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寫作風格演變看新聞文本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

陳孖川

2014年10月21日10:5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提 要 新聞文本的開放性與封閉性都是新聞文本所固有的屬性。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新聞文本的構建逐漸完成了從“強封閉”向“強開放”的轉變。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全文數據庫的檢索與分析,研究改革開放前后新聞文本由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的過程,並探討了傳播者在這一改變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關鍵詞 新聞文本 寫作風格 開放性 封閉性 文本構建

一、新聞文本的開放性與封閉性

新聞文本的開放性與封閉性都是新聞文本所固有的屬性。不過,基於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作者寫作的不同風格,其封閉性和開放性特征呈現強弱之別。

1、新聞文本的開放性

文本是一種開放的、不完滿的、不自足的系統,是一個動態性的概念。而這種動態是由文本本身的性質以及讀者的參與所帶來的。新聞文本作為文本的一類,新聞文本具有開放性,當是應有之意。

不過,新聞活動中,傳播者的主體意識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其創造性是處於一種受到壓抑的狀態之中的,並不能完全主宰受眾。相反,現代媒介的傳播者由於主客間性到主體間性的轉變,通常需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去創作自己的作品,受眾也被看作是傳播活動的主體,能夠在活動中主動的介入、解讀和體會。

2、新聞文本的封閉性

新聞文本的封閉性指的是一種文本策略。通過這種策略,一位觀眾或讀者被孤立按照某種特定途徑或遵循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框架,去理解一個真實的或虛構的敘事。

因此,作者在新聞文本的構建中,通過各種策略,將某一種(通常是作者所持有或贊同的)意識形態構建成文本的主要意識形態,然后引導或者激發讀者對於這種意識的解讀。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文本應該是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統一體。從不同的方向考察一個文本,文本就會呈現出更多的開放性或者封閉性。並且,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新聞文本中的封閉性是佔主導地位的,當時新聞報道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於事實有選擇的報道和文字策略,來達到報道預先所追求的勸服目的。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新聞文本,宣傳觀念多於陳述事實。

1978年以后開始進入一種較為開放的社會,這時,人們不再被動接受與相信來自於新聞媒介的一切消息,而是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不斷強化自己的主體意識,對新聞文本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解讀。同時,傳播者作為新聞文本建構的主體,不僅受到了這股力量的影響,更在期間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通過各種文本策略,在文本以封閉性為主到以開放性為主的建構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我國新聞文本由封閉向開放的轉向分析——以《人民日報》雷鋒典型報道的寫作風格演變為例

改革開放之前,新聞界過於強調新聞媒介的傾向性與黨性,而忽視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反映在實踐中就是報道文章宣傳意味濃厚,缺少對於事實的客觀報道,呈現一種強封閉性特征。突出表現在新聞報導文章中,作者通常會通過發表一些有形的意見,運用具有強烈褒貶傾向的字詞,感嘆句式以及僵化固定的文章切入點等,來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而當時的受眾大多缺乏應有的獨立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於是,當一篇篇具有強烈傾向性與封閉性,甚至明示觀點和結論的文章交給這樣的讀者時,讀者對於文章的態度也就可以想見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中國社會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和變化的新時期。表現在新聞報道上就是:新聞報道在堅持黨性與傾向性的同時,開始更加注重對於傾向性的表現方式的選擇﹔一批被歷史所淹沒的由老一輩優秀的記者編輯所提出來的觀點(如“用事實說話”)重新受到重視或得到正確的闡釋。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者在新聞文本的構建中開始弱化文本的封閉性,文本開放性慢慢凸顯了出來。新聞文本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強開放性特征。

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數據庫的檢索和分析,以對於雷鋒以及雷鋒精神的報道為材料,從字詞、句式、文本視角選擇以及事實材料的使用方法等層面,嘗試分析兩個時期新聞傳播者是如何構建強封閉性文本和強開放性文本的。

(一)從文本字詞層面來看

應該說,改革開放前后對於新聞真實與准確的要求是大體一致的。但由於改革開放之前過於強調政治傾向性,新聞文本中通常會出現大量的褒貶詞語和形容性修飾語。這樣強烈的主觀認識和感情色彩濃厚的用語不僅會影響事實的准確傳播,也導致了新聞文本的封閉性大大強於開放性。

