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淺談《晉綏日報》的編輯理念與編輯風格

趙玉崗

2014年09月03日15:4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作為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報紙,《晉綏日報》的編輯理念和編輯風格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和進步意義。本文通過《晉綏日報》的發展歷程、編輯理念和編輯風格的系統分析,從而條理、清晰地將其編輯理念和風格呈現出來,對當今新聞事業給予啟示,為現今紙媒編輯的思考提供借鑒。

關鍵詞:《晉綏日報》﹔編輯理念 ﹔編輯風格

一、《晉綏日報》發展過程

(一)《抗戰日報》時期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對晉西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戰,妄圖摧毀根據地的抗日武裝。與此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在山西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晉西事變”。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確保抗日根據地的安全,爭取一切抗日的力量,中共建立了晉西北革命根據地。同時,為了擴大宣傳,抽調了《五日時事》和《新西北報》的一部分工作人員,創辦了新的鉛印報紙——《抗戰日報》。

(二)《晉綏日報》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抗戰日報》已然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1946年7月1日,《抗戰日報》改名為《晉綏日報》。當天,《晉綏日報》發表了題為《本報今后的任務》的社論,指明了改名的原因:“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進入了爭取和平民主的新階段之際,由於晉綏人民所給予本報的新任務,已與《抗戰日報》原名互不相稱,因特征得黨政軍民各界之同意,本報從今日起更名為《晉綏日報》。[1]”1948年秋,中國國內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進一步發展,急需大批新聞工作者到全國各地開辟新的新聞宣傳陣地,加之山西全境的解放,這張經歷了抗日烽煙的報紙,於1949年5月1日終刊。

二、《晉綏日報》的編輯理念

(一)以黨的綱領路線作為編輯依據

作為黨領導下的刊物,《晉綏日報》至始至終都把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作為編輯工作的唯一依據。黨在各個時期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是按照當時的革命形勢和戰略目標而制定的,這些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代表了革命的目標所在,也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在這個意義上,報社把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作為編輯工作的唯一依據,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去做。

在用黨的方針政策指導編輯工作方面,報社編輯部注意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來辨別是非,判斷正確與錯誤,決定稿件的取舍和見報時機。在具體處理稿件時,首先要具備新聞價值和新聞真實性﹔其次,要把握政治上的原則和立場,所有新聞必須與根據地的建設事業聯系起來﹔第三,要有社會價值,根據地報紙的使命,就是指導與教育群眾,凡是對群眾有教育意義的事情,刊登的越多越好。

對一些明顯違背黨的方針政策的稿件,編輯部堅決不用﹔對一些基本符合黨的方針政策,但其中個別觀點,個別提法不盡正確、不很准確的稿件,在採用時用按語加以批注和糾正,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對稿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情況和問題,編輯部感到不熟悉、拿不准時就及時請示報告,絕不自作主張,保証編輯工作按黨的政策和策略原則辦事,嚴格把好報紙宣傳的政策關。

(二)新聞編輯以人民群眾作為中心受眾群

晉西北地處敵我銜接地帶,是抗戰前后方交通聯絡的樞紐,因此,《晉綏日報》就負有溝通根據地與大后方的責任。及時准確地將前方的戰況和后方的根據地建設的情況傳遞給人民群眾,有利於鼓舞士氣,團結抗戰,也便於進一步的革命工作。因此,《晉綏日報》的新聞編輯工作,處處體現了為晉綏人民服務的思想。

