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中國好聲音》能唱多遠 選秀歌手為何"曇花一現"

蔡夢吟 蔣肖斌

2014年09月16日07: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好聲音》能唱多遠

  《中國好聲音》舞台

  日前,第三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巔峰之夜廣告招標會在杭州舉行。某化妝品品牌以1070萬元的天價創下了堪稱中國電視史上最貴的單條廣告——冠軍產生前的一分鐘廣告。

  《中國好聲音》開辦三季,每一季決賽的廣告位都可謂“中國好時段”,刷新著國內真人秀節目的決賽吸金紀錄。“好聲音”模式能否一直走下去?以“好聲音”為代表的一眾音樂選秀節目和藉此涌現的大批選秀歌手,又能走多遠?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業界人士。

  “好聲音”模式會衰退嗎

  《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過去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並不是純粹的選音樂,而更多地考慮選手形象、偶像魅力等,隻不過表演方式是演唱。好聲音的核心優勢,在於對音樂極致的追求——每一季都有能讓人記住的聲音。”

  據悉,“好聲音”原版節目《The Voice》誕生於荷蘭,在總人口不過1650萬的荷蘭吸引了300萬觀眾。調查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好聲音”模式已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得高收視率。

  盡管原版模式已很成功,陸偉透露,浙江衛視在引進“好聲音”時,還是加入了明顯的本土化元素。如,強調導師與學員的情感溝通。第二季中,海外模式方強烈建議《中國好聲音》使用曾在海外版中獲得巨大成功的“偷人模式”,即,別的導師淘汰的學員可以收為己用。“但我們后來放棄了。因為,這與東方的師生文化傳承相沖突。”

  在陸偉看來,《中國好聲音》有幾大優勢。“首先是硬件保証。我們的音響設備、音響團隊都是世界一流的,伴奏樂隊也是一流的。第二,形式有設計感。通過設置每一季的不同主題,形成對受眾的吸引、培養。”

  “第一季主題比較寬泛,就是‘唱出你心中的歌’。第二季做了大膽嘗試,主題是‘小眾化音樂’,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第三季主題是‘向經典致敬’,力推了大量中國樂壇金曲,不乏粵語歌曲。”

  陸偉坦言,“好聲音”模式的力量在衰退。“觀眾看到一個新鮮模式,會覺得特別好看。但看到第二遍、第三遍,肯定會逐漸冷淡﹔加上還有很多模仿者,該形式難免流於浮泛。”但模式衰退並不是致命的。他以選秀節目《美國偶像》舉例,“辦了十幾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導師常江認為,一個電視節目的生命力,是形態、內容和制作水准三者結合的產物。“《中國好聲音》區別於其他同類節目的最主要特征,在於其兼顧三者。我認為,自2012年開始的模式引進風潮正在逐漸冷卻,留下的是以內容為本所堅持的精良制作。而那些以為買了模式就能狠撈一筆錢的制作方,恐怕要漸漸被淘汰了。”

  選秀歌手為何“曇花一現”

  熟悉《中國好聲音》的觀眾都知道,這個舞台上曾出現過不少“比慘博同情”的“話題王”。一度有揶揄之聲指出:“窮病丑”成了選手在《中國好聲音》的上位模式。然而到了第三季,觀眾發現,“比慘”的聲音難覓了,節目本身的“話題”也少了,導師的關注度反而逐漸上升。

  在常江看來,“話題少”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導師風頭強勁是題中之意,他們本身就是明星,也是貫串節目的骨架和線索。強化導師、弱化選手話題,是符合正常傳播規律的,也是避免節目出現低俗傾向的一種策略。”

  但陸偉堅稱:“我們不認為這三季對學員情感的表達有任何變化。因為所有的音樂都必須是有情感的。我們希望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把歌手當成‘知己’。但這種真實的情感表達,正被粗暴復制——在其他一些娛樂節目中,選手的才藝比拼本身已不重要,‘故事’被誤認為一個可以吸引觀眾的點。這使中國觀眾迅速麻木,不再被電視上的真誠表達打動,反而產生懷疑。”

  “我們不得不努力使節目遠離懷疑。”陸偉承認,“選手要小心翼翼地在歌聲中去表達情感。”

  青年作曲家於洋曾先后供職於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中國好聲音》是他關注最多的一檔音樂選秀節目。於洋最大感受就是,“參加節目的年輕歌手們太厲害了”。他說:“選手們的聲音條件、演唱技巧、整體素質都很強,爵士、搖滾……各種曲風隨意切換把握,觀眾的確服氣。”

