可達30000元的新成就的信息。“二十七團孵化銷售鵝苗46萬隻”,報道二師二十七團把白鵝養殖作為特色產業來抓,建成大型孵化基地,育雛、養殖、收購、加工為一體的白鵝產業發展鏈條,孵化銷售鵝苗達46萬隻。經濟信息用簡單句和數據表達,使得信息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兵團地區百姓就會喜聞樂見,也就做到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實現新聞的服務價值。
佔據第二的是綜合消息,共有16條,佔23.9%。典型消息佔據比例為14.9%,主要把各地區生產、生活中成功的典型經驗、方法進行集中宣傳報道,將各省對農業、工業的最新輔助政策、技術引導、產業指導等信息及時傳遞給民眾,對這些政策下取得新成就、新方法進行及時宣傳,實現經濟新聞的宣傳價值,讓民眾立足自身、恰當決策。如“六十八團:提升品質 種出好谷”、“六十一團:小團場引來大投資”。
總的來說,兵團衛視經濟新聞報道實現了媒體為民服務和宣傳的價值,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以動態消息為主,多為介紹性的報道,典型、綜合的報道形式為輔,多為典型成就式報道,都不能提出問題,更不能進行深入分析。
(三)經濟新聞內容分析
新聞報道內容包含報道地域、報道領域、報道產業、報道性質等多方面,本文著重從報道地域和產業進行統計和整理,提供參考。
1.經濟報道地域分析
從報道地域分布情況看,如表4,來自兵團基層各地區和團場的報道已經超過了一半的份量,主要報道基層地區和團場經濟生產、居民自身生產、生活等狀況。聯系報道實際,節目中報道了石河子的“八師石河子市加快商貿服務業發展”,報道四師的“團場工業為經濟貢獻近六成”等,這與兵團覆蓋12個地區、170多個團場的實際情況相符,也說明兵團衛視的經濟新聞的報道面緊緊圍繞本省,以求更貼近各地區民眾,提供及時、准確經濟信息服務,切實實現了省級衛視的服務價值。兵團本身的經濟新聞有18條,佔26.9%,不到基層地區的一半比例,主要從整體上反映兵團全局情況、發展成就,為兵團民眾提供全局信息,為其生產生活服務。
自治區內和國內報道的比例分別是7.5%和6.0%,比重較低。國際方面的經濟新聞偏少,隻有1條,佔1.5%的比例,可能的情況是,收集、採寫信息相對比較困難,在新聞時效性上不能保証。
2.經濟報道產業分析
報道產業的分類很多,本文以1985《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對經濟分類為准: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第三產業:一二產業以外產業,包括流通部門、生產和生活的部門和服務的部門[4]。
表5展示了一周節目中經濟新聞報道產業分類統計數據,反映了一周經濟新聞報道在產業方面的分布和比重。產業主要分為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從表中整理的數據情況看,一周內三個產業的報道總量都相差不大,只是農業方面報道比重稍大,佔有35.8%。分析每日的經濟報道分布和走勢,工業和其他產業整體比較穩定,且在整體比例上,三個產業似乎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兵團衛視《新聞聯播》的經濟報道在農業和工業和其他產業都提供了大量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的信息,提供了最新政策信息,宣傳了新的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新經驗、新方法,實現了兵團衛視作為一個省級媒體的宣傳價值。如2013年10月28日中“兵團牲畜存欄量新增70余萬頭隻”,報道中一部分說,團場實行優惠政策,對母羊存欄500和母牛存欄1200頭以上的養殖場,給予每頭母羊400到600元,每頭母牛2000元的補助,對新建養殖場給予“水、電、路”三通支持,適當低息貸款﹔另一部分說,職工在政策支持下,新增1200頭母羊,全場存欄20000隻,出欄育肥羊50000隻,又成立了合作社,實現了養殖規模化和標准化。
三、省級衛視經濟新聞的新思考
兵團衛視作為一個省級電視台,它的《新聞聯播》的經濟報道很大程度上是整個兵團乃至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當然,兵團衛視《新聞聯播》經濟新聞充分依托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本土資源優勢,實現自身服務和宣傳價值方面,是值得其他省級衛視借鑒的。然而,兵團衛視的國際國內的經濟報道欠缺,決策者缺少“大經濟”環境以及經濟報道缺乏深度等問題也值得各省級衛視深思的。
本土資源是區域發展的土壤,擁有巨大的價值,但省級衛視經濟新聞要做到更好地服務民眾和貢獻區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
(一)經濟新聞要善於提出新問題,做深入分析
省級衛視經濟新聞是宣傳經濟政策、提供經濟信息、傳播新經驗、新方法的重要渠道,但不等於說經濟新聞只是大量介紹新政策、新方法、新經濟現象。每個階段都會有很多問題會產生,經濟新聞要善於提出生產、生活新階段的新問題,並作深入的分析,做到有預測性和前瞻性。
(二)經濟新聞要沖破地區限制,營造“大經濟”環境
區域資源具有獨特性、價值性,但畢竟是有局限的,省級衛視是全國性媒體,必須要發掘和吸收區域外的優勢資源,並結合本土資源形成資源共性,實現全國性傳播,吸引全國觀眾的注意力[5]。
兵團衛視就應加大國際國內經濟信息的發掘和採集,擴大域外經濟信息報道量,營造一個“大經濟”環境。
(三)省級衛視利用地緣優勢條件,形成媒體的報道特色
地緣區位優勢可以作為有利資源支撐省級衛視的發展,這不僅表現在區域與外部經濟信息的傳播,經濟貿易的來往,更多展現在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的“默契”,而省級衛視就需要抓取這方面信息,為民服務。如兵團衛視就可以利用靠近中亞的地緣優勢,採集和報道兵團和中亞經濟貿易交流信息,形成兵團衛視《新聞聯播》經濟新聞特有報道特色。
參考文獻:
[1] 羅攀.中國省級衛視定位研究[D].河南大學,2007.
[2] 劉珊珊.省級衛視與地域主義傳播[D].吉林大學,2007.
[3] 高山.論新形勢下兵團衛視的“新聞立台”[J].新聞愛好者,2011(9).
[4] 王永健.《西藏商報》經濟報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
[5] 潘軍.整合區域文化資源:省級衛視提升競爭力路徑探析[D].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