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咆哮無聲"編劇:拍攝失敗戰役 激發更大抗爭意識

2014年09月03日06:5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拍攝失敗戰役,能激發更大的抗爭意識

  《咆哮無聲》制作考究,片中很多“老照片”給觀眾一種極強的代入感。

  用80后視角尋訪抗戰歷史

  新京報:片中用80后的視角去看這場戰爭,這個切入點是怎麼想到的?

  王海平:我寫作的過程跟這個故事本身所展現的實際狀況有關系,本來我就是一個尋訪者。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抗戰都不是很了解,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可能他們都沒有聽說過,也沒有聽說過800壯士投黃河。而以年輕人熟悉的方式切入,也會讓他們對那段歷史了解起來比較容易有親切感。

  新京報:在寫作的過程中時空交錯的寫法是不是也挺困難的呢?

  王海平:事實上現在人們認識歷史事件和人們的審美取向裡面也確實是現代人在看歷史,這樣也容易和觀眾形成共鳴。觀眾不是在被動地接受敘事,而是可以隨時帶入思考。80后的女主角所想要了解的問題,所存在的一些疑問以及感覺有神秘感的地方恰好是坐在影院裡的觀眾所需要的東西。

  殘酷才能再現真實抗戰

  新京報:看到《咆哮無聲》這個片名,很多人都會問咆哮和無聲的意思是相反的,為什麼起這個名字?

  王海平:咆哮是英雄主義、是憤怒,在敵進的時候中國的男子漢站起來了,面對強敵我們英勇不屈這是咆哮的一面。無聲的一面反映了博大胸懷,比如故事裡面有個女孩被日本人強奸了,留下遺腹子,一個中國男人收留了這個女子和她的孩子,這種情況在當時不是個別案例,沒有對人性的理解,沒有對超越戰爭的胸懷不可能做到,這裡面是無聲的一面。《周易》裡面就講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咆哮是自強不息,無聲是厚德載物。

  新京報:大家對東北、湖南、山東、上海的抗戰故事可能熟悉一些,但山西抗日歷史很少被表現。對於那段歷史我們應該怎麼樣去看待?

  王海平:我就出生在山西。1939年是抗戰最殘酷的時候,山西也經歷過若干次的大掃蕩,那個時候隻要聽說日本人進村了,整個村的村民全都躲起來了,每個村子都是血淋淋的。那個時間恰好是日本人非常囂張的時候,採取了一些滅絕人性的手段。從整個戰爭的布局角度來看,這個地區在1939年、1940年、1941年這期間裡有了多次的拉鋸戰,實際上當時這個地區是抗日的前沿陣地,所以當時的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以前我們是表現勝利戰場的作品比較多,這是一次失敗的戰役,但它激發起來的抗爭意識非常大。

  新京報:電影裡展現出來的戰爭場景就很慘烈?

  王海平:歷史資料的記載和老百姓傳說裡比電影裡面表現的還要慘烈,很多河裡面撈出來的人都是兩個人擁抱在一起死的,一起抱著跳下懸崖。還有用紅纓槍扎在肚子裡面死了滾下懸崖的,很慘烈。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電影對這個故事本身是一個真實的再現。

  新京報:除了慘烈的戰場,影片中的愛情也讓人印象深刻,在表現戰火中的愛情上有什麼特別的設置嗎?

  王海平:戰爭中的愛情肯定和和平年代不一樣,和平年代的愛情是比較輕鬆、甜蜜的,戰爭中的愛情更多是患難與共,更深刻一些。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