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關注2014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 《逆勢奮進中的湖北期刊》系列報道之四

《長江蔬菜》:服務三農天地寬

歐陽春艷  蔣  薇

2014年09月10日10:06        手機看新聞

30年的風風雨雨,《長江蔬菜》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性刊物,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同類期刊中最受讀者歡迎的蔬菜專業雜志。

30年來,《長江蔬菜》累計推介新技術、新品種3000多個。2005年,刊物榮獲政府最高獎項國家期刊獎,2013年被評為中國百強科技期刊﹔它還曾獲首屆湖北出版政府獎期刊獎,連續四屆蟬聯“湖北省十大名刊”。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稱贊《長江蔬菜》“貼進農民、貼進生產,辦得很有特色,是一本成熟的技術期刊”。

在報刊競爭如火如荼的信息時代,為什麼《長江蔬菜》非但沒有折戟沉沙呢?這是因為長江蔬菜人始終堅持開門辦刊不改變、聯合辦刊不動搖、傳播科技不放鬆、自強不息不懈怠、開拓創新不停步。

借腦辦刊,調動社會資源,服務“三農”大智慧

《長江蔬菜》的前身《武漢蔬菜》,創辦之初定位於報道武漢蔬菜產銷體制改革經驗。為了更好的適應我國蔬菜大發展,滿足長江流域蔬菜高產協作的需求,1986年9月,首任主編、浙江大學著名蔬菜教授李曙軒與編委們進行市場調研后,商議確定了“以普及為主,在普及基礎上提高,搞好提高性的普及”這一編輯方針,服務於長江流域蔬菜產業。

繼任主編劉佩瑛和現任主編鄒學校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方針,他們主張科研論文既要有科技含量,又能讓初中水平的農民看得懂。

2012年《長江蔬菜》更是打破了傳統的“自由來稿為主、主動約稿為輔”的辦刊模式,根據讀者的強烈要求,特辟了《品種導航》、《植保技術》、《設施蔬菜機械化》、《營銷一百》、《高山蔬菜》等欄目,並邀請業內專家擔任欄目主持,借腦辦刊。

聯合辦刊,打破地域局限,服務“三農”破藩籬

創刊之初,一切並不順利,面對辦刊經驗、資金和資源不足這三大困境,長江蔬菜人提出了“打破地域局限,走聯辦之路。” 1986年11月,首次聯辦領導小組籌備會在上海召開,邀請長江沿線上海、長沙、重慶、南京等8大城市聯辦。中國著名蔬菜園藝學家、蔬菜植物生理學奠基人、浙江農業大學教授李曙軒擔任主編,蔬菜界的36名教授、博導成為期刊的編委。

目前,刊物的聯辦城市已經由原來的8個發展到了如今的24個,遍布整個長江流域。編委也由原來的36人,上升到43人,其中不乏對產加銷領域有建樹的教授、研究員、首席專家、總農藝師。

傳播科技,巧解科普難症,服務“三農”深扎根

科研單位研發的科技項目,政府希望推介,農民渴望學會,但現實常常是上面熱,下面冷,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之一,是推廣與普及手段脫節,許多農民對專家學者高深的理論沒法消化吸收。

為破解這一症結,《長江蔬菜》摸索出一條“實用性、通俗性、權威性、互動性”四位一體的科技推廣新路。以普及蔬菜科技為主,將知名專家的權威市場分析、種植關鍵技術,通俗到中小學生都能讀懂的程度。經《長江蔬菜》數十次的系統推介,湖南隆平高科研發的湘研系列辣椒品種,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全國引種面積1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0多億元。經《長江蔬菜》不遺余力地介紹,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發的之豇系列豇豆新品種,推廣面積達1200萬畝,農業增效10億多元。

開拓創新,率先數字轉型,服務“三農”重高效

蔬菜人敏銳地感受到網絡時代的到來,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長江蔬菜網,作為《長江蔬菜》的伴侶和重要補充。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出版的優勢日益明顯。《長江蔬菜》數字化轉型並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內部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充分運用數字化閱讀平台,快速傳播讀者迫切需要的信息,提供更加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數字化轉型后的《長江蔬菜》,著力打造蔬菜行業動態信息、技術服務、品種品牌宣傳推介、品種營銷四大平台,與受眾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形成穩定的信息服務依賴關系。

與此同時,長江蔬菜人還積極運用微信、微博、App等平台,發展新媒體。2014年,長江蔬菜雜志正式推出長江蔬菜官方微信訂閱號,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和影響力。(來源:刊博會官網)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