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互聯網時代的紀錄片新樣式——微紀錄片研究

——微紀錄片研究

史哲宇

2014年10月27日14: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紀錄片行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其中微紀錄片以后發優勢取得的發展更為令人矚目,本文以微紀錄片的概念區分、題材范圍、創作主體、創作手法、融資渠道、傳播模式、宣傳推廣等角度為著眼點,對當前我國微紀錄片的發展和特征進行研究。

【關鍵詞】微紀錄片﹔新媒體﹔特征研究﹔傳播

從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提出了新媒體這一概念至今已經有40余個年頭,新媒體從一個抽象概念演變成了現如今在我們身邊切實可感的媒介形態。新媒體時代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其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媒體形態,其本身也正處於方興未艾的發展期。一批新媒體時代的概念隨之涌現,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一批新的“微”傳播形態開始出現:從微博到微信,從微電影到微紀錄片。

2010年鳳凰視頻推出的以“微紀錄片”命名的新產品為其在國內誕生的源頭。如果說長紀錄片是適應電影傳播的,短紀錄片是適應電視傳播的,那麼微紀錄片毫無疑問是適應網絡傳播的紀錄片形態。但是這裡要厘清的是,不是所有篇幅短小和在網絡上傳播的紀錄片都是本文所述及的微紀錄片。篇幅短小和基於網絡傳播僅是微紀錄片特性的一部分。

微紀錄片應是指依托於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媒介,適應網絡化傳播的時間較短、篇幅有限,但是能夠以小見大,進行多種藝術嘗試的紀錄片作品。網絡上也有將其定義為“微紀錄片是用微電影的語言,記錄現實社會生活的片段或再現真實的歷史”[1]

作為紀錄片這一大家族中的新成員,微紀錄片的發展受到了良好的政策支持,2010年廣電總局出台的《關於加快紀錄片發展的若干意見》和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重要講話等政策性文件都為微紀錄片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微紀錄片在今年來的發展也體現出總量大幅增加、質量逐步提高的特征。

對國內的幾家主要視頻網站的紀錄片和微紀錄片進行關鍵字檢索,形成以下統計數據[2]: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在網絡傳播環境下,微紀錄片的產量大幅增加,其產生的影響也日益擴大,點擊量最高的微紀錄片在網絡上往往能夠獲得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次的點擊,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想象的高關注度。微紀錄片近年快速良好的發展勢頭,與其自身適合新媒體網絡傳播環境的特性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些特性包括:

一、微紀錄片的題材范圍極為廣泛

互聯網時代將無數個體集結在網絡上,這些個體在線上、線下以不同的方式被區分為一個個受眾群體,基於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地區、收入、教育水平、興趣愛好所形成的小眾性的網絡聚落,使其對微紀錄片有不同的觀看需求。與此同時,技術門檻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進入微紀錄片創作環節,由於這些人大多遠離傳統媒體體制,其創作的微紀錄片也展現了不同的題材傾向。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和制作者創作理念的眾聲喧嘩,導致微紀錄片的創作表現出明顯的題材多樣化傾向。除了傳統的人文歷史類微紀錄片,如中央電視台拍攝的100集,每集僅6分鐘的《故宮100》等題材類型外,還有自然題材、社會題材等大量涌現。特別是社會題材類型的微紀錄片由於拍攝者可以使用手機、相機等家用設備進行拍攝,使得“公民記者”以無處不在的優勢出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任何具有紀錄價值的事件都可能成為微紀錄片的拍攝對象,這樣海量的拍攝者和拍攝題材在過去的傳統紀錄片時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對網絡上點擊量較高的微紀錄片進行統計可以發現,影視作品的花絮類微紀錄片很受觀眾的歡迎,如《<人在囧途之泰囧>獨家紀錄片》就獲得了高達3550萬次的點擊,此外公益類紀錄片也頗受歡迎,如《關愛留守兒童,可口可樂新年公益紀錄片》也獲得了227萬次點擊,這樣高的點擊總量和關注度在傳統媒體上是不可想象的。“在傳統媒介環境下,邊緣群體的生活往往很難登上大眾媒介的傳播平台,微紀錄片則將關注的視角轉向了這些原本無緣呈現於人們視野之中的題材,使紀錄片選題更為多元與平民”。[3]除以上提到的幾種類型外,還有反映舉國體制下運動員的退役生活的《紅跑道》、同性戀人群的《彩虹伴我心》、大學生自制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重郵》、環保題材微紀錄片《迷失的家園》等等傳統紀錄片極少涉及,甚至從未拍攝過的題材領域。

