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閩台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及特征

帥志強 朱志敏 

2014年10月08日10:4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兩岸文化產業合作領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強,閩台文化產業園區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之一,其“長尾效應”開始顯現,閩台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應日益突出。從產業集聚的方式來看特征,政府扶持型產業集聚與市場主導型產業集聚兼有﹔從閩台文化產業要素的組合看特征在市場、人才、優勢產業、資金要素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集聚特征。

關鍵詞:閩台﹔文化產業﹔集聚﹔效應﹔特征

閩台“五緣”優勢為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兩岸文化產業合作領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強,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集聚特征愈加明顯。

一、閩台文化產業園區

閩台文化產業園主要是分為福州和廈門兩個板塊。福州板塊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區,總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規劃佔地約14.48平方公裡,形成了以數字內容、動漫游戲和創意設計為閩台文化科技示范,以工藝美術、文化旅游為閩台文化交融示范的特色文化產業體系。園區建立了包括金融、公共技術、展示體驗、等服務平台的綜合服務體系,擁有多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廈門板塊按“一區多園”的模式建設,總規劃19.55平方公裡,重點打造數字內容與新媒體產業、創意設計產業、影視演藝、古玩藝術品、文化旅游產業五大產業集群,於2007年建成數字內容和數字新媒體產業園一期並投入運營,之后陸續有龍山海文創園、牛庄文創園、燦坤文創園等陸續投入運營。

二、閩台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性質的產業或具有相關性質的產業在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高度匯聚在一起,產業的資本要素在這個特定的空間區域內不斷組合的過程,尤其是指將某種產品的不同企業或為這些企業做配套等相關服務業集聚在一個區域內[1]。產業集聚效應指的是產業在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集聚,在集聚區域內的所有產業會形成一種有機的組合關系[2]。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支柱性產業,指的是能給大眾提供文化熏陶、娛樂性產品以及跟它所相關的服務性的產業集合,它具備高知識性、高附加值、無污染等獨特性質[3]。文化產業集聚是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極其重視的一種發展模式,是文化產業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市場而產生的新態勢,它所產生的集聚效應是指文化產業園區內部的各個企業根據其所獨特的集聚方式,或因共同的市場導向、人才市場、文化因素等因素而匯聚在一起,彼此之間共同享受資源、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為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創造它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首先,入住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企業佔80%以上,吸引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捷聯電子設計中心、網龍、神話時代、九洲海峽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優秀企業落戶閩台文化產業園。其次,隨著產業集聚深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聞出版、影視制作、動漫設計、廣告業、文化會展等行業逐漸增多,這些行業密切相關的邊沿生產加工、制作業等也入住產業園區,以及相關培訓機構、研究機構、市場咨詢機構、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都集聚於此。最后,閩台文化產業園區已建成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創業孵化、融資中介、版權、技術、信息、展示與交易等服務平台,構筑起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三、閩台文化產業園區集聚特征

研究“產業集聚”的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著述中,將產業區的產業集聚歸納為如下幾個特征:與當地區域內同種淵源的價值觀以及共同創新性的氛圍﹔具有生產垂直性聯系的企業群體﹔具備最優的人力資源配置系統﹔擁有競爭與協作並存發展的不完全競爭市場是產業集聚區域內最理想的市場﹔帶有別具一格的最優信用系統[4]。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從產業集聚的方式來看特征

1.政府扶持型產業集聚。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政府在它的形成過程中的責任及作用是不容小覷的,政府的介入無疑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獲得的一枚得以進步的“金牌”。據相關資料顯示,政府主導型的文化產業園區主要歸結為兩種類型:首先是“舊城改造”,改舊城為文化創意產業園無非就是節省這些資本的好選擇,它不僅可以保留城市歷史進程的足跡,還可以節約舊城改造所帶來的資本。福建著名的“明清建筑博物館”——三坊七巷,是福建省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它總佔地面積近40公頃,基本上是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坊巷格局,保存比較良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它有著“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稱。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規定它的文物保護建筑遺產不對外招租,或者搞商業性運營,主要是供展覽使用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近年來,政府的重視及其不斷修正與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產業集聚化發展。其次是“產業園升級”,城市經濟的進步,帶動了各大文化產業園區逐漸轉型的步伐,促使它們去尋找一種新的適合自己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本身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與許多大大小小的產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各種聯系,具有極強的產業鏈滲透性,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就會出台各種政策文件,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市場主導型產業集聚。市場主導型產業集聚方式,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以往那種空間集聚的概念模式,而是建立以品牌特性為核心的產業鏈,將品牌戰略規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被稱作“后空間集聚”的模式,走的是品牌創新的道路,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獨具特色,不斷地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發展。2010年,廈門市燦坤擬建設海峽兩岸生活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園及油畫專業市場,總佔地面積有5.7萬㎡,總投資為5.7億元。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打造集海峽兩岸設計文化創意與廈門油畫專業市場(油畫展示/銷售中心)、文化創意產業高端服務教學基地等配套服務中心於一體的多功能性文化創意產業園,設計孵化總部大廈、文化創意展演中心、美術館、油畫市場等多個項目同時進行。燦坤海峽兩岸生活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園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油畫專業市場集聚在一起,形成此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獨有的個性特征,使得海峽兩岸的油畫在此形成了一種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發展,促進油畫品牌在競爭中更快地發展。

