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期

浅论新闻作品的审美取向【3】

王  红?

2014年02月13日14:0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只有视野无限开阔,才能立意高远。

一篇好的作品,它肯定是有深度的。如今,随着受众新闻素质的提高,他们不仅关心新闻,更关心新闻背后蕴含的意义。所以我们不仅要告诉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将新闻背后的意义阐释到位。这就需要编辑巧手做好新闻解读工作,能够从浅层的新闻线索中挖掘出深层的新闻价值,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提供新闻的背景、细节、提供权威的声音,敏锐触及社会的最深层需求。

拿笔者的一篇获奖新闻作品来说吧。这是一篇采访建筑工人的报道,应该算是一个老题材。从一开始多次采访并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到后来不断梳理素材、挖掘新闻价值、提炼不同主题,最终推陈出新,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创造性的新闻报道,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持续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多次采访中,我都在建筑工地上见到了不少女工。她们住在简陋的工棚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业余生活就是洗衣做饭。面对单调、乏味的艰辛生活,她们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当我问起这个问题时,这些女工都说在建筑工地上很好、比在家里强多了。这让我颇感意外,是什么让这些女工们觉得建筑工地上的生活很好呢?经过深入的采访和思考,我明白了答案:一个是相对于在家务农,建筑工地工作的收入的确高了不少,辛勤劳动能够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这背后的深层背景则是近些年由于各级政府保护农民工的努力,建筑工地上拖欠农民工工资、安全事故等事件日渐减少,民工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待遇在逐步改善;另一个应该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态——看乐观的一面还是看悲观的一面?

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在报道中主要反映建筑女工艰辛生活的设想,把重点放在了她们的乐观生活态度和幸福观上,并把这篇报道定名为《寻找幸福之旅》。稿子从反映建筑女工艰辛的生活、乐观的心态、以及她们对幸福的认知入手,揭示了让这些农民工感觉幸福的根源。接下来,不失时机地把话题延伸到两个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抑郁症和“幸福指数”,对于大中城市居民来说,这两个词语应该是耳熟能详、感触颇深的,到这里,这篇报道就顺理成章地也抓住了城市受众的心,引起了他们的思索和回应。报道结尾又提出并回答了一个深层问题:什么是幸福?我们该怎样看待幸福?从而在平常的素材中写出了新意,挖掘出了这篇稿子社会层面和延伸层面的涵义。这篇报道后来获得当年度河南省政府奖广播新闻一等奖。

真正的好新闻,永远是时代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反映。我们今天正在密切关注和记录的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是明天的历史。而为历史作传,怎能不具备审美性呢?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为什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采写者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意识,在于他们能对那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和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所以才有了史诗般地宏大气魄和美感。因此,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仅有敏感的思维、奇特的构思、优美的文字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有深入实际了解真相的勇气、有兼济天下、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唯有这样,才能成就新闻精品。(作者简介:王红,女,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广播主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鸣.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 董旸.广播节目策划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