二、微紀錄片創作主體的多元化

傳統上,紀錄片的創作一直為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所把持,其資金來源和從業人員的單一性,也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紀錄片的多元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開始逐步出現了脫離於體制的獨立紀錄片人和私營紀錄片制作公司,但是由於國有媒體掌握著紀錄片的播出平台和發行渠道,私營的紀錄片制作機構就不得不依附於國有媒體,使其成為國有媒體的制作單位,其獨立性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削弱﹔而獨立紀錄片人則往往以脫離體制的身份自傲,其拍攝內容則往往因觸及邊緣、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題材而難以獲得通過大眾媒體與公眾見面的機會。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以上提到的情況。有學者指出新媒體語境下的微紀錄片在創作來源上主要包括:“草根原創、視頻網站自制、電視台自制、大賽推動幾個方面”[4],其中尤以草根模式最為引人注目。

新媒體為廣大普通人、為任何想要從事紀錄片創作的個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特別是提供了播出的中介平台。如優酷網、酷六網的視頻發布模式極為鼓勵用戶上傳其自己制作的視頻,這就形成了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戶生成內容),這些用戶自行上傳的紀錄片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是並非無人問津,其中相當一部分通過網絡傳播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和點擊量,有些甚至能夠成為社會話題進而引起廣泛的討論。“在互聯網時代,這無疑是對草根紀錄片最好的注釋。時代的裂變、價值觀的迷惘、瘋狂追求物欲后的失落、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精神慰藉的極度需求,使草根紀錄片的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5]

事實上除了草根原創、視頻網站自制、電視台自制、大賽推動幾個方面,還有不少已經成名的紀錄片導演通過拍攝微紀錄片來進行自己的藝術探索與實踐。如中央電視台著名紀錄片導演孫曾田拍攝的反映康有為戊戌變法之后思想變化的微紀錄片《變》,其被譽為“在紀錄片虛構方面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突破”[6],就對傳統的紀錄片創作手法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利用影視藝術的特性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束縛,實現了古人、今人的對話,思維極為深邃,促人反思、回味。

三、微紀錄片的創作手法有新的突破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從影視藝術的創作層面來說,技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對於微紀錄片的創作來說更是如此。創作手法的多樣化成為微紀錄片的顯著特征之一。微紀錄片的開放性、共享性使得個性化的創作日益受到歡迎,場景再現、真人扮演、動畫特效等在傳統紀錄片創作領域曾引起過爭論的創作手法從未在微紀錄片創作中引起過反對意見,似乎從一開始人們就意識到微紀錄片的試驗屬性,因而給予其更多的包容。與傳統紀錄片相比,很多微紀錄片在具體視聽元素的處理上可能尚顯粗陋、隨意,但另一方面其則更具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因而也更具個性化特征。

麥克盧漢曾經說道:“技術進步一次又一次地使每一種情景的特征都發生逆轉。自動化時代將是一個自己動手的時代。”[7]對於新媒體時代來說,其帶來的首要特征是使得微紀錄片的制作門檻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紀錄短片。各種表現手法,創作手段都可以引入到微紀錄片的創作中,特別是微電影的方興未艾為微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也有相當多的微紀錄片事實上在採用微電影的手法進行拍攝制作。互聯網本身也成為微紀錄片創作的工具和手段。2013年由網絡發起的國內56個素未謀面的攝影師分別拍攝自己所在城市的延時攝影美景,並通過網絡上傳后編輯完成一個僅11分鐘的微紀錄片《韻動中國》。通過互聯網的連接,56位分處各地的攝影師以UGC的形式上傳自己拍攝的視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成了一個單一媒體難以完成的任務,其運作模式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微紀錄片多樣化的融資渠道

多元文化語境的發展、分眾化傳媒格局的日益形成,使得紀錄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藝術,不再是影視藝術從業者的自娛自樂,也不再是僅能在賽事上一露芳容的藝術探索。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對紀錄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紀錄片的經濟收益日益提高,有些紀錄片甚至能夠得到較高的經濟回報,其回報的資金來源也日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電視媒體播出費用外,網絡媒體的播出版權也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以良友公司的紀錄片營銷為例,播出權所產生的簽約額中,有接近1/3的貢獻來源於新媒體。在傳統電視版權之外,新媒體版權售賣已為紀錄片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8]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紀錄片是由企業為了塑造良好社會形象投拍的,其在一開始就解決了資金回報的問題。“碎片化的收視習慣、微博的鏈式傳播特性、視頻網站的編輯推薦制度將進一步擴大微紀錄片的影響力,從而吸引高端廣告主,滿足其對細分市場品牌宣傳的需要。微紀錄片將因此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9]