(二)從閩台文化產業要素的組合看特征

1.市場要素組合。海峽兩岸文化產業的市場容量差異相當明顯。在台灣地區,由於地域的狹小決定了其人口的容量,也致使需求量極其有限。長期以來,台灣是以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它們生產的產品在一半以上都銷往島外。面對此種情況,中國大陸的廣闊市場無疑是台灣寶島海銷產品的最佳選擇。而福建省剛好是連接台灣和中國大陸以及長三角等地區的核心地域,地理位置優勢及其明顯。加上其本身的經濟輻射能力,台灣文化企業勢必依靠福建市場容量的優勢,開設福建為“經濟文化窗口”,才能將大量產品銷往內地,創造經濟效益。閩地區所擁有的廣闊市場容量也就成了閩台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產生的“助推器”。

2.人才要素組合。就目前來講,閩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率比較低,人才資源短板急需得到解決。福建地區的許多學校開始創辦相關的專業,每一年畢業的學生也都上千,但是校園內設置的教學內容總是跟不上社會需求的發展,這也對福建的高等教育敲響必要的警鐘,找尋方法促進校園內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發展能齊頭並進。相比之下,台灣地區在高等教育資源方面,是比較有優勢的,它們經常會由於招生資源不足的原因而降低招生標准,這就很明顯地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過剩。因此,引進台灣地區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福建地區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教學水平,彌補創意人才緊缺的偏差。在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過程中,海峽兩岸人才培養資源的合作發展,勢必會使得兩岸文化產業變得大有作為。

3.優勢產業鏈要素組合。當前,閩台文化產業園區的優勢產業鏈在閩台兩岸文化的產業集聚中顯示出較大的互補性。以影視動漫制作方面為例,福建地區有著較強的動漫制作能力,一百多家相關大型企業聚集於閩,從事此行業的人員數量過萬,分布在福州和廈門兩個重要的動漫游戲產業基地,涉及制作動漫游戲及開發衍生品等內容。福建地區創作影視劇本的能力卻偏弱。台灣地區的動漫影視市場相對內陸來說,是比較有限的,還要受到大陸等勞動密集型地區勞動成本低廉的影響,會使其一時萎靡不振。可是,不能忽略了台灣動漫影視產業的本身優勢,與大陸地區相比較而言,台灣動漫影視產業由於擁有長期代工處理的經驗,在技術和人才方面上都有獨特的優勢。再加上台灣加入國際分工領域比較早,在開發制作、策劃營銷等方面都擁有比大陸還完善的理念,台灣地區擁有大量著名的企業和品牌。將台灣地區的影視劇本創作能力與閩地區的制作技術結合在一起,無疑促使雙方共同發展的最好方式。

4.資金要素組合。福建大部分的文化企業都屬於中小型,還處於成長階段的它們得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今后的發展。但是,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這也導致了大量的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有限,不易實現有效融資,普遍缺乏資金支持。而台灣地區,由於經濟比較發達,它們的資金會比較充裕,資金流動能力比較強。1986年以后,台灣地區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讓台灣經濟在轉型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台灣也開始將大量資本拋向海外。這也正好彌補了閩地區文化產業資金的缺乏,因為僅僅靠閩地區自身的地方財力能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包括台資在內的海外資金就是“雪中送炭”的待遇。(帥志強 莆田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朱志敏 湄洲日報)

參考文獻:

[1] 高國偉.不可不知的1000個財經常識(經濟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 葉依廣,葛海蛟,王啟仿.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3] 顧江.文化產業研究: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第2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4] 羅勇.產業集聚、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基於中國的實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