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財經》與《商業周刊/中文版》之對比

李夢

2014年10月27日13:5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財經》與《商業周刊/中文版》都屬於國內高端財經期刊中的佼佼者,讀者群體均定為財經金融領域的精英人士。本文將從報道的內容、立場和風格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對比。

關鍵詞:財經﹔商業周刊﹔雜志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商業和財經在人們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重要,財經期刊正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人們對大眾傳媒的新需求誕生的。目前,我國財經期刊不下百種,大多面向高端人群,如《財經》、《商業周刊/中文版》、《新財富》、《中國企業家》、《IT經理世界》等。其中,《財經》與《商業周刊/中文版》都屬於國內高端財經期刊中的佼佼者,一個以財經類打黑深度報道著稱,一個立足全球擁有國際化視野,二者均以其精湛的內容、專業的立場和獨特的風格向高端人群提供專業財經資訊。

《財經》自1998年創刊以來,一直堅持“獨立立場、獨家報道、獨到見解”的理念,密切關注中國經濟制度變革與現代市場經濟進程,對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大舉措、政府高層的重要動向、市場建設的重點事件以及海外發生的重大經濟、時政要聞及時予以分析和評論。

《商業周刊/中文版》是最早參與中國財經期刊市場競爭的國際刊物,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便緊緊圍繞著“商業與經濟”這一核心,以專業的眼光、多面的視角透視全球商界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變革,揭示剖析商業現象,預測分析經濟趨勢,在提供豐富詳實信息的同時也為投資者釋疑解惑。

《財經》和《商業周刊/中文版》同為中國財經期刊界舉足輕重的刊物,讀者群體均定為高層政府官員、制造業、通訊業、銀行業、金融業的精英人士。本文將從報道的內容、立場和風格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對比。

一、報道內容:調查性報道VS研究性報道

1、《財經》擅長調查性報道

金融、IT、電信、WTO等經濟領域的重大話題是《財經》的報道主線,除了關注經濟制度變革和市場經濟進程中已然發生的現象,《財經》也十分關注新聞背后的新聞。其報道的一大看點便是調查性報道——通過記者深度調查來揭示新聞事件和人物真相,在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提供讀者新聞背后的故事。

2000年10月,《財經》憑借《基金黑幕》這一財經界打黑力作聲名鵲起,隨后又陸續登出這類調查性揭黑報道,如《庄家呂梁》、《基金黑幕》、《銀廣夏》、《誰在操縱億安科技》、《中天勤崩塌》等,在一時間被稱為“股市的扒糞者”。其中,2001年對“銀廣夏造假”事件的全面曝光讓人們看到了《財經》調查性報道的特色:採訪周翔、材料真實可靠、証據充分有力、邏輯嚴密。此篇文章在業界影響很大,同時也反應了人們對中國証券市場的規范性和透明度的呼吁。

《財經》的調查性報道並不局限於揭露此個案,而是以小見大,從一個微觀案例透視全局意義,在解析一個現象的同時來觀察整個市場。2014年2月24日,《財經》封面文章《衡陽競選“黑金”》揭露了衡陽黨政官員和人大代表選舉弊案,這是1949年以來公開披露的涉案金額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記者張鷺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經調查了解到衡陽的政界生態——賄選氛圍濃厚,選舉過程中的暗箱操作以及為了免於查處而實施的一些伎倆。此報道以湖南賄選個案觀察全國人大代表賄選情況,如山西太原、安徽巢湖、廣東清遠等地的類似案件。《財經》的這一報道在為讀者層層展示賄選前因后果的同時,還以小見大地揭示了人大選舉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法治不彰。

