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試論新媒體下期刊策劃與轉型

王慕科

2014年10月09日13:1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全媒體時代,期刊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要早謀早變,善謀善變,主動向新媒體“轉身”。期刊轉型必須以品牌策劃為安身立命之本,走特色化、精品化發展之路。期刊策劃不僅是專題內容的謀篇布局,而是辦刊理念、生產方式、組織構架的變革與創新。期刊轉型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尋求最佳商業模式,在價值創新、增值服務、整合營銷上尋求突圍。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在辦刊理念、內容上尋求突破,以“深刻、獨創、鮮明”的特色,贏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可。要以互聯網思維引領品牌策劃,以品牌策劃引領數字化轉型,以體制創新引領管理轉型,走專業化、系列化、精品化的經營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期刊策劃﹔轉型

以互聯網技術為媒介的新媒體日新月異,給媒體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傳統紙媒面臨快速下滑、衰落甚至消亡危機。全球最大發行量雜志《讀者文摘》於2009年申請破產保護﹔美國老牌雜志《新聞周刊》也因連年虧損,於2012年底宣布停刊。

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和信息量都是期刊無法愈越,如默守陳規、不思創新、轉型,必然被全媒體時代所淘汰。但放棄期刊特色,走趨同化數字轉型,期刊生存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期刊轉型要以品牌策劃為引領,以體制創新為動力,走專業化、系列化、精品化的經營之路。本文以新媒體、“大數據”時代為背景,分析期刊的策劃、經營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及方法。

一、新媒體下期刊品牌策劃與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謝國明在《“紙”在求變,報何以求》一文中說:“作為傳播介質,‘紙’的變化才剛剛開始,未知遠遠大於已知。適應傳播介質的改變,作為傳播內容的‘報’,其表現形式、生產方式以及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方式都應當因時而變、應勢而變。[1]”全媒體時代,期刊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要早謀早變,善謀善變,主動向新媒體“轉身”。

如何借助移動互聯網平台,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生存發展之路?從全國新聞周刊數字化轉型的態勢看,以網站、移動終端、社交平台為基准的媒介融合成為發展趨勢。分析其中成功的范例,他們都緊抓住了品牌策劃與商業模式兩個關鍵點。

(一)以品牌策劃為安身立命之本,走特色化、精品化發展之路

新媒體以海量的信息和傳播的即時性、便捷性、互動性等優勢,迎得受眾青睞。但信息的碎片化及誤導、炒作,讓受眾真假難辨、無所適從。期刊傳播的信息經過嚴格審查、甄別,去粗取精,進行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報道,呈現給讀者的是詳實可靠、脈絡清晰、有理有據的新聞事實。真實、深刻、生動與公信力是期刊的生存之本。期刊向數字化轉型,不能丟棄這個安身立命之本。新媒體時代,期刊要在媒體業的激烈競爭中找准定位,明晰自己的讀者群,在“特色、深刻、權威、公正”上下功夫,在海量信息與“妙殺”速度上樹立公信力,努力維護期刊特有的“高端、專業、忠誠”的受眾群。從轉型比較成功的《財經》《新世紀》《三聯生活周刊》看,他們的共同之處是期刊品牌策劃富有個性特色,從辦刊宗旨、欄目設置到選題策劃、裝飾設計、文風格調,都有鮮明的個性特色,緊貼自己的讀者群,使讀者耳目一新、過目不忘。

(二)以最佳商業模式為動力,在價值創新、增值服務、整合營銷上尋求突圍

傳統期刊轉型、創建新媒體,猶如一次危險的“跳越”,不是建一個網站、做一個電子雜志那麼簡單,必須對其生產方式、組織構架、營銷模式等,進行變革與重構。《財經》在向新媒體“轉身”中,確立了三個觀念:

第一,“搶跑”。用“搶跑”的理念和行動,實施新媒體的戰略制訂與轉型。

第二,放下所謂“主流媒體”的架子。努力在新媒體轉型大潮中扮演主流角色。

第三,做公司。建立現代公司制度[2]。傳統雜志是通過廣告和發行實現商業目標,而新媒體是通過B2B、有價訂閱或訂制、線下活動、增值服務等方式,實現商業目標。必須把創新組織架構和機制放在首位,要在建立現代公司的平台上運營新媒體項目。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和淘汰機制,建立科學的運營流程和標准。隻有建立現代化管理平台,新媒體項目才具有創造力、競爭力。也才能借助資本市場的支持,做大做強。《財經》期刊在新媒體拓展上,不僅有明晰的策略,力避盲目投入,做精做細專業,還找到了最佳商業模式。《經理人》於2000年就創建了中國經理人網,目前已形成4個新媒體產品線:中國經理人網、《經理人》電子雜志、經理人掌中寶(《經理人》手機雜志)、《CEO-決策》電子周刊。新媒體受眾與《經理人》定位展現出高度重合,緊緊鎖定高端讀者群,並適當向外延伸,形成了覆蓋整個受眾群體的產品鏈和價值鏈。

