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對民生新聞的差異化認知解析

楊季翰  張娟莉

2014年10月08日14:5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民生新聞是中國當代電視最耐人尋味的現象之一。一方面民生新聞在各地電視台遍地開花,因其報道內容貼近百姓生活而廣受追捧,收視率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它瑣碎低俗,負面消息多,質疑和批評聲不斷。這種對同一類新聞截然不同的態度,在新聞評論中相當少見,它體現了中國社會變革帶來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在對新聞認知中產生的矛盾與差異,它將成為我們這個特定時代特定的新聞現象。

關鍵詞:傳播形態﹔差異化認知﹔新聞價值

民生新聞是中國當代電視最耐人尋味的現象之一。在五十多年新聞聯播的新聞傳播模式下,21世紀初民生新聞遍地開花,它的出生伴隨著高收視率的是高批評率,十年多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批評指責,在眾多的批評下它不僅沒有衰亡,反而不斷發展壯大。它的存在如同一個悖論,體現了中國社會變革在新聞發展中產生的形態認知與價值判斷上的矛盾與差異。

一、差異化認知的表現

21世紀初,全國各地電視台不約而同相繼開播民生新聞欄目,如江蘇電視台《南京零距離》、安徽台的《第一時間》、湖南經視的《都市時間》、重慶台的《天天630》和杭州台的《阿六頭說新聞》、陝西電視台《都市快報》等。十多年來,各地民生新聞欄目由最初半小時以內的短消息集合,相繼增加了話題板塊,熱線板塊、評論板塊、深度報道板塊、網絡咨訊板塊等,時間也都擴展到一小時以上。然而,與民生新聞不斷發展壯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責難與批評也不絕於耳。批評最多的是認為民生新聞瑣碎、低俗,報道的內容無關國計民生,動輒是道路堵塞,房屋漏水,打架斗毆,鄰裡糾紛,家長裡短,街談巷議。如果刨去極端化的案例不說,就現實的報道來說,民生新聞整體關注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這些事無疑都是生活瑣事,相比起時政新聞來說,屬於小事小情,與國計民生關聯不大,相比起來說它雞毛蒜皮也不為過。但瑣碎並不意味著低俗,至於個別情調不高,自有觀眾的遙控板來選擇與淘汰。遙控板淘汰的結果是,民生新聞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收視率一直居於各台自辦欄目前列,有的還蓋過了電視劇的收視。於是,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民生新聞因報道的事小而不足觀,迎合觀眾低級趣味,新聞價值低,發展余地小﹔另一方面民生新聞因這些小事貼近百姓而擁有比其他新聞更多的觀眾,收視率一直雄踞各電視台榜首,枝繁葉茂,發展茁壯。這確實是一個矛盾現象,近乎一個悖論,唱紅唱衰,各說各話,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和對其他節目壓倒性地叫好或批評不同,這種相互矛盾截然不同的看法,更體現了我們這個特定時代特定的新聞現象。

二、形態認知的差異

民生新聞的悖論來自對不同新聞形態的認識。也就是說,很多人以對聯播新聞的認知來衡量民生新聞,忽略了新聞聯播的聯播新聞和民生新聞的差異。《新聞聯播》作為中國電視媒體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新聞形態,它的內容與形式早已深入人心,幾乎就是新聞欄目形態的代表。幾十年來,《新聞聯播》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發布著黨和政府的聲音,它的權威性、廣泛性加深了人們對這種新聞形態的認知:重要領導的活動,重大政策方針的發布,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是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和一貫特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評論都會在新聞聯播上出現。看新聞聯播,了解天下大事,成了觀眾對新聞聯播的自然認知。

而民生新聞卻是在《新聞聯播》出現了四十年之后出現的新聞欄目形態。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社會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到來,人們對身邊的紛紜變化渴望了解,對自己的利益訴求渴望得到滿足。廣告逐漸進入媒體,收視率逐漸被人重視,關注百姓生活的報道受到人們追捧,一些關心民生話題的欄目開始出現。如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與《焦點訪談》,陝西電視台的《時代廣場》等。它們當初以新聞雜志或都市生活類的名義出現,對民生的關注和對不良現象的曝光,贏得了廣泛的關注。經過幾年的發展,2002年,全國眾多省級媒體幾乎不約而同地推出了以關注百姓為訴求的新聞欄目,他們把焦點對准普通的百姓,關注百姓眼前事、身邊事、有趣事、麻煩事,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民生新聞。他們不再把鏡頭仰視而是平視,對准了坐在電視的最大多數人群,即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和這些芸芸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成了它的主要內容。民生新聞為了適應這些觀眾的口味,即使評論,也不再是義正嚴詞地庄嚴發布,而是幽默諷刺的個性化評說,甚至是多元觀點的相互碰撞。如果看慣了新聞聯播,或者以對新聞聯播的認知來看民生新聞,自然會覺得民生新聞瑣碎不足觀,低俗不足道。

