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淺析《我是歌手》成功背后的創新元素

孟令名

2014年09月03日14:4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中國首檔頂級歌手音樂巔峰對決節目《我是歌手》,作為湖南衛視“領SHOW 2013”的開篇之作,從2013年初開播以來,集結了歌壇的資深唱將、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向觀眾呈現了一場頂級豪華的音樂盛宴。在泛娛樂化的今天,“我是歌手”的成功背后揭示給我們的文化內涵,營銷模式,和節目本身的創新性,值得每一個媒體人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明星﹔末位淘汰制﹔營銷手段﹔造勢方式

一、《我是歌手》創辦至今取得的整體成功

《我是歌手》第一季自2013年登陸湖南衛視后,13期節目總播放量累計接近7億次﹔歌王之夜 “我是歌手”微博熱門話題突破1億次﹔百度指數搜索“我是歌手”顯示,用戶關注度、媒體關注度分別達到120萬、4000萬,創下同類型節目新記錄!

而2014年,《我是歌手》第二季更是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更加優質的明星陣容,更加火爆的比拼場面,早在開年之初,就為這檔音樂節目吸引了大量的忠實觀眾。《我是歌手》能夠作為湖南衛視的主打節目,從同檔期十多個音樂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屢創佳績,與它背后創新性的營銷模式與創造性的節目方式可謂早成因果。

二、《我是歌手》成功背后的主觀創新性

(一)病毒式傳播對受眾整體注意力的吸引

“非實力唱將,此地危險﹔非天籟歌喉,無立錐之地”,早在2013年1月18日第一季《我是歌手》開播之前,這檔在日后同時段節目中排名第一的音樂巨制,就已經用它整整七條時長十五秒的、多頻道多時段滾動播出的概念宣傳片賺足了觀眾的眼球,也讓這十九個字的、狂傲而大氣的宣傳標語,幾乎做到了深入人心。

什麼是病毒式傳播?廣告是一種營銷的理念,同時更是一個重復的過程。就好像多年來經久不衰的一句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被人們一直熟記一樣,在這個多媒介繁榮的泛娛樂化時代,想要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簡單直接的營銷創意和重復不斷的視覺轟炸都必不可少。隻要能夠把一個營銷概念根植進觀眾的腦海,無論褒貶喜厭,都已經可以看作一種成功。

在這個方面,無論是宣傳的口號與內容,還是宣傳的時間與時段,《我是歌手》都堪稱可圈可點。長短適中的宣傳語,即給觀眾以震撼,又充分引動了其興趣﹔同時拉高了節目的定位,營造出了《我是歌手》推崇的是貨真價實經得起考驗的好聲音的精品巨制的概念。同時在節目開播前一周即開始進行的病毒性傳播,也用強化記憶的方式,讓這檔音樂節目未播先紅。

(二)本土實情與國際經典相結合的節目改革

《我是歌手》是由湖南衛視引進的韓國頂級明星音樂體驗節目,作為中國首檔頂級歌手音樂巔峰對決節目,在韓國MBC電視台歌手競賽欄目的藍本下,成就為湖南衛視“領SHOW 2013”的開篇之作。在借鑒原作燈光、舞台、節目包裝等元素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本土實情,進行了決定性的創新改革。

首先是整體專業性和社會影響上的把握與提升。節目深諳中國自古有之的“造勢”特長,在第一季就已經全面引進多地區,多領域,多粉絲群體的類型歌手﹔到第二季更是全面囊括時代性與歌手類型特點,營造出了時代與時代的碰撞,經典與流行的交融,豪放與柔情的對話。讓各個年齡段各個喜好類型的音樂受眾都能在其中找尋到自己心儀的部分。

同時還有多角度的創新改革,專業的音樂水准,認真的音樂態度,開創性的節目標准,綜合性的節目內容,都讓這款新型的歌唱經濟類節目成就了一種音樂節目的標杆樣態。

(三)反其道而行的獨到創新意識

電視選秀一直是中國綜藝類電視節目中,長盛不衰的命題。無論是數年前就已經發展完善、興盛至今的,與春節聯歡晚會相挂鉤,主打主持人特色和草根文化的《星光大道》﹔還是與《我是歌手》幾乎同一個時期,在國內獲得了極大轟動與成功的,主打導師團隊和音樂傳承發展的《中國好聲音》。多年以來,從“快男快女”,到“超男超女”,種種形式、種種樣態,我國的電視選秀類節目一直在打“草根”這張牌。這樣的“一脈相承”﹔同類型的“一夜成名”在構劃了諸如李宇春,周筆暢,李玉剛,鳳凰傳奇,金志文,梁博等一系列曾經的普通人,日后的大明星的勵志故事之后,這些類型相似,內容相似,目的相似的演藝圈創生的“中國夢”多多少少已經讓觀眾們覺得麻木了。這個時候,反其道而行之的“我是歌手”的異軍突起,自然可以吸引大量觀眾的眼球。

