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共享天倫。如果再看一部與家庭團圓有關的電影,無疑是一次其樂融融的節日消遣。
以家為主題的電影,觀眾也早已熟知,像《陽光小美女》(點播路徑:互動電視-大片)、《天倫之旅》、《金色池塘》、《桃姐》(點播路徑:電影-文藝)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而李安、小津安二郎等電影大師,也均以拍家庭題材電影而享譽全球。
就連以拍攝科幻片、戰爭片聞名的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無論他的作品題材如何千變萬化,片中的特效如何炫酷,“家”的母題始終被包含在電影中。
看多了關於家庭電影的盤點,今天,就讓我們單獨在中秋節一起品一品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家味道”。
科幻片中
外星人告別地球回家
“E.T.,給家裡打電話。”30多年前,《E.T. 外星人》中的這句經典台詞,感動了無數觀眾。本片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觀影記憶,也是斯皮爾伯格“家情懷”的代表之作。
觀眾依稀記得,片中的那個走失的小外星人,在地球人埃利奧特的幫助下,在異鄉找到回家的路。對外星人來說,它有兩個家,一個是一直在尋找的外星之家,另一個則是與人類建立友誼后的地球之家。
《E.T。外星人》上映於1982年,近20年后,斯皮爾伯格的另一部科幻大作《人工智能》上映。此時,電影特效技術早已飛速發展,導演可以在電影中加入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家”的主題依舊得到了延續。
在《人工智能》的原劇本中,機器人大衛慘遭人類家庭拋棄后,孤身一人。但有家情結的斯皮爾伯格,不忍心看到這樣的悲傷結局。
他為影片改換了一個光明的結局:大衛在未來機器人的幫助下得償所願,最終躺在人類母親的身邊安然入睡。
當然,如此大團圓的結局卻遭到不少影評人的強烈批評,他們認為這一改動降低了劇本的深度。
同樣的爭議還發生在《人工智能》之后的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上,斯皮爾伯格在理性反思與家庭團圓上,再一次選擇了后者。
片中的未來警探在擺脫了喪子陰影后,重新回到了家庭﹔三名能預言犯罪的執法者也都恢復了自我意識,在小木屋中過上了恬靜的家庭生活。
這樣的大團圓的設定,在影評人看來是削弱了影片的思辨力量,淪為商業俗套。
但斯皮爾伯格說:“家是我永遠向往的地方,縱覽我的電影生涯,家的主題一直都會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
戰爭片中
犧牲8人為讓瑞恩回家
除了科幻題材外,斯皮爾伯格另一大拿手好戲便是戰爭片。相比與前者,家的主題在戰爭的外衣下,會顯得頗為沉重,但家庭團圓的結局,是永恆不變的主旨。
1987年的《太陽帝國》(點播路徑:電影-戰爭)中,主演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還只是個13歲的孩子。他飾演的小男孩吉米在戰爭中與父母走散,開始了流浪生活,日軍集中營的殘酷經歷令他迅速成長,最終在戰后與父母團聚。
戰火讓家庭成員們生離死別,人性的光輝讓他們重新團聚。這種精神內核,在之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再度顯現。
斯皮爾伯格以悲天憫人的姿態,審視了二戰期間猶太人的悲慘遭遇。對於集中營裡慘遭納粹迫害的猶太人來說,“家”成了一種奢望。
導演讓辛德勒成為了英雄,在他的幫助下,大量的猶太人走出了納粹集中營。這些存活下的來人,最終實現了回歸家庭的夙願。
“當我在外地片場拍電影時,我也很想念我的家,我的父母、祖父母和孩子們,我希望自己電影中的人物最終能回歸家庭。”斯皮爾伯格曾如是說。
1998年,斯皮爾伯格重拾二戰與家的電影主題。《拯救大兵瑞恩》中,一位母親在戰爭中已失去三個兒子,為了減輕她的痛苦,美軍派出一支八人小分隊,去拯救她在戰場上僅存的第四個小兒子瑞恩,希望能帶他回家。
故事固然有感染力,但這樣“犧牲八個救一個”的命題,也引來了不少爭議,這顯然是倫理學領域著名的“電車難題”。有人認為,八個人的生命同樣重要,這樣的做法違背了“為多數人提供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但斯皮爾伯格不這麼認為,他說:“不能以和平時期的價值觀來衡量戰爭年代,拯救瑞恩的行動意義在於,用人性與家的理念,戰勝了冷冰冰的數字所代表的價值觀。” 劉靈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