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之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受众理论分析
1.“使用与满足”和个人差异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的活动是为了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受众不是被动的,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所需要的信息。此外,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进行劝服性传播之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和态度,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发挥其教育导向功能,向大学生收视群体提供有益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即是充分满足此受众群体需求的表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职来职往》节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此类节目除了娱乐消遣之外,他们收获甚微。所以,这就说明娱乐化商业化外表下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无法满足部分受众的价值期许。
2.拟态环境及“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
在此我们要提及拟态环境这个概念,当下众多电视媒体节目播出的内容必然会给予受众心理上的“暗示”或“示范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拟态环境”的原型中,媒介环境中的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基于受众而存在的,由于受众所产生的这些要素,才使得媒介有事情可报导。即:媒体的发展是依仗于公众的接受与好评,媒体的议题选择必须贴近受众,“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射击场上的靶子,中弹即倒(靶子论)。相反,受众作为讯息的接收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一方面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媒介,另一方面受众对媒介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众所周知,大量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旨在给各层次的求职者解决就业问题,而几年前央视主办的针对高端人才的求职节目,其门坎较高,尤其是广大应届大学生因缺少职场经验,无法达到其基本要求,由于接近性因素影响等,因此大学生受众也较少。而近年来的《职来职往》节目定位不只局限在了高端层面,具有了大众化倾向,这也赢得了大学生们的关注与喜爱。这种“低门槛”、“接地气”的路线使电视求职节目具有了大众接近性,并非遥不可及。《职来职往》节目的成功定位,无疑说明了受众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观众群对此节目的喜爱与参与、质疑与批评声音同在,这反映了受众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心理。
(二)电视求职类节目——媒体相关理论分析
1.“意见领袖”。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 他认为意见领袖最主要的效能是其对传播者的传播还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在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的无主见、存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或消极、破坏性的。
在电视求职类节目中着重突出明星效应即体现了意见领袖在节目中的巨大功能,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人话语权缺失。譬如,在《职来职往》舞台上,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职结果;节目之外,刘同、杨石头几位达人的评语也被大学生们奉为职场箴言。再如,曾在《非你莫属》节目中其学历遭面试官质疑的“晕倒哥”郭杰事件,之所以能掀起舆论的浪涌,其实也是名人效应的推动,其间张绍刚、李开复等意见领袖的高调参与,使其关注度大为增加。
那么在这种名人舆论氛围中,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受意见领袖的言论影响,会对未来的职场与社会价值观产生怎样的认识呢?这就需要节目中意见领袖们注意自我言行,正确引导受众的价值观。
2.刻板印象、涵化理论及“把关人”。李普曼认为,传播对受众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人们不仅会对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也会产生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根据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获得的。伯格纳提出的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世界观。他认为,接触电视多的人相比于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相信电视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是真实的。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类型的媒介媒体给受众传递的信息存在主观上的差异性,并常常对这种差异避而不提。
可见,电视求职类节目在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批评声中,应当有所反省,把握好自身定位。媒体作为“把关人”,本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却利益看重真理。如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从《非你莫属》中刘俐俐被逼问,到郭杰晕倒台上,这些事件推动中,其实求职节目本来可以很“善良”,舍本逐末的过度娱乐化迟早会令观众视觉疲劳,多为求职者做些体己的事儿,观众看了舒心,节目才能做得安心。此外,教育台的《职来职往》节目,面对众多大学生受众,靠煽情等手段吸引眼球,博得收视率飙升的做法值得反省,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形成对未来职场的刻板印象,所以教育台电视节目应该时刻牢记其引导、教育的本职定位。
五、结 语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浅析,我们能领悟到“职来职往 前途宽广”不仅仅是《职来职往》节目的口号,“前途宽广”也不仅是大学生们看过节目后一瞬的进取冲动。它更在于:其一,大学生作为电视求职类节目的重要受众群,自身应该借节目内容,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充实自我,理性思考,应在消遣收视之余有所收获,从节目中获取就业信息、学会职场法则。更要从那些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求职节目氛围中,将自己抽离出来,做积极理性的受众;其二,当下受大学生们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无论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还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些娱乐搞笑为主、营造浮躁氛围的媒体节目,也应避免走低俗化路线。当今的电视频道多样化、节目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媒体作为把关人更应该使自己的节目多一点人文理性、少一点浮夸俗媚……相信能做到不落俗套、推陈出新而贴近大众的媒体节目会有忠实稳固的受众群,这样的节目也会备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作者简介:孙莉,女,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微博版《职来职往》引爆网络[N].南方日报,2010-04-20.
[3] 张学亮.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电视求职类节目火爆背后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4] 杨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新校园,2011(6).
[5] 苏永玲,秦宇.从《职来职往》探析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6] 钱珺,文飞.泛娱乐化时代媒介社会责任的重塑——以《职来职往》为例[J].现代传播,2012(8).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