2、《商業周刊/中文版》擅長分析性報道

《商業周刊/中文版》圍繞著“商業與經濟”這一主題展開,尤其是封面報道獨具特色,一般由一組文章構成——或是對一個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報道、分析和評論,或是就一個熱點問題展開探討與爭鳴。封面文章不僅是《商業周刊/中文版》所有報道的重中之重,也很大程度上彰顯了此財經雜志的特長——分析性報道。《商業周刊/中文版》在提供最新財經資訊的同時,很重視分類、分析和闡述,它十分善於捕捉商業實踐和經濟發展中表現出的某種現象和問題,並對它們進行剖析,力圖揭示現象或問題的本質。

2014年3月27日,該雜志《誰打敗了馬雲?》這篇文章針對當下余額寶等“寶寶熱”挑戰傳統金融機構從而央行擬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以及虛擬信用卡這一事件,進行了分析報道——在分析當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貨幣基金與銀行的沖突的同時,對比美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類似情況,對央行“紅頭文件”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事件背后各利益力量的博弈情況、市場監管的空白缺失、國企變革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思考。此報道讓人們在知曉新政策的同時也從政治經濟市場背景下對其有更深刻的了解。

《商業周刊/中文版》往往針對微觀商業領域一個具體現象進行分析和引發讀者思考,從這一案例,我們看出《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報道能夠洞察商業實踐和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通過記者的調查和專家的分析揭示經濟現象的實質,並致力於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同時給商界人士以啟發。

二、報道立場:尖銳犀利VS含蓄沉穩

1、《財經》尖銳犀利

“新聞是思想史的一部分,是社會反思與社會批判的手段之一。”這是2001年1月《財經》雜志聯席主編楊大明的新年寄語,也是《財經》的辦刊理念。從創辦之初,《財經》就以尖銳犀利、觀點鮮明著稱,其行文代表了敢言揭黑的風格。至今,《財經》仍堅持“獨立、獨家、獨到”的原則,以建立中國“公正、公開、公平”的金融秩序為己任。

《財經》以發表揭露金融黑幕的文章聞名業界,在發表《基金黑幕》后,有十家基金公司聯合發表嚴正聲明對《財經》進行抗議。作為回應,主編胡舒立寫了文章《批評權、知情權和新基金使命》指出媒體的批評權、公眾的知情權遠遠大於利益集團自賦的或他賦的歷史使命,証券市場最高的道理就是公開、公正、公平。

2005年第26期的做醫療改革話題中,《財經》記者遍訪各地醫院、藥企和相關管理部門,採訪了包括大型醫藥企業高層、醫生、藥劑師、醫藥代表在內的很多醫藥行業從業人員,從各地採集了大量數據,揭示了藥價高企背后一條根深蒂固的灰色利益鏈條。這些報道在幫助讀者了解事實的同時,也樹立了其鮮明的觀點,促進了其有益的思考。

2、《商業周刊/中文版》含蓄沉穩

《商業周刊/中文版》的行文與《財經》差別較大,《商業周刊/中文版》具有含蓄沉穩的特點,一般較少報道涉及政治的敏感性新聞,更多的是務實的商業報道或經濟知識傳播。《商業周刊/中文版》刊登的文章一般著眼於宏觀領域,用專業眼光來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商業和經濟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深人分析,並對未來經濟的發展作出前瞻性的預測,十分磅礡大氣。

2014年4月30日,《中國環保意識正在覺醒》這一文章介紹了目前中國近三分之二的富人很多是因為環境問題經或計劃離開中國,而今年2月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長期籠罩在霧霾中、研究報告稱環境污染已對人均預期壽命造成影響等新聞事實。由此提到了中國領導人針對環境問題迄今提出的一些舉措,如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議上的講話等目標和政策。隨后筆峰一轉,文章指出“現在需要的不是大膽承諾,而是大膽的結構性改革。”,認為“拖延式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由此從相關的司法改革、監督執行等方面給出了一些建議。

雖然也是批評性報道,但《商業周刊/中文版》的風格並非就丑聞說丑聞,而是希望從中總結出更有利於社會經濟未來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同時還會指出一些令人頗為樂觀的現狀,如在這篇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指出中國環保工作也有一些新亮點,如透明度,查看當地空氣情況已成為一項公民權利,同時公眾環保意識已然覺醒,而中央領導人也已認識到了政治格局的改變,這些都讓人在反思的同時對未來葆有希望。這是《商業周刊/中文版》的一貫特點——海納百川、含蓄沉穩,頗有大家風范。