國際國內新聞的來源,主要依靠新華社電訊。收到這些電訊稿以后,編輯部按照晉綏根據地的工作實際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進行精選和加工處理。凡屬必須讓干部群眾知道的事情,比如黨中央公開發表的文件,毛主席與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文章和談話,新華社有關全局的重要社論和評論等,一般都原文刊登。凡屬動態性的新聞報道,比如其他根據地戰爭和生產的重大勝利和成就以及工作中的對晉綏根據地有參考意義的經驗,國統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況消息等,一般都採取改編的方法。改編有兩種:一種是刪節摘要,把一篇長消息改成簡明新聞,以增加報紙版面的容量﹔再一種是綜合編寫,把多篇報道改為一篇。綜合編寫又有兩類:一類是橫向的綜合,即把不同地方同一事件的消息綜合成一篇,使讀者對同一事情在各地的進展情況有個概括的了解,比如各個根據地土改工作的進展情況,精兵簡政工作的成績,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再一類是縱向綜合,即把某一事件的連續報道綜合成一條系統的新聞,使讀者對這件事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有個較為系統的完整的了解,比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蘇聯衛國戰爭、二戰西歐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況等。採取改編的辦法處理國內國際新聞,編輯要對有關材料加以歸類整理,分析綜合,這樣編輯的難度大了,新聞時效也可能差一些,但它符合農村讀者的需要,宣傳效果比原文照登要好得多。

《晉綏日報》頭幾年以第三版作為國內國際新聞版,除重大新聞、重要文件刊登在第一版外,其他國內國際新聞都集中刊登在第三版。安排版面時,編輯人員根據國內國際新聞各自的重要程度,決定二者的版面大小和地位,並使二者各自相對集中,做成版面醒目而不混雜。1945年9月1日部分調整版面后,國內新聞安排在第三版,佔整版篇幅,國際新聞安排在第四版上半版。在有限的新聞版面內,編輯部從晉綏人民的需要出發,開辟了《大后方動態》《國統區剪影》《三日國際》《國際知識》和《大后方輿論一束》等小欄目,內容十分豐富。一張報紙在手,盡覽天下大事,有效地對干部群眾進行了史實宣傳和形勢教育。

(三)重視社論

除了新聞工作外,《晉綏日報》還重視利用社論和言論的有利陣地,傳播黨的聲音,宣傳黨的主張,為群眾說話,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報社編輯部十分注意把黨的方針政策和根據地的實際結合起來,把群眾中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寫成社論和其他言論,代表黨和群眾講話,形成一種社會輿論,以推動根據地的各項工作。

《晉綏日報》的編輯部始終極其重視社論的寫作,把它作為編輯部工作頭等重要的事情,在晉綏分局的領導下,建立了社論委員會,經常配合形勢和任務,針對實際工作和群眾思想上的重大問題,組織撰寫社論。初期的報紙,幾乎每期都有社論,但和實際工作結合的不夠緊密。后來改變了這種做法,加強了社論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數量少了,質量卻提高了,發揮的作用更大。

報紙所發的社論,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闡述性的。解釋黨的某項政策的具體內容,指出貫徹執行中應該防止的偏向性和注意的問題。2.指導性的。指出當前工作中最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措施。3.號召性的。動員群眾為完成某項工作任務而奮斗。另外,還有表揚性的或批評性的、建議性的、督促性的、揭露或批駁性的。這些不同類型的社論具有各自獨特的作用,它們緊密配合,統統構成了一支強大的主旋律,為晉綏人民的革命斗爭奮力呼號。除了社論以后,編輯部使用的其他言論形式有小評、短評、工作意見、編者按語、編后話等。報紙發表的專文、讀者來信、批評與建議等,也都起了言論的作用,表達了編輯部的意見和態度。

由於言論的寫作是意見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凡屬重要言論特別是社論,編輯部都要經過集體討論,提出寫作意見和要求,由對有關情況和問題比較熟悉的編輯執筆,寫出后由報社負責人修改,再送晉綏分局領導審定,審查通過后才能在報上發表。

三、《晉綏日報》的編輯風格

(一)圖文並茂的編輯形式

運用新聞圖片激活報紙版面,讓報紙圖文並重,滿足讀者的視覺需求,是任何報紙追求的目標,《晉綏日報》也不例外。但是在當時,根據地沒有制版設施,運用圖片進行版面美化的工作,主要通過美術工作去實現。

1942年整風運動開始以后,報社設立了美術科。美術科為報紙宣傳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為報紙各個專欄刻制不同形式、不同規格的刊頭。2.配合重要消息,刻制大小不一的領袖頭像、國內外名人頭像、根據地勞動模范和戰斗英雄頭像。3.配合戰爭報道,刻制展區地圖。4.刻制報紙美術標題字和各式花邊。5.刻制報紙上刊登的插圖、漫畫、簡短連環畫和其他美術作品。

