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最新情感大戲,更是趙薇、黃渤顛覆之作《親愛的》,比原檔期提早半日,於昨日晚上6時,在全國各大院線全面上映。此前,《親愛的》曾在威尼斯電影節展映,映后觀眾起立鼓掌超過5分鐘,外媒好評如潮。9月中旬開始,該片在國內各大學校園作了大規模點映,其“曲折飽滿”的劇情贏得不少大學生集體點贊。作為國內首部“打拐”題材電影,整個影片的觀影過程讓同學們“虐心”不已,“飆淚”幾成關鍵詞。
難舍難離 心無歸期
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尋子故事。趙薇、黃渤、佟大為、郝蕾、張譯、張雨綺飾演6個不同身份、不同遭遇、不同內心境遇的人物,尋子過程已是歷經磨難,而之后的故事卻更為峰回路轉……人性的糾結和撕裂,貫穿始終。
電影充滿了生活質感。陳可辛以現實底色為基調,以直面社會底層的低視角,展示了一幅芸芸眾生的浮世相,同時彰顯出對弱勢群體小人物的終極關懷。《親愛的》展現更多的,乃是人性的力量。“雖然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新聞事件,但其實看進去,你會發現,它反映的遠不止是‘打拐’,更多是情感。”陳可辛說,“人生有很多無奈,很多時候,悲劇就是命運。這世界雖令人絕望,但人間還有很多愛。所以片子更名為《親愛的》(之前叫《親愛的小孩》),也是為了反映更大更多的情感。”
難得的是,該片既能保留最美好的情感,又能做到適度的社會批判。它不隻讓觀眾流淚,更讓人們反思。片中尋子不得准備再生二胎的張譯喊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死,你們非要讓我辦個死亡証明?”
草灰蛇線 不著痕跡
《親愛的》有種紀實片的風格,劇本扎實,情節鋪設合情合理,而散點式故事線頭尤為復雜。陳可辛對每個人物用情至深,黃渤、郝蕾四處尋子煞費苦心,趙薇偷偷帶大孩子情感動人,還有尋子男張譯、事業不如意的佟大為、感情受阻滯的張國強……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中,每個演員都奉獻出“動人心扉的頂級表演”(陳可辛語)。而影片不刻意煽情,多處欲言又止的留白尤值稱道,極度考驗演員演技及個人魅力。
趙薇、黃渤無疑會借此片的精湛表演,再度為自己正名:之所以成為影壇翹楚,絕非隻憑運氣。前半段黃渤千裡尋子,從一次次甘願受騙到逐漸麻木直至成功,黃渤居然完全摒棄了自身的喜劇特征,讓觀眾時時感受到為人父母的慘烈心酸。
影片后半段,尋子故事成為社會大背景和焦點,人物心理轉變成為最精彩的看點,尤其是飾演農村女子的趙薇對孩子的愛似乎比親生父母更刻骨銘心。不施粉黛刻意扮丑對趙薇來說並非挑戰,真正的考驗是內心情感戲,她演繹得既動人心扉、又不著痕跡。
明心見志 直指人心
一部《親愛的》,可以見出香港導演陳可辛的感性與野心。
在華人電影圈,陳可辛曾有著一種標杆性的啟示意義。這位早年游走於好萊塢的香港導演,對現代娛樂工業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透徹,以至於他早期進入內地電影市場時,完全移情別景,忘我投入。《如果愛》、《投名狀》、《十月圍城》、《武俠》、《中國合伙人》一路試探下來,雖然口碑有爭議、票房不見得是最好,但是質量上乘部部上佳,並一次次完成自我超越和各種類型片的開拓和嘗試。
作為香港導演拍內地題材,陳可辛無疑是最接地氣的。陳可辛擅長從個體的遭遇投射時代,帶出社會不同層面的問題來。《親愛的》凸顯陳可辛以小見大的功力,影片不止感動催淚那麼簡單,法理與人情的矛盾、每個社會視角的態度、被拐小孩和父母的情感割裂與修復,都讓該片增添了厚重的分量和人性的激蕩。
作為商業片導演中最有情懷的導演,陳可辛最擅長的終究還是拍文藝片,《親愛的》便是最好的佐証。特約影評人孫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