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前媒體環境和媒介形態的不斷變化發展,黨報會議新聞的改革也處在進程中。本文試圖對當前中國黨報會議新聞研究作一述評和總結,認為新媒體時代下相關研究尚需注重報紙與新媒體的“一體化”考察,關注一般性的會議新聞,以及深入認識新媒體技術對黨報理論的結構性影響。本文最后還提出了今后相關研究若干可能的操作性創新之處。
關鍵詞:黨報﹔會議新聞﹔新聞改革
會議新聞是以具有新聞價值的會議及其內容為對象的報道。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重大決策往往通過各級黨委機關報,以會議新聞的形式向社會公布,使會議新聞具有傳達政策信號的特殊政治功能[1]。隨著新媒體媒介形態的不斷發展,黨報會議新聞面臨著信息供給時效、內容可讀程度、創新報道方式、傳播多元渠道、受眾閱讀習慣等諸多挑戰,在理念、操作、話語等方面都亟需適應時代要求的改革實踐,因此對當前中國黨報會議新聞研究作一述評和總結,事關新時期黨報對社會傳播主導權的爭奪,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傳統黨報會議新聞研究及其不足
21世紀以來,學界業界對黨報會議新聞舊有的報道弊端已經有了基本的共識。有研究者論述了增強黨報會議報道的可讀性,提倡從選題、採訪、導語、篇幅、體裁、眼光、版面、外圍等八個方面改進報道[2]。后續的研究者也大都從個人實踐的經歷出發,從增強受眾意識、創新報道內容、創新寫作手法、避免一味求短以及注重報道“接地氣”、細節感等方面談了自己對改進黨報會議報道的看法[3,4]。還有研究對《人民日報》2007年和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要聞版和兩會特刊分別進行了統計分析[5],最終提出了“程序加自主性報道模式”的概念。但總的來說,僅從報紙版面上做文章、單單強調跑會記者個人的技能經驗固有其研究視角的“瓶頸”。
亦有研究者進行了一些大跨度、案例式的黨報會議新聞研究,在這方面最多見的是人民日報“兩會”報道改革的專題研究,這些研究的時間跨度從21世紀以來的10年到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再到建國以來的數十年不等[6-8]。此類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史實價值,十分不易,但研究對象的時間跨度較大反而導致了對新媒體時期的會議新聞改革著墨不多,甚至只是一個次要的方面,並沒有過多關注新媒體帶給人民日報會議新聞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報道手段預示了黨報新聞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報紙版面上,會議新聞也不能僅僅是傳統意義上“豆腐塊”式的信息呈現,它必須對媒介技術保持敏感,對傳播渠道大力拓展,這就引發了更多學者對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實施會議報道的探討。
二、新媒體時代黨報會議新聞研究及其不足
從已有研究成果看,研究者在考察新媒體會議新聞改革時,以黨報作為唯一研究對象並系統研究的並不多見,更多的是將研究對象泛化到某一模糊類別的媒體(如“主流媒體”)或某一種媒介(如“傳統紙媒”)。因此本處的述評嘗試以報道技術形態為界別,從已有的新媒體會議新聞研究中提取不同關鍵詞加以分門論述,盡量兼顧以黨報為客體的研究加以述評。這些關鍵詞包括“報網互動”、“手機報”、“微博報道”等。
1.報網互動。有研究者通過對2001∼2010年《人民日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的全國“兩會”報道進行研究后發現,三家報紙“兩會”報道中的報網互動越來越多,“網上兩會”內容逐漸豐滿充實,網絡進一步成為報紙新聞的“源頭”[9]。隨著報網互動的不斷加深,“報網融合”的說法越來越被提倡,“報網融合”的鮮明特征體現在報網的採編一體化。還有學者研究了2007年地方兩會報道,指出“以‘報網互動’作為兩會報道的新策略,創造出跨媒體競爭與合作的新模式,拓展了新聞傳播的理念和空間。[10]”研究發現,手機二維碼架起了報網互動橋梁,在線互動直播使得紙媒與網絡同步推進,博客、論壇匯集了社情民意,新舊媒體的互動遞進在質上將兩會報道帶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2.手機報。手機報是一種利用手機彩信或者WAP 為承載形式,借鑒傳統雜志內容的編輯方式,組織適合手機展示和瀏覽的內容,並傳遞給手機終端的一種移動通信應用方式[11]。自2005年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以來,手機報就開始積極參與到兩會報道中。研究者選取了2009年中國移動與新華社聯合推出的兩會手機報進行研究,並比較同時期《人民日報》“兩會”特刊分析了在內容、表現形式、互動性、移動性、制作成本五個方面的特征,最后就改善手機報服務提出了進行個性化精細化分眾傳播和增強媒體間的互動合作兩項建議。亦有研究關注了人民日報手機報的2007年兩會報道,認為言簡意賅、及時便攜、個性表達是手機報“兩會”報道的優勢[12]。
