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視紀錄片快速發展,在文化藝術各門類裡異軍突起,呈現出升騰躍進的繁榮景象。本屆“五個一工程”及時因應了這個發展變化,首次設置電視紀錄片組別進行評選。在69部參選作品中,《習仲勛》《舌尖上的中國》等9部優秀之作脫穎而出,成為這兩年電視紀錄片中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觀賞性俱佳的代表性作品。
彰顯光輝歷史 守護核心價值
紀錄片呈現的是事實,表達的是思想觀念。尤其是歷史文獻片,具有鮮明的主題設置,蘊含豐富的價值判斷。本屆獲獎作品一個突出特點是,把回顧歷史與彰顯價值高度融合在一起。
《習仲勛》完整回顧了習仲勛同志作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波瀾壯闊、功勛卓著的奮斗歷程,全面展現了習仲勛同志在長達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無私無畏的崇高品格,以及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事業奮斗一生的偉大精神。《偉大的抗美援朝》通過翔實的歷史文獻、珍貴的歷史畫面,還原抗美援朝歷史的真實場景,講述戰爭中發生的英雄故事,全景式呈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在充分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取得勝利的同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東北抗聯》立體式地展示東北十四年抗戰歷史,全方位地再現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共產黨人對全國抗戰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展現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
無論是回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光輝歲月的個人傳記,還是呈現中國人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民族史詩,這些紀錄片立意高遠、氣勢恢宏、制作精良、敘述流暢,突出體現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傳統,集中凝結了中華民族無比珍貴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是當代中國不忘本來、固本培元,傳承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電視文藝教材。
品味中華文化 承續民族基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近幾年電視紀錄片題材的重要來源。獲獎紀錄片反映中華文化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生活具象、歷史事件的影像呈現中,成功地散發出中華文化獨特韻味,凝結顯影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基因。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講述美食文化的大型紀錄片。該片用影像的方式展現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介紹大眾食品的採制流程,講述普通百姓烹飪的勞作,連接日常生活的豐富滋味,多個側面傳遞出美食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贊美勤勞智慧、淳朴樂觀的中華民風,表達了中國人生活的智慧和對生命的熱愛,把民族飲食的營養與民族文化的精神營養一同傳遞給觀眾。《楚國八百年》是一部完整系統地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全方位反映楚文化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全片以楚國興滅的800年歷史與楚文化盛衰的背景為兩條線索展開,描述了各個歷史階段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真實還原歷史情境,發掘事件背后值得深思的人物命運和歷史規律,分析了楚文化對今天中華文化構成的深刻影響。《船政學堂》以福建船政學堂興衰為線索,全景式記錄近代中國發展船政、保衛海疆的歷史。從林則徐以及魏源的《海國圖志》切入,生動描述了左宗棠、沈葆楨、嚴復、鄧世昌等一大批致力於科技救國的人士,沖破晚清時期的重重困難與阻撓,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壯舉,展現了這些仁人志士奮起抗爭、變革圖強、追求進步的愛國精神。
這些紀錄片在鏡頭語言、畫面呈現、情景再現、電腦特技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成功地將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表達融入電視藝術審美的細節中,讓觀眾在電視藝術審美和消遣中感知中國、體認中國、傳承中國。
徜徉自然風物 激越時代聲音
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是跨國度、跨地域、跨文化、跨種族的題材選擇,也是易於文化交流、心靈溝通的電視紀錄片樣式。獲獎紀錄片不僅具有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其題材選擇還決定了作品以外的重大現實意義。
《走進和田》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新疆和田風土人情的紀錄片,分別從自然、人文、物產、歷史的角度解讀和田。電視觀眾通過在電視裡走進和田,走進新疆,走進少數民族的生活深處,全面客觀了解民族地區歷史文化,了解淳朴善良的民風民俗,對於樹立和田乃至新疆的良好形象,加強各民族之間心靈溝通、增進了解互信、促進民族團結非常有幫助。《海之南》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展現海南歷史的文化紀錄片,從生態、歷史、民俗、美食等方面描述了海南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和民族風情,從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等多個角度,揭示了南海文化是中華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大黃山》立足國際化視野,全面生動地展現黃山作為“天下第一奇山”的自然和人文內涵。以精美的視聽影像,描繪了雲海、瀑布、奇鬆、怪石奇偉壯美的自然風光,展現了以徽州文化為代表的悠遠深邃的人文底蘊,是向全世界推介中國的優秀紀錄片。
《走進和田》《海之南》《大黃山》的畫面高清精細,景觀自然唯美,配音配樂輕緩流暢,仿佛身置仙境,讓人物我兩忘。在這形式美的體驗中,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中華美學思想在創作中得到充分運用,時代聲音在自然風物中久久回響。
(作者為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