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淺析《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話語表達方式

溫如慧

2014年09月03日15:4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年獻詞不僅是表現報紙定位立場、價值理念、人文情懷的一個載體,同時也是其樹立媒介個性的一個重要平台。因此,本文選取《南方周末》17篇新年獻詞(除去2013年新年獻詞)進行文本分析,探究其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並摸清其如何將報紙的立場定位、價值理念、人文情懷融入其中,增強報紙的影響力。

關鍵詞:《南方周末》﹔新年獻詞﹔話語表達方式

報紙的新年獻詞一般刊登在新年的第一期上,作為一年中第一個重要的新聞策劃,新年獻詞的關注度、討論度很高,往往成為報紙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新年獻詞雖然每年隻有一篇,其影響卻不容忽視。它通過回顧過去一年中發生的熱點、焦點、難點事件,重申報紙所堅持的立場與價值,旗幟鮮明地表明報紙的定位與理念。同時,它也是報紙樹立媒介個性的一個重要平台。

《南方周末》以“在這裡,讀懂中國”為辦報宗旨,以“正義、良知、愛心、責任”為基本理念。它是中國深具公信力、影響力的嚴肅大報,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之一,每期發行量穩定在120萬份以上[1]。1997年,《南方周末》發表第一篇主編寄語《希望就是我們自己》,此后每年它都會刊登新年獻詞。至今共有2篇主編寄語、15篇新年獻詞、1篇年終寄語。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較為穩定的內容訴求、情感表達,因此研究其新年獻詞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將從主題定位、內容選擇、語言風格這三個方面,對《南方周末》17篇新年獻詞(除去2013年新年獻詞)進行文本分析,探究其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並摸清其如何將報紙的立場定位、價值理念、人文情懷融入其中,增強報紙的影響力。

一、主題深刻,兼具時代性、現實性、針對性

從1984年創刊以來,《南方周末》完整、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社會的圖景,以調查性報道為主,以責任和深度著稱,被網友譽為最有良知的報刊[2]。它的新年獻詞沿襲了報紙一貫堅持的理念和價值,在主題選擇上體現了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

(一)聚焦普通人的生存,彰顯人文關懷

在所研究的17篇新年獻詞中,《南方周末》無一例外地都將鏡頭對准了人,集中筆墨描述人的生存及生活,尤其是弱勢群體。其中1999年的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已成為《南方周末》為弱勢群體代言、奉行人文關懷的象征性口號。又如,新年獻詞《讓每個中國人都金貴起來》(2011年):

“我們更加感恩於我們的國民。在玉樹,在舟曲,在上海,他們的不屈、堅持、互助與愛心,讓曾經疏離的人心貼得更近。……是一個一個的普通人迸發出最大的力量,盡可能突破一切公開的、隱性的束縛,刷新著這個國家的公共議程,改變了一個個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運。”

與有些報紙宏大敘事不同,《南方周末》新年獻詞更加關注小人物、普通人的現實訴求,他們記錄普通人迸發的力量,並認為這種力量可以突破束縛,刷新國家的公共議程。這樣的主題選擇,摒棄了假大空的口號式宣傳,多了份親近與自然,讓報紙顯得更有人情味。

(二)關注國家民族發展,凸顯責任意識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在聚焦普通人、關注民生的同時,將視野提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體現出一份負責任大報的擔當與承諾。縱觀17份新年獻詞,頻繁出現的詞語是“民族”(15次)、“國家”(59次)、“中國”(101次)[3]。其中體現最突出的是《“全面小康”與“公正社會”——在劇變的時代追尋最大的正義》(2003年):

“這片土地正在發生著令人目眩的變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不能被我們忽視,那是上千萬剛剛進入都市的民工惘然的臉龐,是都市裡失業人員的艱難謀生,是都市邊緣的不能稱為學校的‘民工子弟學校’……”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不是一味地歌功頌德,關注國家民族發展的良好態勢,而同時也犀利地指出弊端、缺陷,這是報紙責任意識的凸顯,也是“愛之深責之切”的體現,正如2000年新年獻詞所說:“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因為我們愛得深沉。”

二、內容充實,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相結合

新年獻詞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通過回顧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展現對未來的希望。因此其內容選擇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系著主題的表達,也透露著新年獻詞內在的邏輯規律。筆者認為《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內容選擇主要有兩個方面特點。

