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時代,面對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的態勢,電視媒體和電視人銳意應變創新,充分發揮獨特的電視傳播優勢,實現“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的報道理念,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當中,確立電視在媒體與群中的優勢地位。筆者在本文中主要針對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體現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和應對舉措,進行了一番闡述和剖析,為實踐創作提供了一個參考角度。
關鍵詞:電視媒體﹔突發事件﹔有效應對
根據我國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是指那些突然發生的,對社會可能造成或造成嚴重影響的危險或是影響,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一般具有負面性、不確定性、危害性、乃至災難性,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引發公眾的高度關注,所以常常是新聞報道的重點。因此,面對重大突發事件,電視媒體作為影響大眾的輿論工具,必須積極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優勢
(一)直播新聞的優勢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的時效性成為各大媒體遵循的首要原則。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呈現多元化趨勢,且審美要求苛刻。電視作為主流傳播者,其直播新聞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報道最為及時與權威,是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傳播方式之一。
例如,2013年10月,寧波在防御抗擊“菲特”台風的戰斗中,寧波廣電集團的五個電視頻道充分發揮電視的獨特優勢,聯合制作8小時並機直播,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菲特”台風給寧波帶來的影響,新聞頻道四天共錄制了22檔,1000多分鐘的直播節目,經常前方記者還在採訪,后方稿子尚在編輯,直播就已經開始了,演播室儼然成了新聞直播平台的主戰場,讓受眾通過電視畫面第一時間看到,全城積水路段的交通狀況,志願者們涉水運送物資、支援受困群眾的溫暖場面,以及避災點群眾井然有序的安頓場景,不僅現場感強,而且也及時傳播了社會正能量,令人奮發向上。
(二)立體式傳播的優勢
作為媒體人,完成一項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一是做好要聞報道,二是進行背景分析,三是展開深度挖掘,四是做到即時評論。但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空間內同時達到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也隻有電視媒體才能具備這樣的實力。
(三)細節刻畫優勢
新聞細節在刻畫電視新聞表現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起到點染、深化主題的作用,具有“以小見大”的功能。新聞細節能表現新聞的生命,展現新聞的活力,在某種程度上,它還能體現新聞事件的深層含義,從而引起觀眾對電視新聞的深刻感悟和冷靜思考。細節能夠呈現畫面感,能增強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記憶效果,從而提升新聞價值。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畫面呈現、細節描寫、特寫鏡頭等使電視媒體具有其它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例如,2012年12月,寧波江東徐戎三村發生的倒樓事件,引起了全城關注,一幢樓在幾秒鐘之內瞬間倒塌,在倒樓尚未發生的當天上午,寧波廣電集團都市文體頻道的《講大道》欄目,接到群眾的一條熱線,反映樓房危險隨時可能要倒塌,記者隨即前往採訪,中午12時8分,大樓真的倒了下來,周圍群眾措手不及,憑著職業敏感,這時現場記者已經開機,全程記錄下了樓倒的幾十秒鐘瞬間,頃刻間塵土飛揚,居民驚恐失措,四處跑散的一個個細節場面,都攝入鏡頭,以至成為后來這一事件獨家的電視新聞畫面。大樓倒塌之后,有幾位居民被埋,在接下去的10多個小時的營救中,央視、省台和地方台的10多路電視記者,20多支長槍短炮齊聚蹲守在現場,誰都不願漏過任何一個細節。當幾名被埋群眾被一一救起的每一個難忘的感人畫面,都真實地展現在千萬電視觀眾眼前時,這就是其它媒體目前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二、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一)報道同質化
如今的電視媒體逐漸向集團化發展,報道政策相同,媒體定位相同,新聞來源相同,新聞理念與操作水平近似,資源共享使新聞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出現了報道內容、表達方式同質的趨勢。
打開電視的不同頻道,我們從各個頻道的新聞欄目中不難發現,除了新聞現場直播以外,不少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基本上有個套用的模式:1.死傷數目、脫險或獲救數目、受傷情況、傷者的照料、死者的處理。2.各級領導現場指揮搶救,看望傷員及家屬以表深切關懷。3.上級部門就這起重大突發事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搶救傷員、安撫家屬、維護穩定、查清原因,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4.此次重大突發事件造成多大經濟損失,對社會造成了多大影響。5.此次事件的原因調查分析。電視媒體多是從這五個方面入手報道這類事件,很少從其它角度對重大突發事件予以闡述,使報道出現了千篇一律的現象。
