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9期

看好《壹讀》的數字化轉型

詹國樞

2014年09月22日13:46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紙媒體數字化轉型,無疑已是大勢所趨。放眼全國,到底哪家沖在前面?筆者以為,《壹讀》做得相當不錯,值得格外關注。這本創刊不久的新銳雜志,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已將紙媒體和網絡媒體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業界內外,影響頗大。有同行甚至斷言,《壹讀》走出了一條紙媒體數字化轉型的成功之路。《壹讀》到底新在哪裡,有哪些經驗值得同行借鑒呢?

一是媒體觀念新。何為媒體?《壹讀》社長林楚方認為,“我理解的媒體,不是雜志,不是報紙,不是PC,不是手機,而是一群人。這群人的素質、表情、智商、品味,決定了他們能做什麼。”在林看來,《壹讀》並不僅僅是一本“雜志”,而是一群“內容生產者”。創業伊始,《壹讀》確曾依憑雜志打出品牌。但隨著時間推移,紙刊部分正逐步減少,而手機移動端即微信、移動視頻等互聯網手段越來越多,分量越來越重,影響亦越來越大。如此媒體,名副其實“全媒體”是也。

二是傳播手段新。《壹讀》將自己定位作為內容生產者,產品一旦成型,立即向外推送,全方位立體傳播,除雜志外,視頻、微信、微博、博客、客戶端、互動游戲……凡能用互聯網傳播者,統統嘗試。早在《壹讀》創刊前半年,團隊便精心制作網絡視頻《悲催的倫敦奧組委》、《官員升遷指南》、《中國精英移民地圖》等,視頻剛一發布,便像病毒一樣在網上迅速擴散,形成上億點擊量,先聲奪人,為《壹讀》登台作了巧妙鋪墊。

三是產品內容新。林楚方認為,信息時代,盡管傳播手段不斷創新,但“內容生產依舊是《壹讀》的核心競爭力。”究竟生產什麼呢?“我們更多考慮是大家需要什麼,人們情緒的基礎是什麼。”最終,《壹讀》將內容定位為“輕幽默,有情趣”。為何如此?林說,信息時代,必須做“悅讀”產品。第一,這是人們的接受習慣。大家顯然更喜歡在輕鬆環境下接受信息。第二,現在信息轟炸,比幾年前更為嚴重,時間變得碎片,讀者閱讀一篇文章的時間,正不斷變短,甚至對篇幅特別長的文章持一種厭煩態度。基於此,傳播內容,須隨形勢改變,

為確保內容精准定位,《壹讀》制定了幾近嚴苛的生產流程。雜志的每個版塊、每個欄目,均有清晰可操作性的具體描述。每期封面,必須在10個備選中產生,少於10個,就是“事故”。《壹讀》視頻則要求文案必須精准詳細,撰寫者要用調查新聞事件的方法調查知識﹔視頻時長,不能超過4分鐘,因為時間太長,觀眾會累﹔每個視頻,必須有20到25個笑點,因為《壹讀》必須幽默有趣,觀眾不笑不能達標,等等。

四是組建隊伍新。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當然需要極具互聯網思維的人。為此,林楚方力主啟用新人,向社會招聘時,哪怕沒有文憑,專業並不對口,隻要確有真才實學、瘋狂熱愛互聯網就行,是否北京戶口,其實無所謂。壹讀團隊,目前大都非常年輕。新媒體部幾乎清一色的80、90后。雜志執行主編馬昌博也是一80后,1981年出生。后壹讀員工,幾乎都具備一專多能本領,既會撰寫腳本、制作視頻,又會剪輯音頻、兼當主播。林楚方對其下屬如此描述:偏執,不偏激﹔崇尚自由,又有約束﹔偶爾安靜沉默,時常內心錦繡﹔學習成績未必優秀,某種才華一定橫溢﹔還有,他們都很有趣。

行文至此,突然發現,以上做法,其實並不新鮮,別的紙媒,大抵也都明白,而且多多少少,也都在做,為何單單《壹讀》能夠一騎絕塵,干得如此成功?筆者以為,歸根結底,在於兩條,其一,力度如何?是不是真相信,真敢干。其二,質量怎樣?是不是真嚴格,真較真。倘若道理都明白,方向也清楚,卻是左顧右盼,磨磨蹭蹭,行動遲緩,且看且行,再拖延下去,機會一點一點喪失,那可真就要走向衰亡了。

(作者: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原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