當時的美術科負責人李少言這樣描述:“我們總是想方設法使報紙的版面生動活潑,讓根據地的廣大人民能在報紙上見到英模的具體形象,我們准備了許多小塊梨木,裝在衣服口袋裡,到會場一面開會,一面把英模的頭像畫在木塊上,夜以繼日地刻出來,配合新聞一起發表。[1]”

(二)大量專題組合的版面布局

《晉綏日報》創刊后,根據地政府迫切要求報紙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做好軍事斗爭、政權建設和政治教育三大領域的報道工作,而專題報道這種形式契合了這種需要。隨著報刊編輯工作的不斷深入,專題報道隨之開始見諸報端。《晉綏日報》將同一主題的若干篇新聞組合成一個大的專題,並通過排列組合的方法多方位、多視角地去深化一個主題,以此來展示編輯的立意和擴大報道的影響力,將黨和廣大的根據地人民牢牢地團結在了一起,勝利完成了其所肩負的宣傳使命。

例如,1947年5月1日,《晉綏日報》用整幅版面刊發了對工人的專題組合報道。稿件有《封建剝削下的煤窯工人》《工廠就是我們的家》《以戰斗的姿態迎接“五一”》《我的回憶》《工人之歌》和《上海工人罷工統計》六篇。整版報道以歌頌新時代工人的主題,痛訴了舊時代工人所受到的殘酷壓迫、報道了國統區工人階級的斗爭情況、比較了兩種體制下工人的生活情況、歌頌了新時代工人的精神風貌。稿件生動平實、內容獨立,題材多樣、組織靈活、層次分明、編排緊致、重點突出,極具可讀性,非常吸引讀者。

(三)報紙上的“黑板報”專欄的開創

在編輯工作中,《晉綏日報》的工作人員從晉綏地區的現狀出發,在報紙的第四版專門設置了一個名叫“黑板報”的專欄。該專欄形式上仿照牆報格式,內容高度凝練,用詞力求簡單生動。其目的是便於基層宣傳干事將內容直接騰挪到牆報上。如黑板報專欄的一則范例:《傅作義遮前顧不了后 前后兩頭都挨揍》。消息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平綏鐵路后直逼傅作義老巢呼和浩特,在傅作義急忙調兵回救時,人民解放軍則攻克了張家口附近的幾座縣城,導致敵軍首尾無法相顧,兩頭失利。

在“黑板報”專欄的帶動之下,基層的各個村鎮掀起了黑板報宣傳的高潮,對廣大農村地區的黑板報宣傳工作起到了突出的指導作用。《晉綏日報》的“黑板報”專欄,堪稱我國新聞編輯史上的典范。

(四)編者按的廣泛使用

編者按語不是獨立的新聞評論問題,它是一種依附於新聞報道或文稿的畫龍點睛式的簡短的編者評論[2]。在編輯工作中,編者按語的用途很廣,三言兩語或一二百字,就能切中要害,是編者對新聞報道的說明或解釋,它可以提示要點、交代背景、補充情節,也可以表明編者的態度和意見。在日常新聞報道中,《晉綏日報》廣泛使用了編者按,表明了編輯部對事件的觀點和態度,這在當時,是對報紙編輯工作的有力發揮。

這個時期編者按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肯定和提倡稿件中正確宣傳的東西。比如在報道忻縣魏家溝村對干屬地主張耀進行說理斗爭的消息時,編者按指出,魏家溝干部在開始時對張耀進行勸說方式是正確的。2.對稿件內容中錯誤的東西予以批評或抵制。比如報道保德縣土改與群眾運動脫節的消息時,編后話指出,把群眾發動起來,做到農村90%以上人口的團結,是土地改革的目的。如果隻解決了土地問題,但沒有把群眾的覺悟提高,是不對的。3.補充和說明原稿中不夠嚴謹的地方。比如報道靜樂縣解決一部分無地農民的問題時,原文有“把地主長余的土地繼續分給群眾”這句話,編者在“地主長余的土地”之后,加了“應該是超過一般中農的土地”的按語。僅僅十二個字,就體現了一條政策,彌補了原文的缺陷。4.對原稿言而未盡之處,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刊登《興縣水磨灘人多地少,土地問題尚未適當解決》的消息時,編后話就來稿所談情況,提出了幾個問題,編者就這些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求得正確解決。5.強調稿件中涉及到的重要卻沒有突出的問題。比如報道文水財政浪費驚人的消息時,編后話就強調了兩個問題:“第一,如何正確處理新區群眾的負擔﹔第二,如何教育克服干部享樂思想而防止其貪污腐化。”

