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快阅读”时代都市报如何让读者“慢”下来【3】

王曦辉

2014年02月10日14:23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都市报“慢阅读”的启发意义

1.突出本土特色,将文化传统与报道创新相结合。都市报本身是个大熔炉,作为一个快节奏时代的产物,新闻版面必须要快,必须顾及广大受众获知有价值信息的日常需要,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而文化版和读书版则不同,它需要快中求慢,谨慎检阅,着意于阅读品位的引导和文化精神的建树。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原厚重的文化传统具有极大的挖掘潜能,这也成为《大河报》打造自身特色的优势所在。然而,这一优势的发挥,不应仅限于文化资源的单纯挖掘,还应在报道方式、思路和角度上,转变思维,加强创新。

《大河报》作为河南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除了“厚重河南”这一品牌栏目之外,还经常围绕河南的本土优势,策划、报道在特定领域、特定人群中的独特现象,而河南女作家群便是其关注的独特群体。2013年6月以来,《大河报》推出“河南女作家系列”报道,让这些平日里读者难以接触的文化名流走向前台,与读者一起畅谈创作经历,产生文学思想的碰撞,加深读者对河南女作家的进一步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原这一独特文化群体的解读,对河南女作家的成功推介。《大河报》选取这一群体,角度新颖,视角独特,难能可贵,这也是它一经见报便好评如潮的原因所在。

2.加强策划意识,将反映现实与艺术审美相结合。新闻策划,是策划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是新闻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新闻进入“创意时代”的重要标志。[4]在新闻同质化竞争的今天,独家新闻成为纸媒的稀缺物,这时,新闻策划便成为各大都市报竞争突围的“杀手锏”,而策划能力也往往被看作一家报纸“功夫”深浅的重要考量。对于都市报来说,不仅时政新闻需要策划,文体新闻更应重视策划,通过对当前新闻事件的策划,引导公众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把社会热点与群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作品表现的对象呈现出来。《大河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的“阅读之惑——今天我们读什么”专版,针对青少年暑假阅读的三组报道,以及“河南女作家系列”栏目等,记者和编辑的策划意识均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社会反响很大。可见,都市报文体新闻在呈现文化、娱乐、体育等内容之外,还应加强策划意识,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现实,努力把握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内心世界,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打造出兼具现实深度、文化精度和思想高度的上等好文,如此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3.注重价值引导,将公众需求与品质阅读相结合。新闻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发挥着为公众设置新闻议程的作用,都市报的文化版和读书版也不例外。当前的社会,处于一个思想丰富、文化多元的时代,物质诱惑较多,人心容易漂浮,加上快餐文化的流行,信息碎片化传播和网络舆论空间众声喧哗,作为责任大报、主流媒体,《大河报》文化版和读书版结合读者需求,实时推出精品阅读,在凸显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

2013年7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如火如荼,郑州航空城的未来如何?《大河报》向读者推荐《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一书,并以《航空大都市,未来的郑州要飞出去》为题做了相应解读报道,为即将迈入航空经济时代的郑州读者,描绘了全球化时代速度变革带来全新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改变,提醒郑州市民提前做好航空城生活的思想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提出:对全民阅读活动加强指导,推广先进典型,择机设立中国读书节,纠正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朝着书香中国的目标进发,社会各界都不是局外人,教育的担当不可推卸,出版界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更不应缺位。[5]作为责任媒体,都市报必须注重社会主流价值引导,以大视野、高水平的策划与引导,更好地让读者重视文化、重视阅读。《大河报》读书版近期倡导的品质阅读,推动大众阅读,也正是基于这种目的。

4.发挥全媒体优势,将新闻内容与报道形式相结合。目前,新媒体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纷纷借力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而纸媒也应学会借助网络提升竞争力。《大河报》文化版和读书版每推出一期文章,大河报新媒体中心便及时跟进,通过大河报官方微博和大河报文体中心官方微博实时与读者展开互动,第一时间收集读者反馈,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除了微博,大河报还通过官方企业QQ、新闻热线等方式,及时与读者进行沟通互动。这些来自读者的信息,不仅让一线记者第一时间了解到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情况,有利于对下一步的报道策划作出相应调整;而且,读者提供的意见和反馈,也成为记者采写新闻的素材和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大河报新媒体中心能及时配合文字记者,补充稿件无法呈现的内容和效果。《大河报》推出一篇报道,新媒体中心也会在报纸上配上二维码,以视频的形式在大河报网和微博上呈现,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以更直观、生动、亲切的方式看到文字和视频,从而实现全媒体采访。(作者为大河报文体中心主任记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R].2013-04-18.

[2]陈志华.都市报的深度报道思路[J].中国记者,2003(10).

[3]赵智敏.微时代记者角色之再审视——访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包临轩[J].新闻爱好者,2012(11).

[4]李柏森.用新闻策划引领党报内容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3(9).

[5]王全书.努力改变国人阅读囧境[N].中国艺术报,2013-03-04.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