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論電影《色·戒》對原小說的改編

鄒文薈?

2014年10月08日16:3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講述了一群愛國學生刺殺漢奸未遂反被處決的悲劇故事。由於傳播媒介的不同,由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在淡化了原小說中刺殺漢奸的那種激揚的愛國情緒的同時,又對原小說故事情節進行了擴展和增添。改編對於作品合理的延伸使原故事中對人性關照的主題在電影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詮釋。

關鍵詞:電影﹔小說﹔色戒﹔人性

一、引 言

電影作為一種以視聽為載體的傳播媒介,有其特定的限制。因此,電影《色•戒》在遵循原小說故事框架的同時,又有所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淡化了原小說中刺殺漢奸的那種激揚的愛國情緒。李安通過電影所主要展現的並不是一群愛國學生刺殺漢奸失敗的故事,更多地是想借助這個故事來展現人性的復雜面、來展現一個真實的小人物在集體感情和個人感情之間的權衡與抉擇。

二是對原小說故事情節的擴展和增添。這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小說中僅一筆帶過,而電影圍繞這一筆進行詳細的情節擴展。比如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三場床戲以及和地下工作者老吳的數次會面。第二種情況是小說中沒有,在電影中新增加的情節。比如鄺裕民等人殺害老曹、王佳芝和易先生日本藝妓館的約會以及多次對涉及王佳芝家庭環境的場景的展現等等。這些情節的增添或擴展對於電影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來,它對原小說中未交待清楚的地方進行了創造性地完善。比如小說中對於刺殺漢奸易先生的原委、王佳芝與易先生感情的發展過程等情節介紹都是極為簡略的,不足以構成一部電影所必須的容量。二來,以何種方式來增添和擴展故事情節並不是隨意的,它要為整個故事的發展走向服務,要讓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在放棄集體感情而偏向個人感情時更自然而然和順理成章。下面將擇取部分增加或擴展的情節來解讀。

二、電影對王、易二人感情發展細節的增加

小說中對於王易二人之間的關系交代的非常簡略。王佳芝隻有一個單純的目的——獲取易先生的信任並實施鋤奸計劃。同時,作品中也並沒寫出易先生究竟是怎樣的大奸大壞,他只是一個代表漢奸的符號。

在影片中,李安通過對易先生戲份的增加,從而使他的形象飽滿起來。比如電影對王、易二人交好之后的交往做了細致的展示,但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表面的床笫之歡,而是進一步去探究人物的情感世界。透過影片的一些場景和細節,李安向我們展示了王佳芝是如何一步步愛上刺殺對象、以至於最終背叛自己的政治使命的發展脈絡。早在王佳芝第一次扮演麥太太接近易家夫婦,並與易太太一起逛街之后,她的內心就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覺得易先生“跟想象的不大一樣”,這就為后文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感情升溫埋下了伏筆。

“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1]”小說將王、易二人交好的描繪一筆帶過,而電影則將其擴展為三場感情逐步升溫的床戲。如果說第一次比較粗暴的性關系中流露出來的是易先生作為一個男人的征服欲望的話,他們第二次在一起時就溫和了許多。

同時,我們從鏡頭中看到王佳芝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獨守空房的怨婦。“你相不相信,我恨你……一走就是四天,一句話也沒有,你知不知道我每一分鐘都在恨你!”短短四天不見,她對易先生則已愛恨交加。易先生一句“我現在回來了,你還恨我嗎”,王佳芝帶著哭腔扑入易先生的懷抱:“不恨”。此時此刻,易先生已將完全走進了她的內心。這是對小說中“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1]”這句話最好的注腳了。當她以一種幽怨的語調告訴鄺裕民:“這幾天他又不見了,阿媽說他去了南京,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是不是他還有別的女人。前天他帶我去霞飛路1237弄,公寓的空氣裡有香水。附近還有茉莉花香的味道,可是又不像是當天留下來的,枕頭上還有灰塵。”儼然她已吃起醋來。此時此刻,她離哪些偉大的政治使命越來越遠,漸漸地從大我回歸到了小我,回歸到那個有一己需求、有個人愛恨的平凡小人物。

尤其是在影片中她在向老吳匯報工作時的那段發泄,“你以為這個陷阱是什麼?我的身子嗎?你當他是誰?他比你們還要懂戲假情真這一套。他不但要往我的身體裡鑽,還要像一條蛇一樣地往我的心裡越鑽越深……”,這段歇斯底裡式的發泄,表明當時的王佳芝已經處於極度的矛盾之中了。與此同時,易先生對王佳芝的感情也在不斷地升溫。當他和王佳芝在日本藝妓館約會時,說道:“你聽他們唱歌像哭,聽起來像喪家之犬,鬼子殺人如麻,其實心理比誰都怕。知道江河日下,跟美國人一開打,就快到底了。跟著粉墨登場的一班人,還在荒腔走板地唱戲,你聽……”,此時此刻,易先生一改往日強硬、冷峻的姿態,敞開心扉,對王佳芝曝露自己內心的恐懼、展露自己的柔弱的一面。可見他已經逐漸卸去了對王佳芝的戒備心理,將她作為紅顏知己接納了。王佳芝的一曲《天涯歌女》打動了易先生。婉轉的歌聲也道出了易的心聲:國破山河碎。二人在國破之時同處於殖民者的藝妓館裡,都在扮演者寄人籬下的角色,同是天涯淪落人,患難見真情的意味油然而生。感慨於此情此境,易先生不禁潸然淚下。兩人的感情也通過這場戲得到了升華。