三、報道風格:結合歷史背景VS擁有國際視野

1、《財經》結合歷史背景

《財經》的語言風格獨具特色:冷凝的筆調、簡潔的文字、嚴密的邏輯,以平鋪直敘的敘事風格讓人感悟文字背后理性的美和思維的力量,讓人回味無窮。《財經》在進行報道時,比較重視結合歷史和全局進行報道,除了知曉事實的來龍去脈,還要告知讀者事實背后的因果關系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該雜志這種深度報道的方式通過縱橫比較、分析來整合信息,能使報道內容更加立體豐富,使讀者認識更加全面深刻。

2014年4月21日第396期,《財經》封面文章《“BAT”焦慮症》在報道如今移動互聯網情況下,BAT在各領域展開的競爭的同時,還追溯了PC互聯網時代BAT形成的競爭優勢以及各自的戰略部署。《財經》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了解到這三年來,阿裡巴巴收購和入股了30家公司,騰訊入股了40家公司,百度入股了30家以上的公司。隨后文章寫到BAT三家公司從PC時代過渡到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舉措,包括對市場的分割和市場對資源的重新配置。文章在闡述BAT現狀的同時也對它們各自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讓讀者結合時代背景變化對它們的戰略和發展有了宏觀且根本的認識,加深了讀者的理解程度。

2、《商業周刊/中文版》擁有國際視野

《商業周刊/中文版》由於其國際化背景,在報道風格方面也具有國際化的特色。其執筆作者多為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如對“安然事件”的評論就是由耶魯管理學院院長Jeffrey•Garten撰寫。在整體內容方面,中國報道內容一般在1/3以下,而報道內容也注重全球性高瞻遠矚的眼光,如“9·11”過后刊登的《全面困難時期》和《外國投資者會撤離美國嗎?》兩篇文章從專業角度分析了美國經濟的走勢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其所刊登的文章在闡述國內現狀的同時,也注重與國外對比,在視野上更具國際特色。

2014年4月30日,《商業周刊/中文版》一篇文章《酷斃小米力証中國創新》中,對小米即將進軍海外市場進行了闡述,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轉型,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崛起,迎頭趕上石油和煤炭等行業的國企巨頭這一趨勢。同時提出了疑問:小米模式在海外是否能成功?文章借小米與蘋果的對比探討了這個問題,雖然小米去年第四季度國內市場份額超過蘋果,雷軍也被稱為中國的喬布斯。但二者定位、戰略技術不同,蘋果更加高端,小米更像亞馬遜。小米在營銷模式上存在短板,因此進軍海外市場有些艱巨。文章沒有直接探討小米模式,而是在其基礎上與海外市場、蘋果公司對比,站在了一個更高的點上來考慮其是否能成為一個全球性企業,以這種國際化的視角讓讀者一目了然。

正如其現任總編Stephen•J• Ad}x所言,“由於你們面對日益增加的來自國外的競爭,還要從國外攫取更大利潤,所以你們要更加密切關注全球商業環境,你想讓我們報道全球商業中的每一個故事(包括科技、金融、企業策劃、經濟等),以反映你工作以及投資的世界。” 《商業周刊/中文版》十分注重以國際化的視野關注全球商業環境、細致報道世界各地的商業信息,讓讀者了解世界,做出自己的商業判斷。 

參考文獻

羅才盛.《財經》雜志成功因素探析[D].甘肅:蘭州大學,2006(3):27-29

李應紅.尖銳之美VS大家風范——《財經》與《商業周刊/中文版》之比較[J].出版廣角,2003(10):48-50

王億本,董浩.國際化《商業周刊》的制勝策略[J].傳媒,2008(6):64-65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