改革開放之后,新聞開始讓事實說話,少用褒貶詞語,也減少了對形容性修飾語的使用,代之以限制性修飾語。從選詞上看,更多是由名詞性短語、動詞、動詞短語、介詞來充當限制性修飾語,態度與傾向不再直接表現出來,新聞文本的開放性大大增強。分析如下:

1、《學習雷鋒在雷鋒的故鄉》(人民日報1963-2-19第二版)

“雷鋒的故鄉—長沙縣坪山公社長城大隊的民兵們聽到了雷鋒因公殉職的消息后,立即開展了學習雷鋒高貴品質的活動。坪山公社武裝部長廖建權、和雷鋒一塊長大的大隊民兵營長周玉祥,向民兵們介紹雷鋒的光輝事跡,並請雷鋒的親屬給民兵講雷鋒的故事。在柳壙灣的民兵座談會上,雷鋒的堂弟、基干民兵班長雷振球沉痛地說:“雷鋒和我一塊兒長大。他參軍后,經常給我來信,要我聽黨的話,多從大家的利益著想。他知道我比較困難,經常把他自己省吃儉用節余的錢寄給我。雷鋒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的心裡。”在他的提議下,全班八個基干民兵一致表示:要爭取成為“雷鋒民兵班”。泉水沖生產隊民兵吳桂雲在座談會上說:“我們不僅要帶頭搞好集體生產,還要學習軍事、政治,像雷鋒那樣,黨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許家洲生產隊的民兵在座談的時候,剛滿十六歲的青年李國榮也參加了。他積極要求參加民兵,並說:“不要忘記階級敵人,我們要自己掌握槍杆子。”

二月八日,長城大隊召開了青年和民兵大會,大隊黨支部書記號召雷鋒家鄉的廣大青年和民兵,繼承和發揚雷鋒的革命精神,努力搞好春耕生產,作好治安保衛工作,爭取今年農業豐收”。

其中‘高貴’和‘光輝’兩詞,都是對於褒義性形容詞的過分濫用,顯得生硬而且有畫蛇添足之感。‘雷鋒的堂弟、基干民兵班長雷振球沉痛地說’中“沉痛”兩字也是一種形容性的修飾語,改成“雷振球告訴記者”即可,雷振球的沉痛從后面他所說的話就能很明顯的感覺出來了,不需要提前給出。

當時的許多記者總是希望用這樣的字詞來肯定或者說預先肯定所要描寫人物的好壞,借此來影響受眾的態度和傾向。通過這種明示態度的方法來統一讀者對於新聞事件的解讀,新聞文本具有很明顯的強封閉性特點。

2、《沂蒙山區兩萬多個民兵學雷鋒小組新年前后為軍烈屬做好事》(1983-1-31第四版)

“新年前后,革命老根據地沂蒙山區的兩萬多個民兵學雷鋒小組活躍在城鎮鄉村,積極為軍烈屬做好事。新年前夕,臨沂軍分區向廣大民兵提出每人為軍烈屬做幾件好事的要求。各地的民兵學雷鋒小組立即行動起來,有的幫助軍烈屬進行冬季麥田管理,有的幫助搞好家庭副業,還有的幫助料理家務。沂南縣橫河大隊的民兵學雷鋒小組,為七戶軍烈屬粉刷了房子,清掃了房前屋后,拆洗被褥,還給軍烈屬老大爺理發。臨沂縣第四糧店的民兵學雷鋒小組,為了照顧街道的十戶軍烈屬,不僅把糧油送上門,還把縫補洗漿、置辦年貨的家務活全部包了下來。在這期間,沂蒙山區六萬多戶軍屬包種的責任田,都有民兵學雷鋒小組幫助進行冬季管理。”

這條消息不到300字的消息,整篇作品的語言,沒有使用反映濃烈感情色彩的褒貶詞,但透過記者對沂蒙山區民兵一舉一動的描寫,清楚了解了事情的原貌,記者行筆自然,語調平靜,所有的情感傾向都藏在了字裡行間。作者從頭至尾都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態度,陳述事實,使得讀者在解讀時較先前的例子有更多的自由,提高了文本的開放性。

