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以數碼時代為契機的當代藝術的批判

 劉  丹

2014年09月03日15:5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數碼技術以迅猛之勢征服全球。作為走在技術領域最前沿的產物,數碼技術所產生的新物質媒體無論是從藝術創作所需的題材上還是創作手法上,都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並且為當代藝術家打破舊的藝術創作模式探索新的藝術樣式帶來了契機,由此引發了當代藝術的革新。而數碼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藝術就是新藝術樣式的代表,它對主流藝術的顛覆和反叛正是代表了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數碼時代﹔數碼技術﹔新媒體藝術﹔批判

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偉大的電子技術革命的數碼技術,隨著大眾媒體的全球化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而迅速成長發展[1]。數碼技術對於當代藝術的影響作用越發明顯並呈現出不可遏制之勢,所有的一切表明,我們已經步入了以高新科技發展為基礎,以圖像的增殖、泛濫為表征的新時代——數碼時代。現在我們走進商店、打開報紙、雜志、電視,到處是廣告圖形,圖像已經取代文字成為今天的主角。在過去,我們閱覽一本書通常以書上的文字為主,書刊的版面設置也大多以文配圖的形式出現,我們崇尚方法論是實証。而現在,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相應的書籍、報刊也多以圖配文的方式呈現,世界與現實被“圖像化”,推崇的方法論是虛擬,科技手段撼動了真實與非真實的界限,使非真實比真實還真實。

閱讀方式僅僅屬於我們生活習慣的一個部分,數碼時代所帶給人們生活上的轉變,卻是方方面面的,在這裡具體概括為以下三點:1.人們的生活習性發生轉變,例如以上提及的閱讀方式、此外以判斷事物真偽為例的思考方式、以及以消費為例的價值觀念等也有很大的轉變﹔2.價格低廉使得數碼產品被大眾廣泛接受﹔3.人們彼此間越發習慣於用圖像進行表達和交流,並能夠結合自我的認知、個人體驗對作品進行再創造,賦予它新的意義。同時,藝術領域裡也隨之出現了視覺的轉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借用高科技手段創作,偏離傳統媒體﹔2.借用公共圖像(拼貼)創作﹔3.按大眾文化方式、趣味制造圖像。這些轉向推動了新媒體藝術這一新的藝術樣式的產生和發展,新媒體藝術對主流藝術的顛覆和反叛正是把握了數碼時代這一數碼技術高度發達的契機,掀起了當代藝術的反叛潮流。

一、新媒體藝術的概念

人類的藝術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新藝術樣式的出現總是與新物質媒體的發現有關,比如石器時代的石器藝術、青銅時代的青銅藝術、宋元時期的文人畫等等。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數碼技術的高度發達,新的物質媒體也開始被發現,藝術家開始把創作的目光轉移到這些新的物質媒體上,嘗試利用技術進行反思與批判,創作出新的藝術樣式,以此打破傳統藝術的局限,形成具有我們時代特色的藝術——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泛指一切以高新科技手段為媒介的藝術,是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通過數字化合成技術虛擬現實並重構世界,包括觀念攝影、錄像藝術、電腦數碼藝術與FLASH等。縱觀新媒體藝術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不難發現它們都具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使用者可以通過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方式與作品展開直接的互動,並且通過這種互動對作品原有的要素進行再創造,甚至賦予作品以新的含義。

二、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已在大眾生活的各方面得到體現。新媒體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更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使藝術家打破傳統的界限,實現創意有了無限的可能。這主要體現在創作過程以及創作風格和創作思維的轉變上。

1.高技術性。新媒體藝術的高技術性體現在它的傳播是以高新科技為手段的媒介,涉及衛星通信、硬件軟件、新材料、廣播電視技術、數碼影音、微電子等。這些設備技術要求高,這不僅要求藝術家對技術有一定的掌握,同時還要求數碼時代的藝術家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創作的過程中,要思考如何應用技術凸顯現實世界和生活的景象,發揮技術去蔽的方式。

2.綜合性。陳玲在《新媒體藝術史綱》中這樣定義新媒體:“新媒體是指使用所有媒介和技術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這裡的媒介,不僅包括我們常見的各種各樣的技術,也包括了現在已經出現和將來會出現的各種新的材料。[2]”這裡提到的技術手段包括大量圖形設計手法和攝影、動畫、影視表現手段往往需要來自多個領域的人通力合作,比如完成一個影視作品的創作需要美工師、音樂師、攝影師、計算機工程師等。這種不同領域的合作,不僅是綜合性的體現,也可以理解為新媒體藝術交互性的一種表現。

