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生活服務類節目生存現狀和發展困境

趙  輝

2014年09月02日16: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生活服務類節目近年來發展迅速,有歷史原因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給生活服務類節目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傳統的節目樣式和不斷融合的新元素,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服務類節目爭論不休,本文從概念的界定到節目發展策略探討都試圖用創新性的角度來研究。通過對生活服務類節目生存環境現狀的分析,解構龐大的受眾人群,提出新媒體融合、版權引進、重點從新媒體融合的大環境出發來探討發展產業化的道路,文中分析了相關的數據資料,試圖從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核心目標來找到發展的答案。

關鍵詞:媒體融合﹔服務﹔跨界﹔差異化﹔原創

一、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概念

(一)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界定

生活服務類節目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涌現出形形色色的節目形態,重新界定概念是研究發展策略的基礎。你很難把走紅網絡的一句話:“我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后面笑”和當年《為您服務》沈力大姐親切的笑容聯系在一起,可是《非誠勿擾》和《為您服務》都稱自己是生活服務類節目。界定生活服務節目的核心特征,是非常必要的理論前提。在繁雜的樣態面前,生活服務類節目與娛樂類其他類別節目的特征有沒有本質的區別,《轉向—中國電視生活服務節目之變遷》中強調與實際生活需求的直接關系,是判斷和界定的重要依據。並定義生活服務類節目為:“為人們實際的直接需求或需要提供知識、信息實際幫助的電視節目,從題材內容上包括對衣食住行用等的、物質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務﹔對婚戀交友等社會交往需求的服務﹔即包括對購物、時尚、享受等物質消費需求服務,也包括對心理困惑、情感糾紛等內在精神、情感的具體需求的服務,來自於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等需求的服務。[1]”這個定義把過去“直接為觀眾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服務的電視節目”的概念更具象的解釋為在物質和精神、情感等層面服務的節目類型。

(二)核心概念的爭論

對於生活服務類節目出現“娛樂體驗類”的跨界現象,最大的爭論在於是否提供了實用服務。那些娛樂體驗類節目到底是生活服務類節目衍生出新的子類型還是誕生了新的類別,關於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核心概念的爭論在業界一直存在。尤其是在過度娛樂化的趨勢和媚俗的特征出現后導致這種爭論越來越激烈。對於生活服務類節目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得不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近年來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發展也印証了這一點,《購物街》《交換空間》《非誠勿擾》《絕對挑戰》《幸福魔方》等涉及購物、家居改造、婚戀交友、情感糾紛等和生活服務相關主題的欄目不斷脫穎而出,打破了“實用服務”的界限,這些節目從服務出發,探尋真實的情感、激發想象的空間,撫慰受傷的心靈,節目過程懸念重重,風格各異,或娛樂或悲情,引來了無數人圍觀,收視率、影響力大增,但是能不能回到服務的起點是很多人質疑的焦點。廣電總局“限娛令”(2011年10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的出台規范了國內衛星頻道娛樂節目的播出比例,各衛視頻道也根據“限娛令”對節目做出了相應調整,但關於“娛樂”和“服務”的爭論卻沒有停止。

以《非誠勿擾》為例,到底是不是生活服務類節目,如果從“提供實用服務”的角度來審視《非誠勿擾》的話,有兩個方面不符合生活服務類節目的范疇:一是該節目並不在乎服務效果——究竟有幾對牽手人終成眷屬,從來沒有這方面的報道和統計,跟交友、婚姻介紹服務的理念完全不同﹔二是該節目隻在乎屏幕效果,因此男女嘉賓選的是有趣可以作秀的而不是非常有需要的。節目運作中他們常常以“表演者”的身份出現,因此男女嘉賓不僅不要繳費,反而可以得到收入,比如住店、吃飯、差旅費等都由電視機構支付,說明他們不是接受服務而是作為表演者與主持人一起為觀眾服務﹔三是無法將這個節目的模式推廣到其它的服務上去。而確定《非誠勿擾》仍然是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另一觀點則認為在進入全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節目隻不過是眾多媒體表現形式中的一種方式,電視終端隻負責全媒體運作鏈條中的一部分功能,通過鮮活的人物個案來探討人生觀和婚姻觀,“提供實用服務”的功能交給互動性更強信息量更大的網絡媒體。這種多平台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方式是全媒體時代的特征,用全媒體的概念來審視《非誠勿擾》,它仍然屬於生活服務節目類型。生活服務類節目“提供實用服務”被稱之為核心概念。其實這種核心概念是對以往節目內容的總結,是若干年來生活服務節目一直遵循的原則和表現特征。節目樣態的發展,尤其是以真人秀為表現形式的引進,大大含糊了國內傳統節目分類方法。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非誠勿擾》喊出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口號,是抓住了傳統概念的影子,給自己貼上了服務的標簽。

二、生存現狀和發展困境

(一)發展背景

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發展時間長,跨度大,幾乎經歷了國內電視節目發展的各個時期,但是仍然沒有到達成熟期,發展狀態參差不齊。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發展是人們在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中,生活質量、生活狀態下的媒體態度反映。生活服務類節目從起步到不斷壯大的今天對受眾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生活服務類節目取材於生活,也反映和展現著人們的生活態度的變化。生活服務類節目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化的發展過程,已經開拓出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一檔電視節目。生活服務類節目天生的接近性和實用性成就了大眾化的特征,在節目的收視構成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可謂是老少咸宜。因為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制約,溫和的發展態勢下在引入娛樂和情感的因素后被推上了媚俗的風口浪尖。