(二)從文本句式層面來看

兩個階段均有許多相同點,諸如:都主張句子成分簡單為宜﹔都主張多用短句,少用長句,長短句結合使用等。而兩者的不同在於,改革開放之前的新聞句式中有大量的祈使句、感嘆句和判斷句。而改革開放后的新聞則更多陳述句。感嘆句和祈使句是兩種帶有感情色彩的句式,如果在文本中大量使用,必定導致文本顯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增強文本的封閉性。而判斷句很容易變成一種對未來的推論或者對事件、人物的直接評價。這都有違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改革開放之后,傳播者在構建新聞文本時更多使用陳述句,這種句子隻對事件做出描述,而不會將作者的觀點態度明顯表現出來。文章的意義交由受眾來判斷,大大增強了文本開放性解讀的可能性。

1、《戰斗在北部灣上的英雄們 雷鋒式的英雄—記“南海英雄船”英雄水手熊耀章烈士》(1967-1-7 第三版)

“白浪滔滔的北部灣的大海啊,又一個英雄的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生命,在你這兒寫下了悲壯的詩篇。英雄的熊耀章呵,你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比海大,比浪高。盡管你從此沒有回來,但你崇高的英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這段話中,作者不僅多次使用帶有明顯褒義的形容詞,而且大量使用感嘆句式和判斷句式,通過該類句式的使用來不斷加強整個新聞文本的傾向性。

2、《播種雷鋒精神的人——記總后某倉庫政委黃鬆林》(1993-2-25 第三版)

整篇文章通過對於一名普通的倉庫政委所做的幾件好人好事的敘述以及採訪被其幫助過地人的贊揚和感激,襯托出黃鬆林人格的偉大和雷鋒精神的不朽。整個新聞中,作者基本使用陳述句,不發表任何的言論也不表示自己的態度,最后以“近幾年來,倉庫先后有22人被上級機關評為學雷鋒先進個人,3人分別被全國、全軍評為學雷鋒先進個人,倉庫建設先后有15項工作被全軍、總后評為先進”結尾,以此來照應標題。

(三)從新聞文本視角的選擇上

改革開放以前,大部分媒介對於某類事件都是從相同的角度切入進行報道的。這不僅表現於某一家媒介對於一種事件的報道的視角選擇是單一而僵化的,而且從整個行業來看,幾乎所有的報紙在報道同一類事件時都是選擇同樣的報道視角的。這一點在報道典型人物時表現的尤為明顯。

以雷鋒事跡為例,所有的報道幾乎全部是從表現人物的高大全的角度切入,筆者對1963年78篇與雷鋒或者雷鋒精神有關的報道進行分析,其中報道雷鋒事跡的有7篇,剩余的則是對全國各地學習雷鋒的報道,其中“學雷鋒,好人好事”類型的有32篇,“讀者來信”的26篇,其余的則是詩歌和評論性文章13篇。

其中,32篇“學雷鋒,好人好事”類型的報道都是以各式各樣的人在了解雷鋒以及雷鋒精神后,提高了覺悟,為人民為國家做貢獻為切入點和立足點來行文敘事的,可以說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過是換了個人物,換了個事情。因此,這些報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互文性文本系統,它們自身相互它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使得這些文本通過自身的關系就能夠獲得巨大的文本封閉性。

而7篇對於雷鋒事跡的報道,幾乎全部是從表現人物的高大全的角度切入,在這些報道裡,雷鋒似乎是一個每天隻知道思考如何幫助其他人和付諸於行動的人物,缺少了對於人物的日常生活其他方面點點滴滴的真實反映。而對於雷鋒其他方面有意無意的回避和淡化,更使得雷鋒看起來十分的不真實,缺少了人性。

改革開放之后,新聞媒介由於體制改革所造成的競爭壓力以及新聞報道理念的轉變,新聞報道開始追求對於事件報道視角的多樣性。首先,在對於某些重要事件的報道不再滿足於從特定的角度去構建文本,而是積極通過不同視角的選擇來全面的揭示事件的真實面目。其次,在與其他媒體競爭的壓力下,各新聞媒介都會積極尋找其他媒介沒有注意到的報道視角來吸引更多的讀者。這樣一來,文本的開放性就大大增強了。