3.互動性。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新媒體的產生,其對推動社會變革的影響較之當年興起的無線電廣播和電視都要來的大得多。就媒體的互動性而言,數碼技術推動下的新媒體較之廣播和電視最大的特點是它打破了以往單向交流的模式提供了人與人,人與作品之間雙向交流的可能性。它使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數字網絡系統,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藝術作品,結合自我的認知、個人體驗對作品進行再創造。傳播渠道不再是樹狀的權威結構,而是網狀的多元結構[3]。

簡言之,以數碼時代為契機的新媒體藝術使得單向交流的壟斷已經被打破,互動正成為一種趨勢。這種互動性主要體現在作品與觀眾之間,作者與觀眾之間,藝術家與不同領域技術之間所表現出的一種溝通互動,共同參與、分享的藝術模式。

三、新媒體藝術的批判性

回顧人類藝術史,藝術流派的更迭和藝術實踐的不斷創新,推動著藝術的前行,產生這種更迭和創新的根源取決於藝術本身的核心價值即藝術的批判性。批判性是新媒體藝術最本質的精神內涵。現代藝術最鮮明的特征是對技術的關注。

由此也產生了兩種藝術實踐走向:一個是熱情地表達對技術崇拜和熱愛,以未來主義、構成主義為代表﹔另一個是對技術的反感和恐慌,追求表達原始沖動,致力於揭示人類精神內涵,以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為代表。這兩種實踐走向可以歸結為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數碼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一方面吸收了現代主義對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可能性探索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保持著對技術進步持續質疑的批判精神[4]。新媒體藝術家大多是在數碼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這使得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生存感受都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家,他們習慣於使用新技術來進行藝術實踐,但他們既不盲目地追崇技術,也不逃避技術,而是處於時間經驗的發掘與正反烏托邦思想兩條思路的交匯點上。簡言之當代的新媒體藝術實踐,一方面觀照著技術進步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一方面又對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態度,后者更是新媒體藝術的藝術精神體現。正如萬書元所指出的那樣:“新媒體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說,是一批社會的解剖家和批評家,他們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他們對當代社會和人性的看法,而且是激進的、富有深刻的哲學洞見的看法。他們常常站在社會的對立面,以他者的眼光來審視身邊和心靈中的事件。他們以攝像機為透鏡,大膽地、嚴厲地質詢整個社會的敘事框架,甚至是用解構的方法,解構主流社會的整個意象結構,諷刺其意象制造和消費的邏輯。[5]”

新媒體藝術的批判性絕不僅是依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藝術語言的創新從而打破傳統,還包含了對數碼時代下技術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表現、反思和批判。反觀中國的新媒體藝術,我們可以發現其反叛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利用高新科技手段進行藝術創新,突破以往藝術創作技術上的局限﹔另一方面,立足當下,關注現實生活,對當代社會進行反思和批判,涉及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生存狀況以及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等。從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中並沒有被政府作為技術手段來改造大眾藝術機制的經歷,恰恰這一點卻是西方新媒體藝術發展歷程中不可被忽視的部分。因此,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家並不像西方那樣對技術感到反感乃至強烈的批判,更多的是歌頌技術為藝術創作及生活帶來的變化。盡管如此,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批判性價值依然富有魅力,它從最初的關注個人經驗走向關注社會現實,反思和批判轉型期的當代社會出現的問題,它的批判性始終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其批判性所呈現出的力量是西方新媒體藝術不可比擬的。

以數碼時代為契機的新媒體藝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審美和思維方式,佔據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經驗,沖擊著我們以往的知識結構和生存感受,預示著未來的生活方式出現的可能性。英國科學家霍金認為,人類一定要向外太空發展,才能保存人類本身和在宇宙中傳播人類的文明。隨著數字化的到來,人類正在不斷地探索向外太空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及更新媒體的藝術便有了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及人道主義價值,一塊新型硬盤也許已經能裝載所有新媒體藝術,世界曾經主流的藝術形式也都將成為過去式,傳統的藝術空間在未來也將會“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新媒體藝術為主流的當代藝術。

參考文獻:

[1] 鮑玉珩,宋東紅,薛翠華.數碼時代的視覺藝術:現狀、發展概述[J].電影評價,2005(15).

[2] 陳玲.新媒體藝術史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許鵬等.新媒體藝術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邱志杰.重要的是現場[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5] 萬書元.新媒體藝術論[J].藝術百家,2009(1).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