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融媒體時代消息寫作應從文學中汲取養分

朱曉莉

2014年10月09日15:0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受眾渴望在有限的時間裡既獲知豐富的信息,同時能獲得閱讀的美感享受。然而,激烈的媒介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過於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強調其傳播功能,而嚴重忽視了報道的可讀性和美感。長此以往,既不利於提升新聞記者的採寫水平,也不能滿足讀者對新聞報道的閱讀需求。因此,針對不同性質的新聞事件,報道可以適當借鑒文學寫作的方法,增加可讀性和美感,提升新聞報道的文化傳播價值。

關鍵詞:媒介融合﹔消息寫作﹔文學養分﹔散文化﹔故事化

在媒體競爭激烈的現代傳媒環境中,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隻注重時效性和傳播新聞信息,忽視了新聞報道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文化傳播價值和影響力。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中,記者往往為了追求時效性,發掘獨家新聞,在報道中隻簡單地記錄事件的基本要素和過程,就將其傳播出去。讀者閱讀時,隻獲得了事件的信息,無法從報道中獲取豐富的知識、體會閱讀的享受,新聞傳播變成了簡單的信息傳播。在傳統紙媒的新聞報道中,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在時效性無法與網絡等新興媒體媲美時,如何提升紙媒的競爭力,成為新聞工作者重點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除了改革經營模式、與新興媒體合作外,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借鑒文學寫作的優秀方法,提升報道的文化傳播價值,讓新聞報道不再是信息的簡單傳播,使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知識,在閱讀新聞報道時擁有美的享受。

一、為何提倡消息寫作從文學中汲取養分

受報道時效性的影響,媒體記者採寫新聞慣用倒金字塔或時間順序結構,嚴格的5個W和1個H的導語寫作隻會將新聞變得僵化死板,缺乏可讀性與美感。要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使不同類型的消息寫作更具美感,從文學中汲取養分已迫在眉睫。

(一)提升報道的可讀性

新聞報道有兩個衡量標准:一是可讀,再是耐讀。如今,眾記者為了追求新聞快速傳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已經忽略了報道的可讀性,報紙上充滿了干癟的新聞。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提高新聞報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步入市場經濟后新聞宣傳部門在新聞改革中積極探討的話題,曾一度涌現出像《別了,不列顛尼亞》[1]那樣的傳世之作。然而,近年來,受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影響,紙媒試圖和網絡媒體競爭時效性的同時,卻忽視了自身最大的優勢,即借助專業的採編隊伍,以優質上乘的新聞報道獲得讀者的認可。讓消息寫作從文學中汲取養分,正是生產優質報道最有效的方法。文學的“美”和新聞的“真”交融,必然提升報道的可讀性。

(二)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在信息爆炸的現代傳媒環境中,因要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且一些記者缺乏嫻熟的文字表達能力,所採寫的新聞報道形式僵化,缺乏文學形象的美感。即使一些報道題材抓得好,由於寫得差,也無法吸引讀者的閱讀眼球。如果重視運用文學寫作方法採寫新聞,勢必會提升新聞報道質量,得到受眾的喜歡。綜觀新聞發展史,流傳於世的新聞佳品都是借助文學技巧而成功的,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每年也都要授予具有較高文學性作品。

(三)滿足受眾閱讀的需求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信息傳播途徑的多元,受眾需要在有限的時間中通過閱讀報紙既獲取重要的信息,同時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一直倡導並推行新聞散文化的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范敬宜曾說:“新聞寫作要多從文學寫作中吸取營養,借鑒文學寫作豐富、多樣的表達方法,以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使新聞事實不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讀、可親……現在許多新聞之所以不受讀者歡迎,不是由於文學色彩過濃,而是由於表達缺少文採,單調、枯燥、僵化,令讀者望而生厭。‘言之無文’,必然‘行之不遠’”。

事實証明,越來越多的受眾已經不滿足於現在單調乏味的新聞報道,他們更希望讀到有趣、優美、文化氣息濃重的新聞報道。

二、消息寫作如何從文學中汲取養分

受中國傳統新聞寫作模式的影響,“講述”成為記者寫作使用的主要方法,記者唯有從報道理念上打破傳統,提升文學修養,變“講述”為“展現”[2],方能實現消息寫作的文化傳播價值。

(一)記者需訓練並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

入職不深的新聞人眼裡,記者只是將事實記錄並及時傳播的“傳話筒”,他們寫作或許並不特意講究新聞作品的語言表達。而資深的新聞記者,除了注重新聞事實陳述的條理性外,更在意寫作中措辭的使用和文化的傳播,並在提升此方面能力上不遺余力。

