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做一名有思想有擔當的媒體人——

專訪鳳凰衛視主持人邱震海

東方緒

2014年10月08日10:2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工作始於興趣,價值源於責任。也正是由於“責任、興趣”激發了鳳凰衛視主持人邱震海的工作動力和工作激情。作為一名主持人,也恰恰是責任塑造了他作為一個媒體人的價值。數十年來的主持經歷造就了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和人格魅力,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折射出主持人的內在精神境界。他思想有深度,知識有廣度,深刻、犀利的現場評論,總能給觀眾一些感思和回味。有人說他是一名主持人,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名學者,而他認為自己是一名兼具二者優點的學者型主持人,對於他的評價,他的回應則是:“我的主持風格大家可以探討,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鳳凰衛視獨具風格的時政節目主持人,觀眾對邱震海的認可在於其思想內涵可以藝術地傳遞給觀眾,每一次的主持都是走進觀眾心靈的溝通,以此獲得觀眾情感的認同。前不久本刊記者有幸採訪了邱震海先生,請他為讀者講述他學者型的主持人生,同時希望他的思想和經驗給讀者更多的啟迪和借鑒。

邱震海:男,1962年出生於上海,現為鳳凰衛視主持人、時事評論員,同濟大學兼職教授,香港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顧問理事會成員,《德國之聲》和《亞洲周刊》特約記者,以及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媒體外交事務專欄作家。1984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87年在同濟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德語系講師、外語廣播電台副台長﹔1990∼1997年留學德國圖賓根大學獲博士學位,時任上海和香港《文匯報》駐德特約記者、《德國之聲》撰稿人﹔1997年任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香港創新發展集團推廣總監、《德國之聲》駐港特派員和澳門大學兼職講師。目前主持的電視節目主要有《震海聽風錄》及《寰宇大戰略》。2013和2014年分別出版《訪與思:中國人成熟嗎》與《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風險》兩部著作。

“做任何事要跟著自己的心走,心在哪裡,方向就在哪裡”。今天的邱震海已經告訴我們:他當初選擇的方向是對的。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邱老師,您好,很榮幸採訪您!我們知道,這麼多年來您從學界到商界,最終以媒體人的角色加入鳳凰衛視,您涉足的都是一些不相關的領域,那麼請問邱老師,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轉變,並且最終加入鳳凰衛視?

邱震海:你好,我也很高興和你們交流!你提的這個問題既復雜又簡單,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我讀大學之前在高中有個老師,他以前就是從事記者工作的,給我們總是講他做記者時的一些趣聞,所以我從小就對新聞很感興趣,而且那時候我最好的一門課就是語文課,所以當時我就想考新聞系,可那時候大學新聞系的考分又很高,我又怕考不到,但同時我那時候的外語也很好,所以當時做了一個很務實的決定,就是放棄新聞學,去讀外語系,所以你看我的履歷是學外語出身的。但是人生是很奇怪的,兜兜轉轉,最后還是成為了一名新聞工作者,跟著感覺走,心把你領向哪裡,你就會走到哪裡。在學生時代,自己也不斷地嘗試做兼職記者,或給雜志社撰稿,這主要還是因為興趣所在。嚴格地講,我在進入商界之前已經在新聞界了,我的經歷應該是從學界到新聞界再到商界,最終由商界又回歸到新聞界。前一個新聞界我是在報社、雜志社,后一個新聞界則是在電視台。總的來說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人生還是要跟著自己的心走,我經常會對朋友調侃到“人一生一定要把自己最愛的那個女人變成自己的老婆”。

記者:我們知道邱老師早期在國內高校教書,后來去了德國留學,為什麼您德國留學畢業后沒有留在當地從事媒體工作,而是選擇回到了香港?

邱震海:每個人學有所成之后都想要學以致用,而作為學習人文科學的人來說,社會就是最好的實踐的地方。在德國學習完之后當然可以留在西方,西方的社會結構已經相當完善了,我們現在的發展歷程,包括城市化、工業化、法制化等很多社會架構,應該相當於西方20世紀50、60年代的發展階段,我當時做這個決定是在18年前,當時中國的發展也剛剛起步,發展的空間很大,我把自己以后的人生和發展中的祖國聯系在一起,相信個人的價值會有很大的實現,之所以選擇留在香港,可能和香港當時寬鬆的新聞環境有關,我想把香港作為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進則會回到大陸,退則會回到西方。

隻有做到:吸引觀眾,影響觀眾,征服觀眾,那麼觀眾的心中定會留一塊聆聽你思想的空間。

記者:您現在主持的《震海聽風錄》《寰宇大戰略》都是比較有深度的時政評論性欄目,您可否談談,您是以一種怎樣的主持思想及方式讓受眾接受這種有深度的討論性節目?

