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報刊聲譽的塑造者和維護者的報刊編輯工作者,除了要熟悉編輯六藝之外,還需把引領民眾的思想、傳播正能量、推廣先進文化視為一種使命,自覺地擔當起弘揚主旋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將積極健康的元素傳遞給民眾,進而引導其提升道德情操和文化境界,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主旋律﹔正能量﹔先進文化﹔報刊編輯﹔使命
報刊編輯的工作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受眾日常看到的信息,除了創作者本身的付出之外,也凝結著編輯的勞動和心血。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充斥在人們的周圍,選取信息需要編輯們去做。美國的博登在《現代媒體編輯技巧•譯者序》中曾言:“編輯是現代媒體至關重要的守門人,是媒體形象和聲譽的塑造者和維護者”。編輯的工作就是引領大家去閱讀,去甄別,去取舍。報刊編輯有六個核心工作環節,包括選題、集稿、審稿、加工、發稿、看樣。這六個工作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被大家稱為編輯六藝。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生活節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對報刊編輯人員不斷提出挑戰和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編輯們敏銳、善思、多才、博識,需要編輯理論素養高、專業知識過硬、審美能力強、道德修養好……要很好地駕馭工作,報刊編輯隻有自身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全,直面新形勢,積極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夯實自身深厚的素養,不斷整合各種文化資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終身學習,才能站立在文化傳播的前沿。
除了做好以上提到的幾項工作,報刊編輯還有更重大的責任,那就是弘揚主旋律,做好思想引領,將正能量、先進思想和文化傳播推廣到讀者中,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中發揮好排頭兵的作用,肩負起繼往開來,共筑“中國夢”的使命。
一、做好思想引領
報刊編輯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民眾的思想引領。梁啟超認為報刊是國家和國民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工具,可以“開民智”、“育人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就充分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報刊編輯要比讀者先領悟一步,再引導民眾去解讀去思考,從而化為其自身的行動。例如,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日報》連續刊發以《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追求矢志不移的強國夢想》《堅守公平正義的共同信念》《培育昂揚向上的公民品格》《呼喚莫若實干 心動不如行動》等多篇評論員文章,引導民眾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勉勵青年學生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在2014年5月5日的第1版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為題報道了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的情況,在第2版又刊發了習總書記講話的全文。這樣的宣傳促使全國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更深理解和更好地去踐行。有位高校學生在學習習總書記五四講話精神的文章中動情地寫道:“讓我們勿忘廣大青年肩負的時代賦予的重任,爭做有信念、有夢想、有追求、有奉獻的新時代青年,持之以恆地去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如,關於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的講話的宣傳。《人民日報》以《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幟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權》《客觀認識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等為題,連續發表社論,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對包括報刊編輯在內的新聞出版人員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突出了不可偏離的工作重點,是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實踐指南。”評論員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中所說的:“弘揚主旋律,社會思想就有了主心骨﹔傳播正能量,社會發展就有了動力源。[1]”這些話語振聾發聵,引人深思,讓報刊編輯的工作方向更為明確,思路更為清晰,報刊編輯在實際工作中也需踐行習總書記講話的精神要求。
關於中國夢的宣傳,很多報刊都以各種方式進行了報道。連高校的編輯們也編發了多篇相關言論,如《青年有夢則中國有夢》《真抓實干 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中國夢”貢獻“西農力量”》等號召大家團結一致,奮力向前,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宣傳使“中國夢”深入師生心中,激發了大家的工作干勁和學習熱情。有同學撰文《實現中國夢 我們共同的期盼》,在文中他寫道:“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期望,它既是國民對國家發展的關注,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達,更是激勵我們青年人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見,對“中國夢”的宣傳在思想上產生的效應。
二、傳播正能量
報刊編輯們編發的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人物事跡等稿件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身邊做好人好事的多了,做志願者、助人為樂甚至成了不少人的一種習慣。正能量帶給民眾的是一些積極健康的元素,這種宣傳起一定的導向作用。
