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0期

大眾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朱  尉 沈伍體 沈伍合 

2014年10月09日16:1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極度發達,傳播媒介、傳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和獲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異常快速,范圍非常廣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新時代傳播的特性結合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培養青年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文明,是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大眾傳播的背景下出發,通過對傳統文化傳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析,尋找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大眾傳播﹔傳統文化﹔傳播媒介

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Internet的出現和高速發展,使得地球各個地區之間信息的交流變的越發的容易起來,地球村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傳播進入一個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傳播時代。同時,全球也形成了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傳播陣地,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多方位的、多維度的信息交換平台,這樣,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較之過去的一百年來說不知翻了幾番。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過后,伴隨而來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來,出現了許多以復興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的組織和團體,國內外也興起“孔子熱”,儒家經典大受追捧,民間也出現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是,學術界對於這些林林總總的傳統文化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傳統文化便是好的,應當將之發揚光大﹔有的則認為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應當予以否定。不管這兩種對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對於傳統文化來說不可或缺的其實應該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問題,其爭論的核心問題便是傳統文化要不要傳播、要怎樣傳播、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傳播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現今如何傳播

近年來,國內外興起國學熱,在全球漢語熱潮的推動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和發揚,在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國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並且非常重視漢語的教學。 在國內也有了許多傳承者在積極地繼承並傳播傳統文化,國家機構和政府也在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各地紛紛建立起了孔子學院,用以傳習經典,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同時民間的公益組織通過募捐、宣傳等方式來傳承傳統文化。

民間的許多組織還通過建立專題網站、微信公眾平台、QQ群等手段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據不完全統計,在百度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資訊有9980萬條,多數為傳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視頻、音像資料以及新聞報道,相關的網站有中國傳統文化網、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官方網站、中國國學網等﹔還有上百個以傳統文化命名的微信公眾平台以及和傳統文化有關的二百余個微信公眾平台,其推送的內容多為孔孟之道中勸人向善、勤學樂學、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QQ群則多以千人群為主,群成員在群裡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二、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

首先,對文化本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促進新文化產生、發展,使新發展起來的文化與舊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華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從而可以促進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的產生﹔文化傳播也可以實現文化的儲存和記錄。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科技水平下實現共同發展,這樣,傳統文化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得到更廣泛人群的認可和接受,也便於得到更完整的保護、儲存和記錄。

其次,對於人類自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人們的交流共存。文化,廣義來講,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傳統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的經驗總結,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同的經驗總結可以供人們相互交流、借鑒,這有利於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人們更好地遵循客觀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完成人類更多的使命。狹義來講,傳統文化則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同樣地,這些精神產品也來源於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社會實踐,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了林林總總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了人類在物質以及精神方面的升華。

再次,在社會進步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可以促進社會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它使社會中的不同思想、不同價值觀能夠互相理解,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過促進新文化、新思想的產生,從而使人類改變觀念,接受新的、進步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加速全球化進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使人類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時空界線,一定程度上掃除了全球化發展的思想障礙,使世界各地人們從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

三、大眾傳播將如何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德弗勒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份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並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大眾傳播所包含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亞歷山大•戈德說,“傳播是‘使原為一個人或數人所獨有的化為兩個或更多人所共有的過程’”。從字面意義看,文化傳播是指以文化為內涵,各種大眾傳播手段為媒介,將社會中存在的思想、經驗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從一個地點傳到另一地點的過程。文化傳播也稱作文化擴散,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使得傳播范圍地區內的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禮,成為文化傳播的收益者,在這個地區的民眾傳承了傳統文化后,這些民眾就會逐步的向周圍地區擴散,一傳十,十傳百,從而達到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大眾傳播中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的目標是傳統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

傳播者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處於源頭的位置,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來源者、採集者、制作者、和發布者,傳統文化被傳播者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出去,被受傳者所接受。傳播者不僅僅是個人,也可以是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因此,傳播者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就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篩選。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僅有禮義廉恥、琴棋書畫等非物質的和物質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三綱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傳統文化。所以傳播者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的時候要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把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展現在世人眼前。

傳播媒介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傳統文化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途徑被受傳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強大眾傳媒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陣地。從而使每一個接收到傳統文化傳播信息的人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情況下,通過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新媒體去傳播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加強音像、多媒體出版物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比如一些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現狀,反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音像作品隻能在本地區進行少量的傳播,但是這些音像制品卻對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只是卻起到了補充的作用。許多人表示,生活變好了過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棄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轉而去學習一些外界的不好的東西,比如非主流之類的,但是了解到此現象之后,覺得本民族的傳統必須要保持,周圍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讓民族傳承斷在我們這一輩。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說,信息的載體是文化傳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達到傳播目的的手段,而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受眾就是青年學生,青年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時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當做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學校教育將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教育資源,通過形形色色的教學設計、校園活動等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得學校教育功能體現的更為完整。在教學內容中,學校可以把傳統文化作為一門獨立或混合的課程融合在教學總設計中,對於不同的專業,對傳統文化的掌握雖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於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學、考古學、琴棋書畫等,這些專業本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而開展起來的學科,它們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專業課,在課堂上進行系統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熟諳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條件、現今的時代意義、弘揚的價值等各方面,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同時,分門別類的開設各類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使得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另一方面,作為學校主體的青年學生也要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任務。青年學生利用學生社團開展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社團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一方面豐富了校園文化,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播。社團舉辦的傳統文化展示節,通過照片展覽、文字描述、現場講述、樂器演奏、服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會展示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會、政府機構建立的文化傳習館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並且可以加強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弘揚傳統文化。高校是傳統文化傳播的最佳場所,借助高校獨有學術氛圍,結合地域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並融入現代高等教育,使傳統文化在校園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與發揚。

四、結 語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數千年文化沉澱下來的精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增加對本民族歷史的了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傳統文化在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還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頸”也不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與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實現在大眾群體中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曹鳳霞,李碧權,黃孟彬.從孔子學院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及反思[J].長春大學學報,2014(1).

[2] 陳朝雲.先秦中原文化傳播模式探究[J].求是學刊,2009(5).

[3] 王秋生,楊永軍.文化傳播的載體:從結繩記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東方,2006(4).

[4] 龍麗雙.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J].新聞愛好者,2012(2).

[5] 趙仁龍.傳播學視域下的中醫藥文化繼承與發展[D].陝西中醫學院,2012.

[6] 王春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保護的新探索——玉溪師范學院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個案分析[J].玉溪師范學院報,2009(11).

[7] 羅樹萱.傳播學視域下雲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2(2).

(朱 尉 沈伍體.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沈伍合.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學)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