(二)發展困境

1.兩極化發展。首先是在播出渠道上的兩極化發展。生活服務類節目在地面頻道和衛星頻道的節目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明顯特征。這種特征導致節目樣態、制作方式、經費投入等方面出現巨大的差異。地方台的地面頻道生活服務類節目的低成本投入,出現了內容貼近但制作粗糙的普遍現象。而衛視頻道的生活服務類節目過度娛樂的現象大有脫離本質的趨勢。

2.缺少精品欄目。自頻道專業化以來,國內大多數電視台都開辦了生活頻道,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成了定位“生活”頻道中不可或缺的節目類型。數量大成了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的特點,但是缺乏精品也成了生活服務類面臨的困境。盲目跟風導致了缺乏精品現象的產生:養生、情感、幫忙、婚戀等節目一度一窩蜂一擁而上,隻要有一個節目受歡迎,馬上會產生無數個類似的節目。節目上線缺乏充分的調研和論証,盲目跟風導致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為了追求收視率,為了在同質環境中激烈突圍,往往出現不真實服務的結果。脫離真實的本質,也就丟掉了媒體的公信力,公信力的缺失是對生活服務類節目受眾最大的傷害。精品意識的缺失導致精品節目的缺少。

(三)媒體融合策略

1.電視的跨界趨勢。網絡媒體以其便捷的互動手段散發著不可阻擋的魅力,電視媒體在三網融合的年代利用網絡,融合網絡是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活服務類節目更是如此。生活方式的改變,觀看習慣的改變,服務也當然要改變。“廣播電視節目必須適時而變,使之更符合媒介形態和受眾需求的變化,以適應未來的發展。[2]”2014年3月新奧特攜手華通雲數據、阿裡雲戰略發布號稱中國最大的“ONAIR全媒體雲平台”,這種雲模式可以幫助傳統電視在跨界到互聯網,實現大數據的運營。電視台制造的節目逐步可以跨平台播出,甚至可以出品專門針對網絡的節目。如英國BBC3台宣布,計劃在2015年秋季取消以傳統廣播方式傳輸節目,而改為OTT在線播出。這個視頻的目標觀眾是16∼34歲的中青年觀眾。由此不難看出,在不久的將來,專為網絡平台傳輸播出的節目會大量涌現,打破了線性收看習慣后的新收視人群,接受按照自己生活方式定制的生活服務類節目顯得很容易。

2.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網絡化運營。如果說OTT是國際互聯網運營商對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業務的“昵稱”的話,盒子視頻讓受眾真正感受到三網融合的優勢。受版權和牌照的限制,國內合資運營商的內容提供成本大大增加。影視劇和大型電視欄目的上線門檻會很高,這恰恰給同樣有收視市場的生活服務類節目留下了發展空間。官方微博、微信一直以來是電視節目推廣營銷的有力手段,這些強大的新媒體平台一直作為話題發酵的溫床不斷粘連、籠絡作為游牧式的受眾群體。微信的熱潮淹沒了曾經叱?風雲的微博,各種App終端的出現和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App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給生活服務類節目的衍生市場注入了拓展基因,訂制服務於受眾又能與節目內容相切合的App是值得投入的。“微視”的概念可以進行積極的嘗試。更專業、更細小、更新潮的選題可以在已經擁有的新媒體平台上播出。利用已有的微信、微博甚至手機App平台與受眾互動。網絡媒體裡應接不暇的海量信息是把雙刃劍,做聰明的網絡信息的聚合者是幫助受眾快速找到服務信息的最佳方案。了解它才能融入它,媒體融合的過程是揚長避短的過程,是重新發現的過程。

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以影響了整個業界,以前內容都是由專業從業者提供的,現今生活真正來源於生活了。受眾在參與節目生產和發布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心目標是新聞工作必須從告訴公眾應該了解什麼是單一的傳道授業轉變成公共對話,由新聞從業人員提供信息,並幫助和促進公眾討論。[3]”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在社交媒體時代,生活服務類節目更要告別“信我”時代進入受眾要求的“秀我”時代。“秀我”其實是集體智慧的體現。服務的准確性和專業性來自對受眾的了解,利用新媒介的互動手段來豐富和挖掘節目選題的意義。開放性的制作方式、公眾參與的對話交流,才能在新媒體融合時代走的更遠。但是電視節目如何能達到網絡媒體的互動效果還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隻有技術與意識的共同進步才能真正做到融合的多贏局面。

生活服務類節目從某種角度擔當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這種對於公眾的服務,節目扮演了向公眾傳授生活知識和提供幫助的中介。無論生活服務類節目如何發展,服務的目標不能丟失,這是最核心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於烜.轉向——中國電視服務節目之變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 張麗.世界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3] (美)比爾·科瓦奇著.孫志剛譯.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 汪文彬.電視經濟報道的變革[M]//劉連喜.電視中國生活:生活的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5] (英)杰米·奧利佛著.張巍.杰米譯.奧利佛三十分鐘上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