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關注2014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 《逆勢奮進中的湖北期刊》系列報道之六

《地球科學》:結合優勢學科 打造地學名刊

歐陽春艷    狄  科

2014年09月10日10:11        手機看新聞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地球科學》,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地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它1957年創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從不定期到雙月刊、從中文版到英文版、從國內走向國際,如今已發展成為載譽海內外的行業翹楚。《地球科學》(中文版)被《Ei Compendex》全文收錄,並榮獲2013“全國百強科技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英文版於1990創刊,2007年被國際《SCIE》100%收錄,並先后與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國外200多個科研機構簽訂了長期的贈閱和交換協議。

立足優勢學科,廣泛建立聯系

《地球科學》創刊之際,就得到我國地球科學領域許多知名學者的關懷、支持和指導。王鴻禎院士、翟裕生院士和趙鵬大院士曾先后擔任該刊主編﹔榮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的王亨君教授自1980年以來就開始從事《地球科學》的編輯和編審工作,並長期擔任主編。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質量的稿件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地球科學》的成長與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與礦產資源等優勢學科息息相關,這確保《地球科學》擁有優質的稿源。例如浙江省長興縣金釘子課題,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等國家重大研究進展,本刊都進行了追蹤報道,出版了多個專輯、上百篇優秀文章。

經過多年的經營,《地球科學》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海內外多家單位廣泛建立聯系,如今其英文版已建立覆蓋全面地學學科的國際化編委會,由84名編委組成,國際編委比率達33%。名家薈萃和學科優勢使得優質稿件層出不窮。

國際化辦刊理念,瞄准科技最前沿

隨著本世紀初國際化潮流成為主旋律,《地球科學》提出了國際化的辦刊方針,以辦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為目標,努力提高國際論文的比率。刊物要求稿源國際化、編委國際化、讀者國際化、語言國際化、審稿國際化、編輯規范國際化。可是國際化談何容易。沒有語言基礎怎麼辦?如何建立固定的國外審稿人專家團體?投稿和審稿、出版和發行如何與國際接軌?

在原來優勢的基礎上,《地球科學》實施了“請進來,走出去”,“借船出海”等一攬子計劃,引進英語水平高的國內外編輯和管理人才,聘請國外編委、特邀主編,加強兼職副主編組織國際稿件和審稿的力度。截至2013年,國際編委達到了28人﹔2007-2012年,英文版的國際稿件比率也從5%上升到36%。

為了達到審稿國際化要求,編輯人員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擁有現代化的審稿系統,於是想方設法籌備資金,購買了國際先進的投稿及審稿平台。審稿和出版周期因此大大縮短,審稿時間最短1周,最長為2個月。為了建立匿名雙審、同行評審體制,地球科學儲備了20多個國家的800多名審稿專家,每篇稿件分別邀請一個國外專家和一個國內專家進行評審,對來稿進行嚴格、公正的審閱把關,確保了稿件的學術質量﹔同時,採用國際領先的軟件進行查重,從源頭上把關,將學術不端杜絕在萌芽中。

狠抓編輯隊伍,實現長遠發展

要有高質量的期刊,就要吸引和凝聚一批高素質人才。為了提高質量,《地球科學》提出了“通天徹地抓隊伍”的辦刊方略。“通天”就是要求主編、編輯,深刻了解黨和國家科學發展的方針政策,要熟悉有關國家編輯出版方針政策和編排規范以及國際標准規范、語言習慣等﹔“徹地”就是要把期刊編輯培養成為精通地球科學的專家,提高編輯對稿件初審的鑒別能力和廣交朋友的社會活動能力。《地球科學》編輯人員均有機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一方面全面了解各學科的發展動向、前沿和熱點問題,另一方面同與會專家加強聯系邀約稿件。2014年4月,“蛇綠岩、地幔作用和有關礦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編輯部專門組織人員出席會議並向名家進行約稿。

受益於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嚴格編輯規范和科學的管理,《地球科學》獲得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地球科學》編輯部榮獲教育部科技司頒發的“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副主編李建威教授和章軍鋒教授先后於2013年和201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來源:刊博會官網)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