3.微博報道。《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指出:“互聯網衍生出的新媒體目前已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深遠、最強勢的媒體,微博則是目前新媒體中的主導力量。[13]”通過排列微矩陣推廣部門產品、定義微模塊實現情感佔有、培育微名人自曝“報社隱私”、直播微現場展現信息權威、嘗試微交易傳播精神文化等手段,傳統報業微博正在放大品牌效應、延伸線上影響[14]。新老媒介融合下的微博報道模式借此逐漸形成,這種微博報道模式也體現在當下會議新聞的制作、傳播過程中。有學者以新華社“@新華視點”官方微博報道2010年全國兩會為例,研究了微博新聞的寫作及其文體特征[15]。研究發現,微博會議新聞的寫作手法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內容的原生態的記錄﹔敘述為主﹔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綜合運用。還有學者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人民日報”為例,認為在對十八大的報道中,《人民日報》法人微博既在嚴肅性和導向性上有所堅守、又用貼近網民的語言傳播著信息,並有效互動﹔既做到了新聞立博,又實現了觀點強博[16]。
整體上看,已有的新媒體會議新聞研究無論是從媒介形態上看還是從媒體類別上看都十分豐富。但囿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從黨報會議新聞研究的考察角度出發,當前研究仍然存在至少三方面的不足:
1.當前黨報會議新聞與新媒體這方面的研究中,有的是把黨報機構的不同採編部門或平台(諸如版面新聞、網站新聞、官微新聞此類)單獨拿出來討論的多,缺少“一體化”的研究﹔有的沒有重視黨報會議新聞報道的傳統與變革的關系,對現實共時性的描述多,對改革歷時性的挖掘少,特別是當會議新聞“遇上”社交媒體,這一階段的改革實踐脈絡尚不十分清晰,缺乏一種“當代史”的視角和考察。
2.此前的研究尤以熱點式、對策式居多,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絕大多數研究都選取了諸如全國“兩會”、第十八次黨代會等重大會議新聞作為研究基礎。這樣的研究雖然方便了抽樣和數據收集,但如果研究對象是以報道會議為日常工作重心的黨報時,上述重大會議新聞的研究結論的適用性就面臨重新考量,對黨報會議新聞改革的研究應考慮更一般的情況。
3.此前的研究仍然對新媒體技術影響存在把握不透的情況。黨報會議新聞與新媒體的關系,絕不僅僅是黨報利用新媒體作為一個平台來發布會議新聞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對於黨報會議報道理念乃至黨報理論的結構性影響。媒體開設微博不能僅將之視為發布信息的“板報”或“展示櫥窗”,更要重視去融入這樣一個社會網絡中尋求與網友建立良善關系。“如果不重視微博需求的內容和傳播有效性,也不重視其‘社區——節點’的定位,不建立節點之間的聯系,從不轉發或評論別的用戶內容,不回應網友的評論,那麼就會逐漸成為微博社區內從不交友的孤立的一分子。[13]”
三、當前黨報會議新聞研究可能的操作性創新
通過以上研究述評,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過往的相關研究成果的成就與不足,這就對日后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具體可為的方向和命題。筆者試圖提出幾個當前黨報會議新聞改革研究可能的操作性創新:
一是擴大研究中黨報會議新聞案例選取的縱深,不局限於某個或某幾個重大會議事件。比如,若以人民日報為案例研究,那就可以對某一歷史時期人民日報所有報道過的會議新聞作縱向歷時研究,並與同期其它媒體的報道作橫向比對研究。當然,這一時間節點的選擇最好處在新媒體(主要是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