邱震海:環顧大中華地區的電視節目,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現在基本是以娛樂節目為主,像真人秀節目、征婚節目、找工作節目或歌唱比賽類節目,不過中國大陸現在也開始做一些嚴肅的時政類節目,但在討論時會由於各種原因而遇到瓶頸。我在德國學的是傳播學,對於西方的傳媒產品也有所了解,媒體首先擁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娛樂,尤其是電視媒體,所以娛樂節目會在電視媒體中佔據很大一部分,但還有一部分就是時政版塊,也包括一些資訊類節目,對一些時事資訊的整合。娛樂與時政應該說是媒體的兩大支柱,現在中國大陸娛樂節目版塊很強,而時政類節目才剛剛起步。與之相比台灣地區時政討論類節目很強,娛樂類節目也做得比較好,可由於台灣本地“藍營”與“綠營”的競爭,使得當地的時政討論類節目有時會成為一種政治斗爭的工具。香港這個地方,娛樂氛圍很強,社會的架構也比較完善,但是它的文化底蘊比較薄,所以當地人就不好消化這種時政類節目,而鳳凰衛視則是一個比較特別的電視台,它與大陸、台灣以及西方,包括香港電視台都有不同,可鳳凰也正是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並立足香港輻射全球。中國人相當聰明,中國現在的發展之快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包括領導人、媒體工作者等現在都是跟著中國發展后面跑,所以中國的老百姓遲早有一天是需要一檔成熟的、有深度的時政類節目,這是我2006年時剛創辦欄目時的一些設想。老百姓現在的資訊很多,但老百姓需要對資訊的整合、分析,所以現在好的媒體對資訊進行整合與分析是相當重要的。雖然現在如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的興起,使人們獲得資訊的速度更快,但不代表這些信息不需要整理。現在的資訊大量碎片化,這就需要有人去整理、分析。所以我認為電視媒體需要有深度的時政討論類節目,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對時政資訊類節目的需求。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新聞也不會局限於電視媒體,人們也可以在手機、iPad上直接觀看。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去做深度討論類的節目的原因。

記者:您最近出了一本書——《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風險》,書中深刻分析了未來中國所面臨的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並提出了相關建議,請邱老師對此書做一個自我評價?

邱震海:我很長時間沒有出書,是因為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說的,我不願意為了出書而出書,今年這本書主要是以暢銷書的方式來寫的,行文風格比較簡單、有趣。但在內容上我主要探討未來中國的風險,關注未來幾年中國的發展動向,尤其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上任后提出“中國夢”,提出未來中國十年的發展計劃,這非常好,但中國現在的發展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人口紅利的下降,未來20年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勞動力,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我們的勞動力不夠時,我們就要想辦法提高勞動生產力,所以就要以創新推動生產力的提高。談到創新那對於我們又會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且我想總結一下過去20年我們改革所走過的彎路,當然有些彎路是避免不了的,但批評過去是沒有意義的,主要是從過去的“彎路”中吸取教訓。所以我就覺得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發展有一些話要說,於是就寫了這本書。這本書之所以與以前的書行文風格有所不同,主要還是希望讓更多的老百姓去看。當然裡邊一些思考類的問題,還是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學識和積累。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在新的人才競爭環境下,創新型人才則是提高現代生產力的主要推手。

記者:新書中您用一個章節在討論中國的人才問題,包括如何引進國外人才,留住海歸,請問邱老師我國怎樣才能實現中國人才的自給自足?

邱震海:其實這個問題不矛盾,即使你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不能完全實現人才的自給自足,還是需要吸引外面的人才,就像美國這樣的教育大國,每年還是要吸引大量的人才為其出力。這就是別人為你培養人才,你在他最成功的時候把他吸引過來,把他所有的科技成果、腦力成果都帶過來,以最簡單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收益。而中國自己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培養的方式及教育體制架構上多下功夫多做改進,人才的培養上要多注意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為創新型人才將會給未來我們中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總的來說“自給自足”與留住外國人才其實是不矛盾的,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像你娶老婆,你什麼都不用管,別人幫你把女兒養大,你在她最美的時候把她娶過來,這不是很好嘛!

記者:可能與邱老師的經歷及節目有關,我認為邱老師更像是一名學者,對一些國際問題的分析,深刻、透徹,您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

邱震海:我現在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學者型的主持人,我是1980年讀的大學,正式從事新聞工作已經是1997年,這17年間我已經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學者、博士,后來又從事過商業,進入過媒體,轉了一大圈最終進入鳳凰衛視,那已經是大學畢業二十多年后,這二十多年已經使我打下了學者的根基,帶著學者的影響進入新聞界,這使我做新聞的方式會把學者和新聞人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把缺點摒棄掉。新聞人的優點是敏銳及犀利,而缺點可能會將新聞事件流於表面,不深刻。而學者的優點是分析問題比較深刻,總是喜歡追究深層次的原因,如事件的背景,思想的根源等,這是作為學者多年的習慣及經歷所養成的,但缺點可能是對事物不那麼敏銳。所以我既要保持學者的深厚,又要有新聞人的敏銳。我現在一周要做兩檔談話類的節目,一年有100多場討論,而且不是我一個人講,還包括各行各業的專家大家共同交流,但其中的每一個話題我都有思考或研究,這就需要主持人比較博學,有相當的閱歷才能把握住節目的節奏,將所討論的話題順利進行下去,尤其是深度討論類的節目。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邱震海時刻堅守著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職責。

記者:從您身上不僅看到的是一個媒體人的睿智、深刻,而且更多的是您作為一名媒體人對國家及社會的責任,最后我想請邱老師談談,在當今這個時代,媒體人應具備哪些素質和責任?

邱震海:作為媒體人首先要具備兩種大的素質,一種是專業的素質,一種是道義上的素質。專業素質好培養,道義上的素質其實也不難培養,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學,願不願意去做。新聞人的特點是忠實於事實的真相,作為評論人則是要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解釋及引導觀眾形成正確的觀念,這就對一個人的人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國古人有句話叫“為學先為人”,這是對新聞人最本質的要求。做新聞不要想著去賺大錢,如果想賺錢你可以選擇去學金融,做新聞人你就要敢於擔當責任,甚至深入災區,進入戰區,潛入幕后,將真正的事實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了解事實的真相,以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受眾,使社會形成一種正確及真實的輿論環境。

最后感謝《今傳媒》雜志給我這次和讀者交流的機會,衷心希望以后能與《今傳媒》有更多的互動與合作,也希望以此能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