(一)圍繞熱點、難點、焦點事件展開敘述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在內容選擇上,大多圍繞關系國計民生的熱點、焦點、難點事件展開敘述,涉及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的利益,具有很強的典型性,也體現出《南方周末》高度的政治眼光和覺悟。如主編寄語《希望就是我們自己》(1997年):

“回望一道走過的1997,我們共同經歷了多少大事:‘萬眾送小平’的啜泣猶在耳邊低回﹔‘香港回歸夜’的焰火還在眼前閃耀﹔黨的十五大響鼓重捶聲震寰宇﹔三峽‘世紀夢’牽動億人的心……”

小平去世、香港回歸、黨的十五大召開、三峽截流水是發生在1997年的幾件大事,它們代表了1997年的時代特征。《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以這些事件為出發點敘述,不僅體現了大氣、大度的報紙特征,也顯示了《南方周末》國家高度和政治眼光。

(二)將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相結合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在選取重大事件進行論述的同時,實現了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的結合。這種結合是新年獻詞的重要特征,也是報紙樹立個性、發揮媒介力量的重要手段。如《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2006年)所說:

“過去這一年,我們的國家邁向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最接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歷史關口……我們願中國更有力,再前行,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

這篇新年獻詞回顧了2005年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權保障的進步、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繼而希望中國能再進一步加強公共管理、完善民主法治、規范利益博弈等,因此才發出“中國更有力,再前行”的呼喊。這種表達方式流暢自然地將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相結合,同時也揭示了其內在的邏輯規律:隻有反思與警醒,才能風雨兼程前進。

三、語言風格,理性而溫情,感性而深切

歷年來《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一般都採用第二人稱敘述,這樣的表達方式有利於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打造一個民生話語立場。同時,新年獻詞集新聞語言和文學語言為一體,在客觀公正的事實描述基礎之上,撰寫人員傾注了濃郁的思想感情,使其總體上呈現出理性而溫情、感性而深刻的語言風格。

(一)理性而溫情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在延續報紙理性客觀的基礎之上,創新性地發展了溫情這一語言特點。理性,在新年獻詞中表現為客觀陳述過去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並有理有據地反思現實,憧憬希望﹔溫情則表現為其語言一改往常的犀利,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口吻表述。如《這夢想,不休不止》(2004年):

“我們現實地記錄,2003也背負恐懼、淚水和憤怒。當SARS疫潮席卷,渭河洪水滔滔,公民慘死收容所……不,我們不僅僅記錄,而且感同身受,所以眼裡有淚,心裡有痛……”

在新年獻詞的字裡行間,我們見証了《南方周末》一年來客觀記錄、理性評說的媒介歷史,也感受到它與我們一起掉淚,一起痛苦的心路歷程。在這裡,報紙不僅是媒介,單純報道事實,更化身為知己好友,與我們一起感受時代的陣痛。這種理性而溫情的語言風格虜獲了很多受眾的心,《南方周末》的新年第一槍就此響亮地打起。

(二)感性而深切

感性而深切,是指《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飽含深情,但我們又能從其抒情性的語言中感受其主題的深刻內涵。這種表達方式讓嚴肅的主題隱藏於文學性的語言風格中,不僅提高了新年獻詞的可讀性,也加強了主題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如《我們走在中國的大地上》(2002年):

“我們上路了,新聞在遠方。你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紙上﹔你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路上。我們是觀察者,我們是記錄者,我們是報道者,我們執著地尋找真相。”

這篇新年獻詞不僅形象生動地將記者與受眾、記者與新聞之間的關系描摹出來,並通過美麗的語言揭示主題:為了受眾的知情權,《南方周末》記者們一直在努力,一直行走在路上發現新聞、記錄事件、尋找真相。這是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結合的典范。

四、啟 示

深刻的主題定位、嚴謹的內容選擇、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建構了《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讓其在眾多報紙新年獻詞中脫穎而出,深受受眾的喜愛與追捧。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積澱,《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雖已經形成一定的風格,但其發展還不成熟。迄今為止,讓受眾真正記住的也不過《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等少數幾篇。但筆者依然期待它有更美好的未來,為讀者奉獻更多經典的新年獻詞。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南方周末[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28478.htm.

[2] 董楊華,熊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敘事分析[J].新聞知識,2012(2).

[3] 史冬冬.中國式的現代性——《南方周末》新年獻詞話語研究[J].中國傳媒報告,2012(2).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