作者檢索分析了2003年人民日報81篇涉及雷鋒的報道。其中真正能算的上是對於雷鋒或者雷鋒精神報道的隻有40篇,其余的多為理論文章和會議新聞。在這40篇中,有19篇通訊,9篇消息,12篇為讀者來信式的學雷鋒報道。

19篇通訊全部為不同人學雷鋒的典型報道。其中,有7篇報道不再只是從“好人做好事,不求回報”或者“學習雷鋒,樂於奉獻”的角度去統籌全文,報道的主人公不再是高大全的雷鋒式的人物,他們自身也有喜有悲,有錯誤和進步。

例如,人民日報 2003年2月26日第十版中《雷鋒所裡“活雷鋒”》一文中,儲蓄所裡的工作人員對於雷鋒精神的認識從“雷鋒事跡的簡單聚合”到“雷鋒事跡所表現出來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和崇高品質的理論概括和總結”的升華,以及從“學雷鋒就是做好事”到“學雷鋒就是要立足崗位做貢獻,搞好櫃面服務,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的轉變。

可以看到,以往不少報道把雷鋒樹立成聖潔的道德偶像,使其因過於崇高而覺得難以學習。如今越來越多回歸人的本性與情感的報道,讓雷鋒走近了普通大眾。

由於越來越多的報道在一個文本中從幾個角度來看待雷鋒以及雷鋒精神,以及這些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影響,不僅使得這些文本本身的開放性大大增強了,也使得人們對於雷鋒和雷鋒精神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四)在文本材料選擇與組織層面

改革開放之前,一般是一個事實一段評論,作者主動開口,來闡明文本材料的意義和影響,以此來影響人們的態度和傾向。另外,採用一種“總分總”和“三段式”的文章結構,通常是一大段口號式的句式開頭,然后中間段事實與評論相雜處,最后再使用一大段口號式政治性話語進行總結,照應開頭和主題。

改革開放之后,文本材料的選擇與組織則主要是通過“用事實說話”這一手法來完成。 “用事實說話”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是通過作者的直接議論,而是讓經過精心選擇的事實,運用事實的邏輯說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現作者的傾向與觀點。“用事實說話”,寓情於事實,符合人們從新聞中了解事實信息的要求,以及新聞應以事實的信息溝通情況、達到信息交流與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新聞的收受者,且具有說服力。

由此可以看到,50年來雷鋒報道的材料選擇和組織經歷了由政治化一一大眾化一一專業化、生活化的演變。雷鋒報道逐漸褪去政治文件的風格,向新聞報道的本來面目靠近。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的報道更加強了專業化術語與生活化語匯的靈活使用,既清楚地表達了文本的意義,保留了文本應有的封閉性,也增強了文本的開放性和可讀性。

三、結語

在考察傳播者在新聞文本構建中的作用時,應該將字詞、句式、文本視角選擇以及事實材料的使用方法四個層面結合起來。同時,這四個層次應該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如果一個作者“用事實說話”,那麼他在文本的字詞的選擇上也很少會使用大量的形容詞、感嘆句和祈使句。同理,如果一個作者在文本的構建上字詞精確簡練,多行為動詞,副詞與形容詞較少,句式多為陳述句,盡量避免了判斷句和感嘆句,敘述視角也選擇了較為客觀、全面的或多元視角,那麼即使他並不知道“客觀報道”原則,其文本也會是強開放性的。

從新聞報道的實際來說,一篇報道是強開放性還是強封閉性與很多因素有關。在當今社會,我國新聞中的強封閉性新聞主要集中在黨報和相關報紙對於政治事件以及一些涉及到社會道德和社會價值選擇等事件的報道之中。而其他類型的報道則多是強開放性的。

因此,在新聞文本的構建中,既要防止封閉的思維局限了對於事件的理解,也要對文本的開放性與受眾的開放性解讀有充分預測,在充分做到這兩者的前提下,構建起封閉性與開放性和諧統一的新聞文本。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