民生新聞和聯播新聞是兩個不同概念的新聞欄目,當然這並不是說它們對立排斥,相反,我們可以說它們是互相補充,互為表裡的新聞欄目。就時間順序而言,每個台都是先有聯播新聞后有民生新聞,聯播新聞以時政、經濟、社會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件為切入點,是謂“大敘事”,民生新聞以百姓生活等具體事件為切入點,是謂“小敘述”。兩者的訴求不一樣,呈現出來的狀態也不一樣,民生新聞呈現出的是一種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風俗畫,人間百態、世情炎涼盡收眼底,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沒有《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那樣反映的人物重要,題材重大。但是,小百姓的衣食住行,行賈坐商的買賣經營,更全面反映了那個社會的風貌。雖然出現的都是無名之輩、芸芸眾生,從事的都是柴米油鹽的日常營生,但它們同樣甚至更具有認知的意義和價值。

三、價值判斷的差異

對民生新聞的不同看法還在於對新聞價值的不同判斷。

什麼樣的新聞事件是有新聞價值的?教科書上教我們判斷新聞價值有五要素: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這看似很明確的答案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不同人那裡會有不同的看法,政治與經濟、時政與社會、國家與個人,領導和群眾等一系列關系中,孰重孰輕孰大孰小。不同的傾向和處理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前邊說過,民生新聞屬於“小敘述”,著眼於百姓生活,關注百姓利益。這樣的新聞在有些人眼裡新聞價值不大,因為事件是個別的偶發的,對整個社會來說小之又小,對社會的影響力也十分有限。

但是,從社會歷史發展來看,人民群眾起著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每個具體社會中,“人民群眾”並不是一個是抽象的存在,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了這個社會最基本單元。對這些社會基本單元的關心關注、對個人權利的維護,成為社會文明的表現。相反,對個人權利的忽視,將使社會文明失去發展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民生新聞對民生的關注,對百姓生活的報道,對百姓利益的維護,體現了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靈魂——人文精神和民本意識。

有句話大家耳熟能詳:百姓生活無小事。百姓生活,是社會整體風貌的反映。作為媒體來說,與百姓生活和利益相關的事,看似不大,往往如同浮在海面上冰塊,是社會問題的集中顯現。比如一些評論家所詬病的民生新聞內容,如街頭打架、家庭糾紛,漏水堵水、被盜被騙等。這些事情雖發端於個別人,但它涉及社會風尚、文明道德、法制建設、社會管理等諸多問題。它是現實生活的警示牌,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風向標,是社會運行與管理的監測點。

我們從民生新聞中可以更真切也更真實具體地感知時代的脈搏,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民生問題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民生新聞的各種曝光消息、熱線欄目、幫助欄目等,起著穩定社會、解決問題、緩解矛盾、宣泄情緒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也是深化改革的轉型期,民生新聞在反映社會變革中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引導人們群眾提高文化素質和民主意識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大政方針由以階級斗爭為主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成了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被放在重要位置。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權益,是黨和政府的服務宗旨。以人為本,意味著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的生存與發展,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義,也同樣是民生新聞發展的堅實理論基礎。

四、差異化的消解與融合

對民生新聞的抨擊近年逐漸減少,這源於民生新聞和聯播新聞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在發展中,呈現出相互借鑒和不斷融合的趨勢。民生新聞把視角投向一些新聞重大事件的民生角度解析,內容更全面、視角更廣闊﹔新聞聯播也選取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事件進行報道,更大程度地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央視新聞聯播在這方面的改革領風氣之先,大量走基層之類的民生報道比比皆是。記得2012年10月1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尋母的故事,在新聞后還登出尋人啟事。這種做法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因為各地的民生新聞欄目,也幾乎不會刊登尋人啟事這樣極個體化的內容。央視刊登的這則尋人啟事,也許只是一時的探索,但我更願意把它認同一個風向標,顯示了聯播新聞貼近民生的人文情懷,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也昭示了民生新聞發展的多樣化前景。今天,像“記者走基層”這樣關注民生的新聞板塊在《新聞聯播》的常態化播出,更是民生新聞與聯播新聞差異化的消解與融合的現實表現。在現實與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兩者的界限正逐漸模糊,也許未來某一天,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將不再被人們談起,那時,它將成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特有的新聞現象載入歷史。(作者系陝西廣播電視台 研究發展部)

參考文獻:

[1] 武俊.報紙民生新聞研究[D].山東大學,2006.

[2] 唐曙光.報紙民生新聞的敘事研究[D].湘潭大學,2008.

[3] 鄒謹,姚紅.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4] 鄒謹.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集體的結晶[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報,2011(1).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