《晉綏日報》的編者按語,簡潔明快,態度鮮明,尖銳潑辣,充滿生氣,對指導實際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通俗化雜志化的編輯方法

晉綏根據地是一個文化教育極其落后的地區,農民群眾中多數是文盲,識字的人很少,能看書看報的更少。面對這樣的基本讀者對象,報社編輯部力求報紙通俗化、大眾化,讓初識字的人能看懂,不識字的人能聽懂。因此,編輯部採取了以下辦法:1.說短話,寫短文。一般每句話不超過十個字,少數長句頂多也隻十幾個字,每篇稿件五六百字,最長千字左右。2.學習群眾的語言表達方式,做到口語化。稿子編寫出來,念給群眾聽,把不通順、聽不懂的地方改過來,直到念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為止。3.控制報紙常用字,盡量不用生僻字。常用字限制在一千多字,生僻字盡量用常見的同義字代替。4.稿件中出現的一些群眾不熟悉的地名、專用術語、背景知識等,或注明方位,或配置地圖,或附發小資料,方便群眾閱讀和理解。5.開設通俗化的專欄,如《黑板報》《大眾園地》等,專門面向基層干部群眾進行宣傳。報紙的通俗化、大眾化,絕不僅僅是語言文字問題,它關系到整篇文稿的風格,關系到報紙宣傳的文風。編輯人員基於這樣的認識,常常對一篇稿件反復推敲,精心修改。

所謂雜志化,就是採用綜合的方法,將消息加以概括報道,騰出版面來有計劃地刊登一些淺顯的政治理論文章和各種知識介紹,幫助讀者理解有關報道內容。這也是從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實際出發採取的編輯方法。這些讀者缺乏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對有些報道內容看不大懂,對有些名詞概念和工作用語搞不清楚,讀報時攔路虎很多。編輯部根據讀者的反應和要求,採取雜志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設立了許多小欄目,把有些消息分類集納,把有些知識加以介紹,讓讀者看起來明白易懂。比如在國內國際新聞版上,除了重要消息報道外,就設立了《小資料》《地理常識》《人物介紹》《讀者常識》《國際知識》《三日國際》《大后方輿論一束》《國統區剪影》《大后方動態》等小欄目。在地方新聞版上,則經常發表一些短小的理論文章,刊登介紹自然常識、農事常識、衛生常識的小資料。就連報紙的副刊,也不是隻登文藝作品,還有向群眾傳播先進思想和普及科學知識的小欄目如《思想漫談》和《自衛戰爭筆談會》等。採取這樣的編輯方法辦報,報紙為讀者提供的不僅僅是新聞消息,還有多種思想觀點和豐富的知識,用今天的話說,信息容量是很大的。這就不僅幫助讀者理解和接受了報紙所宣傳的思想觀點,而且幫助讀者提高了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破除了種種封建迷信思想。

四、結 語

作為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宣傳機構,《晉綏日報》不僅忠實地記錄了晉綏人民的革命斗爭生活,它的新聞編輯理念和新聞編輯風格也歷來被后世所稱道。它的以黨的綱領路線作為編輯依據、以人民群眾作為中心受眾群的新聞編輯理念一直被當今黨報所借鑒﹔它重視社論、通俗化雜志化的編輯方法,圖文並茂的編輯形式、編者按的廣泛使用、大量專題組合的版面布局方法對今天的紙媒編輯工作仍具有極其重要的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 阮德民,楊效農.晉綏日報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2] 胡文龍,秦珪,涂光晉.新聞評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