例如2013年8月18日晚上9點多,寧波在建的其中一段地鐵工程發生了坍塌,幾分鐘后,微博在第一時間發出了這一信息,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當地媒體得知這一消息,都爭分奪秒的趕往事故現場,由於現場的搶險人員正在緊張的救援,一些媒體記者,隻能通過目擊者來了解事件初步的情況,電視記者也隻能在現場抓拍一些事故畫面,對於傷員的情況,記者隻能到幾家醫院去了解,而最終這一重大事故的原因、人員傷員和搶險進展,還是通過當地政府的官方微博來統一口徑,盡管不同欄目播出的新聞標題有所不同,但內容和結構幾乎大同小異,同類題材缺少挖掘和創新。
新聞內容的同質化,表面上看是媒體市場飽和,新聞資源共享的表現——不同層次、不同門類的媒體,面對同一新聞事件,要想得到獨家新聞已經不大可能。實際上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同質化現象,是媒體的新聞觀念僵化和運作機制不健全的反映,還有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素質不高,和社會責任心缺乏所導致的,反映了目前新聞生態不平衡,不健康的當下狀態。
(二)缺乏人文關懷
現在很多的媒體為了刷新收視率,為了奪取受眾的眼球,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時,存在人文關懷的缺失或者錯位。例如,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不少記者將話筒直接伸向剛剛失去親友的災民,問他們失去親友的感受,雖然這一畫面能給電視觀眾以視覺上的沖擊,但是對於被採訪者來說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這樣的採訪報道就缺乏人性化和人文關懷精神。
三、電視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有效應對
電視媒體作為主要的媒介和傳播工具,影響著大眾的輿論,肩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怎樣才能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准確及時的報道,提高其公信力,凸顯其權威性,最大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除了電視自身的優勢以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有效的應對。
(一)貼近公眾,力求獨家
新聞界老前輩王中曾感嘆說,“我們過去的報道,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在多家媒體採制同類新聞的時候,電視媒體就要以平民化的視角,用你手中的第三隻“眼睛”,來深入挖掘新聞現場的每個細節,努力避開與別的媒體類同套路的做法,採制出鮮活的獨家新聞。
(二)遵循及時、公開、全面、多角度的原則
重大突發事件的瞬間性和強烈性,要求各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能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缺席或信息傳輸不當,會誤導民眾,加劇社會恐慌,造成突發事件后的“危機”。需要強調的是,電視媒體在注重報道及時性的前提下,也不可忽視選擇好報道時機,雖然因新聞的時效性要求,新聞報道越快越好,但什麼時候報什麼新聞,應該區別對待。
2012年,溫州發生“7·23動車事故”,電視媒體在事件發生后幾小時就做了報道,反應迅速、報道全面、公開透明,收視效果明顯。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盡可能使報道完整跟蹤事件發展,做到多角度、多層次、客觀、全面,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三)創新方式,增強效果
1.用事實說話
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要迅速核實事實的真相,對短時間內不能准確核實的情節,寧可不進行報道,也不能錯報,新聞報道要盡量客觀的反映事實的真相,語言要精煉,具有親和力和貼近性,盡量避免使用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話語。
2.多家媒體合作
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各媒體依據自身特色,報道方式與報道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全媒體時代,“三網融合”趨勢明顯增強,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全方位呈現事件原貌。
3.用好評論
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電視媒體的評論,要密切關注災情、民情、輿情的變化,努力將突發事件主人公的視線引導到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關注上,將人們的話題從對傷亡的悲痛引導到對不屈、頑強、團結等民族精神的關注上,起到安撫人心、謳歌精神、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姚廣宜.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媒體應對[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1).
[2] 王威.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功能探析[J].新聞傳播,2009(12).
[3] 龔立堂.怎樣抓好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J].新聞愛好者,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