經濟效益的保証,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金注入包括微紀錄片在內的整個紀錄片行業,整體來看,當前微紀錄片的投資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個人投資,其不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主要出於興趣愛好而進行紀錄片的制作﹔②傳統媒體轉入微紀錄片創作,如中央電視台投資拍攝的100集,每集6分鐘的微紀錄片《故宮100》和20集,每集8分鐘的《資本的故事》均屬此類﹔③網絡媒體投入資金,自制微紀錄片,典型的如搜狐視頻制作的《大視野》其已經播出了超過1000集自制紀錄片,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④私營媒體和商業企業出於宣傳和營造自身良好形象的目的,也投入資金拍攝了多樣的宣傳類紀錄片。⑤眾籌式的聚沙成塔也成為微紀錄片創作資金的來源之一。多種類型的資金注入,改變了過去紀錄片資金來源的單一性質,資金的多樣化也為紀錄片選題和呈現手段的多樣化提供了基礎的物質保障。

五、微紀錄片依托於新的傳播模式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媒介融合、媒體跨界的時代,誕生於新時代的微紀錄片自然也秉持了該時代新媒體傳播形態的共通特征。不同於傳統媒體環境下,紀錄片隻能通過電視和極少的電影院線進行傳播,新媒體環境下的微紀錄片傳播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實現了微紀錄片傳播的大眾化,特別是依托新型傳播平台,其往往可以產生幾何級數的聚合傳播效果,進而打破紀錄片傳播的封閉局面,實現微紀錄片傳播的開放式特征。互動性是微紀錄片傳播的突出特性,其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傳者、受傳者與受傳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其交流既可以通過網上進行,也可以由線上發展到線下。有學者指出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迎來了新的傳播方式:“(1)在信息量上,網絡視頻紀錄片的海量傳播,拓展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2)在交互性上,各種新媒體形態促使紀錄片資訊自由交流,互動性更強﹔(3)在受眾層面,消費者與生產者合二為一更為明顯,傳播平台更為開放﹔(4)在消費層面,點對點的消費模式,實現個性化傳播,打破收視時空制約﹔(5)傳播效果上,下載量與點擊率等消費模式影響了紀錄片的生產制作理念。”[10]

六、微紀錄片創新性的宣傳推廣

微紀錄片的宣傳推廣也完全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推廣模式。依托於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強大的宣傳推廣能力,其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高效宣傳。新媒體環境下,移動視頻終端的點擊量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收視率,基於此產生了新的宣傳推廣模式——SoLoMo模式:該模式於2011年2月由著名IT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提出,其即是指: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連起來就是SoLoMo,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動,它代表著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微博、微信等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社交媒體成為微紀錄片最主要的營銷宣傳手段。甚至通過對營銷對象的直接宣說來達到品牌建構和形象營造的目的,使得營銷內容本身也可能因此成為微紀錄片的表現對象。當然,微紀錄片與營銷模式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給微紀錄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也在相當程度上會對其紀錄片的本體屬性產生沖擊。有學者表達了對“微電影可能死於廣告的隱憂”[11],這種隱憂對微紀錄片也同樣具有啟示意義。當前,比較成熟的營銷模式,應該是以搜狐視頻為代表的,其提出的“矩陣營銷理念,主要包括矩陣內部整合、矩陣跨媒體整合和跨產業整合三個方面”[12],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踐價值。當然,由於微紀錄片尚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其營銷方式、傳播理念也不斷更新,新的理念不斷涌現,新的實踐也將不斷地給予我們新的啟示。

作為一種新興的紀錄片類型,微紀錄片具有諸多的發展優勢,也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其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基本理念、制作手法、內容創新、傳播方式、生存環境、投融資渠道、經濟價值現實等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戰。對於這樣一個新生事物來說,面對不足和挑戰其最好的應對措施可能就是自身不斷地發展:在發展中學習、在發展中提高、在發展中發現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微紀錄片.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816.htm.

[2] 數據統計日期為2014年8月18日.

[3] 譚俐莎. 當新媒介遇見紀錄片:試論微紀錄片的創作語境與特征[J]. 中國

報業, 2013,11(下):17.

[4] 王春枝. 微紀錄片: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新樣態[J]. 電視研究, 2013,

10:50.

[5] 徐思紅. 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的新特點[J]. 當代電視, 2014,04:24.

[6] 趙玉亮. 紀錄片虛構與搬演、再現關系辨析[J]. 青年記者, 2013,

12(下):81.

[7] 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 麥克盧漢精粹[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24.

[8] 李寧. 成產形態、傳播方式與營銷手段的改變與創新——紀錄片在新媒體平

台的發展現狀研究[J]. 當代電影, 2013,08:122.

[9] 何蘇六. 中國紀錄片行業趨勢新觀察[J]. 傳媒, 2013,02:33.

[10] 趙志偉. 新媒體背景下的紀錄片文化傳播及其美學特征[J]. 現代視聽,

2013,12:10.

[11] 陳湘鵬. 微電影:生於惡搞,死於廣告[N].華夏時報,2012-07-23.

[12] 搜狐營銷中心.搜狐營銷理念 / How——如何運用搜狐營銷平台實現互聯

網營銷.http://ad.sohu.com/matrix/.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