有了上述感情發展的鋪墊,王佳芝在珠寶店裡的抉擇也就水到渠成了。有許多觀眾錯誤地認為影響到王佳芝的最后抉擇在於女人的虛榮心。其實最后打動王佳芝的並不是那顆讓人驚嘆的鑽石本身,鑽石只是一個載體,傳遞著一個男人對所愛之人的心意。影片中,易先生在槍決王佳芝之后,久久地留戀於王佳芝曾住過的房間。影片最后的一個鏡頭中,易先生的影子佔據了整個畫面,影片也利用這個影子對房間的回眸來表現易先生對王佳芝的留戀與無奈。

三、電影對王佳芝與家庭和組織之間關系的交代

王佳芝之所以那麼容易地為易先生動容,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王佳芝的家庭環境。關於王佳芝的家庭背景在小說中沒有提及,而電影為了使王佳芝的轉變更合理,影片中間幾處穿插介紹了王佳芝所處的家庭環境。

她的父親帶著弟弟去了英國,而將她拋棄在國內。而父親留給她的房子也被舅媽給賣掉了。由此可知她在這個家庭中是處於一個游離的狀態的,缺乏親人的關愛。在這樣缺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王佳芝對易先生動情也就合乎清理了。

其二:組織上的冷落。“就連現在想起來,也還像給針扎了一下,馬上看見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著她,帶著點會心的微笑。[1]”“她不但對梁潤生要避嫌疑,跟他們這一伙人都疏遠了,總覺得他們用好奇的一樣的眼光看她。[1]”當王佳芝為了暗殺行動獻出自己的身體時,得到的卻是同伴投來的“異樣的眼光”。這一切讓她后悔,覺得自己是被“算計了”。另外,回到上海之后,王佳芝繼續投入到暗殺的工作中去,原小說也隻有一句“在上海,倒給他們跟一個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線[1]”。隻此一句,這就是小說的高明之處,著墨不多,而力度剛好。然而,電影作為一種影像的表達,隻有通過改變故事表現方式、增補故事情節來彌補影像表達的不足。最巧妙的就是電影中對王佳芝見老吳的三個場景的增加。第一次見面,老吳儼然一副神聖、大義凜然的神態,送給王佳芝一片藥丸,讓她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服用。在這裡我們看到第一個要王佳芝奉獻出寶貴生命的並不是敵人、也不是漢奸,而是那個神聖的組織。第二次見面時,當王佳芝將自己寫給父親的信交給老吳,說道:“我給我父親寫封信,請你看完之后替我交給他”。而那個組織卻在王佳芝轉身之后即將信給燒掉了。這個場景的增加是頗有意味的,王佳芝已經完全獻身於組織,將包括自己生命在內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這項愛國的事業,毫無保留。然而卻沒有得到組織的尊重。再次匯報工作的時候,王佳芝的控訴被老吳嚴厲而粗暴地打斷了。

四、小 結

小說問世之后,台灣作家張系國批評張愛玲“歌頌漢奸的文學——即使是非常曖昧的歌頌——是絕對不值得寫的。[2]”同年,張愛玲寫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作為回應,指出其“穿鑿附會,任意割裂原文,予以牽強的曲解。[3]”

電影問世之后,許多觀眾也紛紛表示對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持否定意見,認為王佳芝愛上漢奸而放棄革命這一價值取向是錯誤的。個人覺得這些並是不電影所要傳達的主要信息,這個故事本身只是一個載體。借著這個載體,電影把王佳芝和易先生剝去了外在的身份,剝去了外在使命所附加的光輝,還原成一個最真實的有生命的個體、一個生於大時代背景下有著私心的小人物。可以說電影本身更接近真實的人性。電影本身相對於小說把抗戰和漢奸的背景描述的很虛弱,愛國的激情度也被極大地淡化,保存最多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事件本身其實並不太重要,它只是張愛玲用來演繹人物關系變化的背景。

改編后的《色•戒》,完美地釋放了小說中隱藏和一筆帶過的部分。政治只是影片的背景而已。如果我們能從女性的角度、從一個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去解讀《色•戒》才會更接近於作者的內心。與那些批判者相比,李安是更懂張愛玲的。

參考文獻:

[8] 張愛玲.色•戒[A].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1卷)[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9] 張系國.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N].中國時報,1978-10-01.

[1] 張愛玲.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N].中國時報,1978-11-27.

(作者系上海大學 文學院 )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