  但於洋也認為,選秀歌手的普遍“厲害”,或許恰恰造成了他們普遍的“曇花一現”。他說:“選秀節目一季一季的周期擺在那兒,優秀歌手一波一波滾滾來。作為個體的選秀歌手,迅速過氣很正常。”

  上海曠音文化藝術公司音樂總監李漢穎,是資深音樂制作人和作曲家,曾創作過《真的好想你》、《牽挂你的人是我》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她看來,選秀歌手“曇花一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選秀平台即電視台的收視率訴求,與歌手希望得到長線包裝、培養、宣傳的訴求不一致。

  李漢穎說:“電視台要的就是收視率,它隻負責搭建平台,並沒有專門的團隊為選秀歌手進行后續的宣傳和打造,這本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國內普遍的情況是,電視台也不願意放棄這些選秀歌手資源,會與其簽約,不簽約者在選秀路上也很難走遠。簽約之后,選秀歌手往往就陷入了各種商演之中,電視台沒能力、沒精力為每個選秀歌手量身打造適合其聲線、氣質的音樂之路。”

  李漢穎認為,電視台應該與有能力的音樂制作公司合作。首季《中國好聲音》學員、后成功簽約夢響強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吳莫愁,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吳莫愁能堅持到現在,在音樂和廣告代言等方面都一直有進展,背后的團隊打造功不可沒。李代沫本來走的也是這條路,可惜他自己不爭氣。”

  李漢穎直言,吳莫愁只是一個孤例。絕大多數《中國好聲音》等音樂選秀節目歌手的舞台生命都很短暫。“很多選秀歌手很幼稚、也很急功近利。說起自己的參賽原因,張口就是‘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以為導師一轉身,一家人就能成名暴富過上好日子,想得太簡單了。”

  蓬勃的音樂產業將催生更多成功選秀

  陸偉認為,《中國好聲音》要想長盛不衰,選秀歌手要想延長藝術生命,根源在於中國音樂產業要蓬勃起來。“全世界的音樂選秀節目,都是為音樂產業輸送新人的最好途徑。反之,音樂產業需要新人,會推動選秀節目的發展。”陸偉說,“在中國,當年火極一時的的《超級女聲》誕生7年后,才出現《中國好聲音》,之間沒有其他音樂選秀節目,為什麼?因為音樂市場疲軟,幾乎找不到發展空間。”

  於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選秀節目中歌手以“翻唱老歌”為主,也是音樂市場疲軟的表現之一。“當下中國音樂界原創匱乏是共識。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整個流行音樂市場的不景氣,搞配器、編曲的創作人才紛紛轉行。這從歌手的產量、質量上也能看出來——出唱片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踏下心來做原創專輯的人少了。”

  不過,“翻唱老歌”也未嘗沒有裨益。於洋說:“新舊藝術風格的融合能帶給我們新的藝術感受。如,我在進行音樂創作時,也會向古典音樂‘借力’,這與‘老歌新唱’是同樣的道理。”這種觀點也為李漢穎所認同:“原創是必須的,不然10年后我們拿什麼經典來‘翻唱’呢。但與此同時,老歌新唱也可以把一首老歌改編出強烈的時代感。”

  陸偉對《中國好聲音》中“老歌新唱”的處理引以為豪:“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好聲音的學員?一、唱得比原唱好﹔二、和原唱唱的完全不一樣,別有新意﹔三、唱這首歌投入的情感能感染到人。這三個標准至少符合一條。然后根據學員特點和意願定歌,最多的選了十幾遍才最終定下來一首歌。”

  陸偉說:“恆大收購了多家唱片公司,阿裡收購了蝦米和天天動聽,這會給整個音樂產業帶來重要的支撐點。此外,國內幾大音樂網站都在醞釀音樂的付費下載。其實國外的音樂下載都是收費的,如,英國《好聲音》的所有歌曲放在蘋果商店下載,一首約0.99英鎊,這筆收入幾乎就能覆蓋整檔節目的制作費用。”

  但李漢穎指出,通過音樂付費下載激發音樂產業生機的前提,是要切實落實對音樂創作人的著作權及版權保護。“現實是,創作者的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實現音樂付費下載,獲利者也只是某些網站和運營商,而非創作者。”

  盡管如此,陸偉仍相信,《中國好聲音》還能走得更遠,因為“我們遇到了中國音樂產業非常重要的拐點,整個產業在慢慢復蘇”。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