比如說對全國道德模范的宣傳就是要讓道德模范的事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這也是通過對真善美的宣傳來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一種好的做法,有益於提升民眾的道德素質。全國道德模范分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類型,每一個類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013年評選出的全國道德模范,其中年齡最長者是已超過九十歲的龔全珍,她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雖然年事已高,但她依然在向弱者伸出援手,一位老人的愛心讓人感動。《光明日報》以《龔全珍:永葆本色一心為民》報道了龔全珍老人扎根為百姓竭盡所能做貢獻的事跡,有人這樣評價她“龔全珍同志是我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生動的‘教材’,是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典范,無疑是一面閃光的鏡子,是一面震撼心靈的鏡子,是一面傳遞正能量的鏡子。[2]”
2013年11月15日的《光明日報》第4版又刊發了《龔全珍先進事跡感動三秦大地》一文,報道了龔全珍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西安舉行時的感人場面。報道中,大家紛紛表示,要立足本職,積極向龔全珍老人學習,傳遞愛心,奉獻社會。可見,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鮮活的價值觀。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報刊編輯們編發傳播正能量的稿件,有益於營造全社會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為民眾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行為范式。
美國著名學者班杜拉認為:學習者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這種學習不需要學習者直接地做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隻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觀察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報刊編輯編發報道具有典范效應的道德模范、感動人物以及身邊的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為民眾提供學習的榜樣,就會使其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替代性學習”,在潛意識中加強善的理念,從而進一步模仿善的行為。通過對道德之路上的先行者的宣傳,引領這個社會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三、推廣先進文化
報刊編輯還有一大任務,就是要將先進文化推廣和傳播到民眾中間。在此方面《申報》《大公報》《新青年》等報刊的編輯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申報》和其他報紙一樣,要刊登國內外的重要新聞和通訊,還會發表一些著名人士的文章和宣言,此外,開辟涉及經濟、教育、科學、醫學、電影、圖畫等方面的專刊,以及比較貼近民眾的“通俗講座”、“讀者顧問”和副刊“自由談”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副刊“自由談”,副刊“自由談”刊發的文章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史量才在任《申報》總經理時,聘請曾留學法國的黎烈文擔任主編,約請魯迅、茅盾兩人寫雜感文刊登在副刊“自由談”上。隨即還刊發了老舍、沈從文、郁達夫、巴金、葉聖陶、夏丏尊等人的文章,可以說是美文迭出。既傳播了先進思想和文化,也為《申報》贏得了讀者和銷量。
再如《大公報》的編輯對文化的傳播也有很大的貢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比較文學家、西洋文學家吳宓在擔任《大公報•文學副刊》編輯期間,他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文化主張,編輯的文章多達三百余萬字,刊發文學作品,報道文學發展動向,並介紹了不少中外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藝術家的作品,讓讀者眼界大開,在當時深獲各界好評。如,羅振玉在寫給趙萬裡的信中,曾稱贊《文學副刊》議論明通。接手吳宓辦報的楊振聲、沈從文也不甘落后,不僅將此前的《文學副刊》改為《文藝副刊》,而且在第一期便推出了如下作品:“周作人的小品文《豬鹿狸》(署名:豈明)、林徽因的小說《惟其是脆嫩》、卞之琳的詩歌《倦》、楊振聲的雜文《乞雨》,以及沈從文的回憶散文《記丁玲女士•跋》。”這裡面有小品文,有小說,有詩歌,有雜文,有散文。不僅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撰寫人個個都是高手,群英競秀,文採飛揚,其形式也頗為新穎,“文章全部使用白話文,全部採用新式標點,這樣排出來的文章看上去疏朗有致、美觀大方,頗具時代氣息。[3]”與以前的風格迥異,讓讀者眼前一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說明編輯要有眼光,善於選取多樣性、有價值、有影響的作品,滿足讀者的期待,才能夠關注度高,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及全民閱讀的引領者。
報刊編輯的思想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影響或者說決定了報刊的品位,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唱響主旋律,將正能量、先進思想和文化傳播到廣大民眾之中是報刊編輯的責任。報刊編輯要用正能量教育人、引導人,將典范的優秀事跡宣傳推廣,起到提升民眾的道德和文化素養,推動全社會道德水平的作用,提振全社會的精氣神,從而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才智。(作者系咸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評論員.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五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08-28.
[2] 胡曉軍.龔全珍:永葆本色一心為民[N].光明日報,2013-09-30.
[3] 王淳.從“人文”到“大眾”——《大公報·文學副刊》的“吳宓-沈從文時代”[J].新聞愛好者,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