眾所周知,新聞是客觀見之於主觀的東西,是客觀事實與報道者主觀認識的有機統一體,報道者的學識水平與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報道的質量,別人無法越俎代庖。新聞語言效果,決定著新聞報道的傳播影響力,並對受眾學習和使用祖國語言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記者隻有廣泛閱讀各類文學作品提升文學修養,形成自己的語言敘述風格,並在新聞採寫活動中常用文學手法寫作新聞,才能寫出優秀的新聞報道。

(二)消息寫作兩種重要的文學化表現形式

文學中的“散文化”和“故事化”是消息寫作向文學寫作汲取養分的兩種主要方法,用好這兩種方法增加新聞報道的閱讀美感。

1.消息寫作“散文化”

新華社前社長、著名記者穆青同志,最早提倡嘗試用散文筆法來寫新聞,主張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打破舊框框,破掉舊模式,突破傳統的寫作規范,要“向自由的活潑的散文式方向發展”。《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記者學習散文化寫作的典范報道。標題以擬人的口吻,借對不列顛尼亞的告別,昭示香港已回歸祖國懷抱。主體部分以時間順序展現中英交接儀式的全過程,配合豐富的新聞背景和大量的細節描寫,歷史與現實在記者筆下就像鏡頭切換一樣交錯出現,畫面感極強。如“代表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志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廣場上燈光漸暗”、“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挂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等描寫。報道中散文化的寫法讓消息的語言更優美,可讀性更強。近年來,這樣優秀的作品極少,而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山東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再次讓我們感受到散文化寫作新聞的魅力。報道中,記者運用了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莫言獲獎消息公布之時,山東高密的各種反應和瑞典文學院宣布獲獎結果交替表現,讓讀者產生身處多地的閱讀感受,使人仿佛就在現場,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2.學會在消息寫作中“講故事”

“講故事”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慣用的方法。故事化報道契合了受眾深層次閱讀需求,為新聞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提高了新聞傳播效果。

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唐山13位農民兄弟惜別郴州市民》[3],使用了講故事的方法,閱讀起來親切、感人。記者將13位自費從唐山到郴州搶修電路的普通農民返鄉時,郴州市民依依惜別的情形,用大量的直接引語和動作描寫向讀者娓娓道來,將新聞現場復制到受眾面前。

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就業局長“潛伏”打工探揚州用工》[4]講述了雲南曲靖市就業局副局長為了解揚州的用工真實情況,隱去身份、“潛伏”在當地一家鞋廠打工,真切體驗到這裡的良好用工環境后,才放心介紹數百名老鄉來揚打工。記者以故事開頭,用捕捉到的豐富畫面展現事實,讀后仿佛每個人都是記者,一遍遍的重溫著就業局長的“打工”經歷。

三、消息寫作汲取文學養分應注意的問題

在消息寫作中汲取文學養分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優點也同樣會給新聞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因此,消息寫作在文學手法的運用方面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一)要符合消息寫作客觀真實的原則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是客觀事實的反應,事實永遠是第一性的。消息在運用文學手法時必須首先符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運用文學寫作方法需要把握一個“度”,隻能適度,不能過度。

(二)根據事件性質准確判斷

雖然消息寫作運用文學手法可使消息具有美感和可讀性,但並不是所有的新聞事件都能借鑒文學寫作方法。使用這種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學會發掘新聞事件中的“色彩”,從根本上培養一種文學化的新聞寫作習慣。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媒體行業開始注重文學性對其發展的幫助和影響,紙媒的有序發展必須要改革,靠寫作的改革。因此,唯有讓消息寫作從文學中汲取養分,在散文化與故事化之中傳播新聞,才能使紙媒行業更加成熟,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才能使越來越多優秀的新聞作品不斷涌現﹔才能受到更多讀者的青睞,逐漸提高受眾對新聞的閱讀興趣,讓優秀的新聞作品持久傳播。

參考文獻:

[1] 周婷,楊興.別了,不列顛尼亞[N].新華社,1997-07-01.

[2] (美)Melvin Mencher著.展江主譯.新聞報道與寫作[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 樊江濤.唐山13位農民兄弟惜別郴州市民[N].河北日報,2008-02-24.

[4] 胡儉.就業局長“潛伏”打工探揚州用工[N].揚州日報,2011-03-08.

(作者系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文法外語系)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