二是加強對會議新聞呈現形態和報道手法的新現象研究。比如,會議新聞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數據,現在對於這類數據新聞的報道出現了以信息圖(Infographic)為代表的可視化新聞敘事方式,諸如人民日報等黨報也已經開始採用。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方式讓人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數據時不再陷入數據漩渦。可視化極大地增強了會議新聞的易讀性和趣味性,讓科技與信息的融合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同時也為傳統報業的線上業務提供了另一條道路,助力新聞記者與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17]。這也是前人沒有討論過的一種嶄新的會議新聞呈現形態和報道手法。
三是加強對黨報會議新聞移動化的新近研究。比如,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新聞移動化的重要載體——新聞客戶端在信息推送和供給中愈發強勢,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許多媒體和門戶網站也上線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目前新聞客戶端的研究表明,“內容為王”與“技術為王”的共舞已經改變了新聞表現手段[18],新聞客戶端在網絡新聞內容的整合和創新方面前景廣闊[19]。諸如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上的會議報道有著區別於紙媒報道和網絡報道的新的移動化特征,這也給黨報會議新聞的改革實踐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
參考文獻:
[1] 馮健總主編.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Z].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2] 謝堅.在領導和讀者的滿意中尋找契合點——試論增強黨報會議報道的可讀性[J].新聞知識,2003(8).
[3] 魏紅秋.改進黨報會議新聞報道之我見[J].青年記者,2013(5).
[4] 孔莉萍.黨報會議報道的創新之我見[J].新聞採編,2013(2).
[5] 徐靜休.試論《人民日報》“兩會”報道新模式——以2007年和2008年《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為例[D].浙江大學,2008.
[6] ?琪.《人民日報》2003——2012年“兩會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2010.
[7] 賀蕾.從獨白到對話:《人民日報》“兩會”報道演變研究(1978-2011)[D].復旦大學,2012.
[8] 葉曉華,方麗.《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演變分析[J].當代傳播,2008(4).
[9] 陳敏.新世紀中共黨報“兩會”報道創新研究[D].暨南大學,2010.
[10] 許向東.報網互動:地方兩會報道的新策略[J].青年記者,2007(5).
[11] 何葉青.手機報探析——以2009移動兩會手機報為例,兼與《人民日報》兩會特刊比較[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9(5).
[12] 范慧卿.手機報探析——以“兩會”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07(5).
[13] 陳昌鳳.業務拓展與輿論主導:對中國傳統主流媒體微博的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2(11).
[14] 劉朝陽,沈陽.報社微博軟性營銷盈利模式探析[J].新聞實踐,2012(1).
[15] 薛國林,胡秀.微博新聞的寫作及其文體特征——以2010年兩會微博報道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0(5).
[16] 張梓軒,徐譚.主流媒體微博十八大報道新觀察[J].中國記者,2013(2).
[17] 劉杰.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8).
[18] 張永芹,王詩根.新媒體新聞客戶端特點比較研究——以新華社新聞欄目《中國網事》與網易新聞移動客戶端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12(1).
[19] 楊立,劉彧揚.新聞客戶端:網絡新聞內容的整合與創新——以網易新聞客戶端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