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電視傳媒保護文化遺產作用凸顯 存在短板如何應對

2014年10月14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電視傳媒與文化遺產保護

  2013年,媒體報道西安興教寺因絲路申遺需要面臨大規模拆遷,這一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資料圖片

  我國擁有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長期以行政為主導,公眾參與度不足。要使文化遺產知識和價值觀盡快融入社會,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和保護意識,必須借助媒體的力量。電視傳媒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完全可擔當連接社會公眾與文化遺產知識傳播的橋梁,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電視傳媒保護文化遺產的作用凸顯

  電視傳媒,具有聲畫並茂、現場感強烈、時效性強、家庭式接收方式等優點。即便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電視依然不可替代。目前,電視媒體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有現場直播、紀錄片、新聞報道、專欄、文物介紹(古物鑒寶)和電視劇集等節目形式,不僅使人們對文化遺產形成最直觀的印象,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人們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從傳播效果來看,電視媒體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有以下作用:

  大眾宣傳。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於1972年首次提出“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假說,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大眾傳媒越強調某一問題,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西安電視台的深度報道欄目《關注》,對西安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等進行了充分報道,並引發、促進了關於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西安市文化遺產的思考。這一節目使得西安市民更為關心西安文化遺產的現狀,提高了文化遺產的受重視程度。

  輿論監督。從理論上來說,大部分受眾都認可媒體所扮演的輿論監督角色。2009年西安電視台《西安新聞》曾以“豐鎬遺址破壞嚴重”為題,報道了豐鎬遺址周邊有多家磚廠在距離遺址核心區不足1公裡的位置開挖取土的消息。令人吃驚的是,這些違法生產的磚廠竟然持有政府相關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採礦許可証等相關手續。在此,電視新聞媒體充分發揮了輿論監督功能,糾正了違法行為,起到了保護文化遺產的作用。

  學術爭鳴。2013年,媒體報道埋有唐代高僧玄奘大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因絲路申遺需要,正面臨大規模拆遷。這一消息引發了佛教界、文化界等社會各界人士及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紛紛從不同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學術爭鳴中,興教寺拆遷申遺工作得到了空前慎重的對待。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促進經濟發展。在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的強力宣傳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各地方的文化遺產也通過電視媒體呈現在全國人民眼前,促進了區域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媒體宣傳的幫助下,挖掘文化資源特色,提升文化資本優勢,很好地發展了區域特色經濟——文化遺產旅游。

  保存資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是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核心是珍貴資料的保存。與其他媒介相比,電視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得到和現場非常相近的聲畫圖像。對於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紀錄片能夠將他們留存下來。此外,紀錄片用於考古田野工作中,還可以對文字記載進行補充。

  電視傳媒保護文化遺產的短板應對

  電視傳媒在保護文化遺產中有其獨特優勢,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如人才缺乏、報道機制不完善、開放意識不強、資料保管不規范、挖掘深度不夠等,這些都制約了電視傳媒在文化遺產保護宣傳中的作用。因此,要從政策法規、組織機構、人員協作等方面多管齊下,有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報道,加強人才、資金、機構建設,創新節目形式,加強考古單位與媒體的合作互動,保証電視傳媒保護文化遺產的過程制度化、規范化。

  優化人才隊伍。文化遺產與電視媒體的聯姻,既需要文化遺產保護的通俗化,也要求新聞媒體的專業化。一方面應當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從業人員與媒體的交流能力,樹立與媒體合作的意識,培養專門針對各類媒體的“發言人”﹔另一方面培養具備基本的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媒體從業人員,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文化遺產保護——傳媒復合型人才”。

  開辟電視專欄。以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考古為例,有關考古的新聞報道主要以考古資訊的形式出現,一般只是簡單陳述考古發現信息,容易給人以“考古實際就是挖寶”的刻板印象。開辟電視專欄,可以全面科學地介紹文化遺產成果及知識,進一步開拓考古報道的新形式,使觀眾更深刻地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策劃多樣化的節目。電視媒體應當邀請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員參與到節目的策劃中,在專業性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探尋更好的節目形式。同時,應該把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節目內容當中,讓大眾了解專業研究的最新動態。

  完善資料庫。電視媒體應當對即將失傳的民間藝術、民俗、民間絕活進行搶救性記錄。特別是一些口傳心授的優秀民間藝術,應當加以整理形成非遺資料庫,建成數字化存儲檢索系統,制作成音像制品永久性保存,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

  總之,電視傳媒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文化遺產進行遴選、保存、解讀,創新表現手法,既准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新熱點,又順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同時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節目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大力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到保護文化遺產的活動中來,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西安廣播電視台台長)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