二、新媒體下期刊策劃的重點、方法與品牌經營

策劃是期刊的靈魂。在新媒體時代,期刊的品牌策劃成功與否直接關乎期刊的生存與發展。英國社會化媒體特別顧問、培訓師Dan Mansonyu說:“過去記者們被訓練尋找、挖掘、搜索、准備並發表新聞的一連串技能,很大一部分已經過時了。現在,新聞是真正意義上正在發生之事。新聞內容的生產已不再是一個經過反復推敲、打磨和不斷完善的過程,而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就某一個議題,能提供真知灼見的內容,能描繪出某一事件的全貌。[3]” 新媒體時代的期刊策劃,不僅是專題內容的謀篇布局,而是辦刊理念、生產方式、組織構架的變革與創新。新聞期刊在品牌策劃中,如何尋求突破,贏得讀者、市場的青靚。

(一)在辦刊理念上突破,以互聯網思維引領品牌策劃

互聯網電商專家、知名的天使投資人丁辰靈就“舊”媒與“新”媒的活法說:“問題還不止出在終端的差距,更在於媒體自身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做受眾單方面接受的內容讓‘舊’媒有種養填鴨或開大學食堂的心態:愛吃就吃,不愛吃餓著。新媒體則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店小二:客官,請點菜?本店品種齊全,您一定愛吃!套用時髦的詞,這就是互聯網思維。[4]” 不能“關起門”搞策劃,靠“拍腦袋”定選題。要利用網絡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及輿情聚集,分析了解大眾的關注熱點、焦點,借助微博、微信等現代傳播技術,貼近期刊與社會、讀者的心理距離,摸准社會脈搏和受眾心理,使期刊策劃緊跟時代步伐。要利用微博、微信與讀者建立即時溝通、互動的通道,讓受眾共同點題、議題、參與選題策劃,使期刊策劃與新媒體、讀者互動。

(二)在辦刊內容上尋求突破,以“深刻、獨創、鮮明”的特色贏得讀者

期刊向新媒體“轉身”,必須明確定位,以“內容”取勝,以鮮明的特色和獨到的見解贏得讀者。在全媒體、“大數據”時代,移動新聞的專業特點是連續地挖掘新聞內容,而不是坐等故事全貌,這對期刊總編及記者們都是一大挑戰。要在內容主題、謀篇布局上,摒棄傳統的“雜、新、奇”的思路,要集中兵力、握緊“拳頭”,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要用深邃、獨到的眼光,前瞻、理性的分析,還原新聞事件的全貌。

以《南風窗》為例,每期策劃都緊扣時代脈搏,勇立改革潮頭。始終聚焦輿情的熱點、難點,以獨到、深邃的眼光,深刻、理性的分析,還原新聞事件的全貌。如《醫患關系嬗變——撕裂與彌合》《中國現代企業30年》專題,前者中從醫患關系不斷惡化的現實,尋找社會變革中的深層次原因:后者從企業家成長歷程的視角,探索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的課題。充分體現了《南風窗》獨到、鮮明的改革色彩。《三聯生活周刊》則以知識分子的視角,時刻關注著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的變遷,始終不渝地探索中國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脈絡。選題策劃的深度、高度與特色,是期刊安身立命之本,創新發展之源。

(三)在表現形式尋求突破,以美觀、大氣、新穎的裝飾吸引讀者

新媒體以鮮活、生動、直觀等特點,深受網民喜愛。隨著閱讀的碎片化和“讀圖時代”的到來,期刊必須打破傳統“重內容、輕設計”的觀念,向新媒體及時尚雜志學習,用新的設計理念、時尚元素、新傳媒技術包裝雜志,增強期刊的吸引力、沖擊力和粘合力。在信息化時代,封面設計是期刊的臉面,也是辦刊思想、風格的一面旗幟。要學習吸收新媒體“鮮活、生動、新奇”有沖擊力的表現手法,探索適合自身期刊特色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切合期刊讀者群的審美習慣,形成自己“獨特、新穎、美觀、大氣”的設計風格。要向新媒體學習,建立文字、攝影、美術設計無縫對接、通力協作的全媒體運作、考評、激勵機制,促使期刊記者、攝影、編輯、美編向全媒體記者、編輯轉型,為期刊轉型提供人才保証。

參考文獻:

[1] 謝國明.“紙”在求變,報何以存[N].人民日報,2014-05-15.

[2] 於紹文.財經期刊如何向新媒體“轉身”[J].傳媒,2007(5).

[3] 錢進系.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部轉型——對話英國湯姆森基金數字新聞和社會化媒體特別顧問Dan Mansonyu[J].新聞記者,2014(5).

[4] 丁辰靈.“舊”媒的活法,融入還是抗拒,態度很重要[J].新媒體觀察,2014(5).

(作者系中共陝西省委 《當代陝西》雜志社)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