在人們看慣了烏鴉變鳳凰,草根成明星的戲碼之后,一貫獨特而超前的湖南衛視在對音樂性的極度推崇之上,打破常規,用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賽制,用參與者本身的知名度,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從明星回歸“草根”的過程。節目第一期就請到了羽泉、沙寶亮、齊秦、陳明、黃貫中、尚雯婕、黃綺珊等七組實力唱將,之后更是有林志炫、楊宗緯等一線明星的加盟。讓這些早已經功成名就、獲得了音樂界認可的音樂人,再一次同場PK,引發的是音樂理念的對抗,音樂形式的對抗,甚至彼此粉絲團的交鋒。沒有草根舞台的駁雜多樣、良孬不齊,而是純粹的音樂、純粹的精品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這種高段位的營銷模式,也成就了節目本身的高端定位。

(四)節目本身特色元素與殘酷的末位淘汰制

節目開播以來,固然很多歌手都表達過哪怕淘汰也不覺得丟臉的態度,但從實際來看,緊張的氛圍從一開始就已經蔓延了整個舞台。不同於很多草根在成名前一無所有的時候,或許還能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些早就獲得了一定認可的明星,身上背負了更多的名聲和榮譽,也必定更加的在乎成敗得失。

而節目在定位的時候,又直接引進了殘酷的末位淘汰制,每兩期就要淘汰一位明星,再有另一個明星來接替,決定各自上下成敗的權力,又是直接把握在500個具有一定專業素質的大眾評審手中。這種殘酷的賽制,和具有一定權威性和社會認可度的評判模式,讓整個節目從一開始就注定火藥味十足。加諸在參賽明星身上的諸般壓力更是客觀上增加了節目的感官效果和可期待性。幕后花絮中爆出的某位天后曾經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拒絕參賽等一系列“猛料”,更增加了觀眾對節目的主動追隨和對結果的客觀期待。

三、《我是歌手》成功背后的客觀創新性

(一)實力唱將的引進與背后強大的經紀人團隊

首席組合羽泉、live天王林志炫、催淚歌神楊宗緯、天籟女聲黃綺珊、鐵肺歌后彭佳慧、療傷天后辛曉琪、搖滾游俠周曉鷗、驍勇唱將沙寶亮、唱作先鋒尚雯婕、柔情歌后陳明、音樂詩人齊秦、搖滾巨匠黃貫中。一系列閃亮的稱謂,一個個耀眼的名字,構成了第一季《我是歌手》的明星陣容。這樣的陣容,從一開始,就因為不同明星背后廣大的粉絲團,注定了這個節目絕對開闊的營銷市場和絕對廣泛的受眾人群。這種高成本,高投入的大制作方式,也能讓觀眾從一開始就感受到制作方的用心投入,並且也可以預見節目的最終成功。

同時,《我是歌手》還為每一位歌手配了經紀人,李維嘉,杜海濤等一系列湖南衛視旗下知名娛樂藝人的加盟,讓本就十分激烈的比拼,也變得更加扣人心弦。不僅僅是台上的各路明星緊張爭雄,台下經紀人間的相互角逐也把節目的觀賞性再次進行了提升。

(二)對整體繁榮的國內市場的定向把握

1984年,“青年歌手大獎賽”在中央電視台亮相。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電視聲樂賽事,它以權威的選拔機制開啟了中國電視歌唱選秀類節目的時代。2003年,湖南電視台娛樂頻道“試水”推出《超級男聲》,標志著中國電視歌唱類真人秀節目正式拉開帷幕。2004年2月,湖南衛視趁熱打鐵,推出《超級女聲》節目。面對節目的巨大收益,2005年以來,各大電視台紛紛效仿,推出了《夢想中國》《萊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絕對唱響》等節目,迎來中國電視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第一個高峰。2012年,浙江衛視引入荷蘭節目《The Voice》的版權,採用成熟的運作手段及獨特的“導師盲選”環節,讓《中國好聲音》成為2012年最火的電視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節目收視率從第一期的1.477%飆升到收官之作的6.109%,不僅培養了大批受眾重新開始關注歌唱類節目,還使各大電視台把商機瞄准海外版權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引進。

這種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之下,對於2013年初推出的《我是歌手》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一方面,在整體發展的浪潮中,一個新節目的誕生,很容易受到環境的認可﹔而另一方面,每年充斥熒幕的十多檔音樂類節目,也早就對電視觀眾造成了一定的視覺疲勞,想要從中脫穎而出,也是困難重重。《我是歌手》創造性的選手人群,針對性的競賽模式,龐大的前期投入,和精彩的現場展示,從客觀上把握了國內市場,建立了成功品牌。

四、總 論

就像《我是歌手》第一季亞軍林志炫在獲獎感言中說道,“我相信,每一位參賽的朋友都是帶著對音樂的虔誠而來,都有自己堅定的音樂信仰,雖然可能都不一樣。賽制是一個手段,重點在吸引大家關注這個節目,通過這個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在台上盡情揮洒自己的音樂信仰,並找到這個信仰的追隨者。”一個音樂類節目的成功,需要的是絕對的創意,是優秀的參與者,是它自己獨特的營銷模式和思維方式,也是每一個制作者、參與者的信仰與追求。

參考文獻:

[1] (美)馬克·波斯特著.范靜嘩譯.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 (美)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